星期四, 14 11 月, 2024
spot_img

电影丨照之于天:天主教导演备忘录


2

0

2

1

照之于天:天主教导演备忘录

同塵 / 编译

COMMUNIO

    按:基督信仰本质上是和活生生的天主的相遇,由此相遇,生发出无尽的生活,流涌入生活的整体。电影,无疑是现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本质方面之一。天主教在电影领域,贡献了不少杰出导演,在此仅举出其中堪称为“世界级”的六位,按年代先后排序,列出代表作并在括号内标明年份和豆瓣评分,识者审择焉。此外,也可关注天主教人道精神奖(Prize of the Ecumenical Jury)获奖作品,“通过人类自身的苦难、失败以及希望来揭示人性的奥秘深度”。




Alfred Hitchcock 

希胖,史上最伟大的导演。

代表作:

惊魂记 / 迷魂记

电话谋杀案

后窗 / 蝴蝶梦

西北偏北

爱德华大夫

群鸟

……

希区柯克



1899-1980


我想必须把希区柯克列入像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爱伦坡这类精神不安的艺术家之中。这些精神忧虑不安的艺术家显然不能帮助我们生活,因为生活对他们来说已经十分困难,但他们的使命在于让我们分担他们的烦忧。在这方面,他们甚至是在显然地、不知不觉地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而这就构成了所有艺术作品的根本目的。

——特吕弗《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






1901-1999


布列松


Robert Bresson:

法国导演,本为画家,1933年转入电影界。二战期间被关入集中营。布列松个性孤高,作品少而精。电影风格简约,关注枝节,喜欢采用非职业演员,对精神世界的孤独和超越做沉思性探索。塔可夫斯基最喜爱的导演(《我的不朽已然足够:塔可夫斯基图文集·速问速答》)。

代表作:

乡村神父日记(1951年,8.2分)

死囚越狱(1956年,8.5分)

扒手(1959年,8.3分)

驴子巴特萨(1966年,8.4分)

穆谢特(1967年,8.5分)

钱(1983年,8.3分)

 “真无法模仿,假无法转化”,对布列松而言,无能之苦涩只有靠艺术才可以化解。但艺术之妙用不止于此,它还显现出“实在”惟一可见的一面,其露出人前的一面。在这点上,布列松与伟大的画家不相伯仲,尤其是印象派画家和马蒂斯。读着这些札记,不能不让人想到东方艺术,想到充满禅思佛理的北齐画作。大家同样着重简约的手法,同样爱好感性的东西,同样嬉戏于感官的波浪,生命飘忽无定,把一切都卷进它那无法预见的激流当中

布列松的作品远非单纯地探索各种感官。真和美,我们每一分超凡的奥秘,都是透过这些容易受骗的洞口为我们察知。真理是脆弱的,因此我们必须警觉

年复一年,布列松在窄路上踽踽独行。他每一部作品,都跃过这些叫人迷惘失足的深渊。因此出自他手笔的札记对我们如斯珍贵。它们标记着这么多年来的希望与失望、憧憬与挫折。它们像鲁滨逊刻在树枝上的日期那样深刻而真实。这些札记、梦想、激情给我们展示出身体与精神如何互补,也为我们描述了形式之语言和声音之语言。

    ——勒克莱齐奥《布列松〈电影书写札记〉序言》

你的影片将具有人们在一座城市、一片郊野、一间房子所找到的美或哀愁之类,而非在一座城市、一片郊野、一间房子的照片上所找到的美或哀愁之类。

——布列松

如果说《乡村神父日记》确实是一部响当当的杰作,如果说它既能打动许多幼稚的观众,也能使“评论家”为之感动,首先因为这部作品牵动了人的情感;无疑,这完全是精神感受的最高形式,但是,它毕竟首先是拨动心弦,而不是诉诸理智。

对这些人物来说没有任何相对偶然的事件发生,因为他们局限于自己的存在中,他们的基本处境就是或拒绝圣宠,依然故我,或接受圣宠,脱去人类犯罪本性这一致命的涅索斯长衫。

这部影片不仅限于把内心生活的运动当成唯一真实和唯一可感的运动,而且更进一步为我们展示了新的剧作艺术,这是专门的宗教题材的,或更确切些说,是专门的神学题材的剧作艺术:救赎与圣宠的现象学

——新浪潮电影之父、天主教电影批评家安德烈·巴赞论《乡村神父日记》


1920-2010


侯麦


Eric Rohmer

法国导演,大器晚成的“新浪潮”代表人物。电影风格简约散淡,对白精妙,兼具文学气息与人生哲理,主人公气质敏感细腻。

代表作:

慕德家一夜(1969年,8.4分)

春天的故事(1990年,8.4分)

冬天的故事(1992年,8.4分)

夏天的故事(1996年,8.3分)

秋天的故事(1998年,8.4分)

侯麦的现实主义受惠于并且反映出一种独特的天主教神学。……本书将证明,侯麦的电影强调了神学恩宠之于经验生活的过程和理解的重要性。社会学家弗拉纳根曾指出:“恩宠在社会领域之外,却又现身其中。……在表面上,恩宠的社会表现通常被注意到的方式,是通过角色,那些传达意想不到的洞见的角色。恩宠只是碰巧被注意到了。”但是,弗拉纳根继续说:“这种视觉,令人看见和相信的视觉,需要培育它的文化土壤。精神之眼受到培育,得以看见。”本书的主题便是,侯麦的作品和他所描绘出的“疆域”正是培育此种视觉的场所,以让人能够注意到恩宠的显现。侯麦通过他自己的观察,邀请他的观众开始看见。

——Keith Tester, Eric Rohmer: Film as Theology

 

侯麦的电影是真正的神学逻辑学(theo-logia),对天主的言说。因为它是电影探索其“精神命运”道路上的一步。

——Guy Bedouelle, Eric Rohmer: The Cinema’s Spiritual Destiny





Francis Ford Coppola

美国导演,教父三部曲的导演。

代表作:

教父(1972年,9.3分)

教父2(1974年,9.2分)

现代启示录(1979年,8.5分)

教父3(1990年,8.9分)

科波拉



1939-


尽管科波拉自己在与他的天主教信仰搏斗,但他的想象力是如此浸淫于天主教的实践和氛围中,以至于他永远不能完全放弃信仰,就像他最伟大的角色麦克·柯里昂一样。科波拉常说,他最喜欢的词是“希望”,正是这种希望和对救赎的信念,最好将《教父》系列电影定义为天主教艺术。

《教父》系列电影不但充满了天主教主题,包括正义与仁慈、命运对抗灵性、家庭与国家及共同体的辩证关系、律法的文字与精意、时间与永恒,而且它们也被笼罩在一种深刻的天主教氛围中。在《教父》系列电影中,教会无处不在:洗礼、葬礼、忏悔。天主教图像学尤其流行。耶稣、玛利亚和各类圣徒的形象出现在一个又一个场景中。当然,也有罪恶。大量的罪恶。但是那些只关注犯罪的人,却忽略了科波拉所坚持的使犯罪成为必要的理想:对家庭的爱和保护,对改善集体的理想主义的信仰,以及正义。柯里昂家族维护这些价值的方式是错误的,但是,他们的方法总是出于对好转的希望(hope for the better)。

——David A. King, A view of “The Godfather Trilogy” from a Catholic perspective





1942-


斯科塞斯


Martin Scorsese

意大利裔美国导演,“电影社会学家”。

代表作:

出租车司机(1976年,8.5分)

愤怒的公牛(1980年,8.4分)

禁闭岛(2010年,8.8分)

华尔街之狼(2013年,8.0分)

沉默(2016年,7.7分)

幸福的拉扎罗(2018年,8.5分)

爱尔兰人(2019年,8.8分)

前几天晚上,我在另一个朋友的建议下看了一部电影:肯·伯恩斯(Ken Burns)拍摄的艺术家和神修者威廉·西格尔(William Segal)的传记片。……在影片的一个场景中,西格尔以他的宁静和默想的经验,邀请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最根本的、每一次呼吸之间、即时发生的事物上:存在、呼吸、当下、现在

这一切,难道不都是恩宠吗?

——公教文明,哮喘与恩宠:马丁·斯科塞斯访谈录



Mel Gibson

美国导演,电影叙事风格独特、刚硬,

具有强烈的历史感与思辨性。

代表作:

勇敢的心(1995年,8.9分)

耶稣受难记(2004年,7.9分)

启示(2006年,8.6分)

血战钢锯岭(2016年,8.7分)

梅尔·吉布森



1956-


如果以严格戏剧性的观点来看《耶稣受难记》,我们会发现,影片中每个主要角色都以某种方式为耶稣的命运做出贡献:犹达斯背叛他,犹太公议会控告他,门徒离弃他,伯多禄否认认识他,希律王戏弄他,彼拉多允许他被定罪,观众嘲笑他,罗马士兵鞭打、虐待、最后钉死他。魔鬼,不知何故,是这一幕的幕后黑手。

故事的主要人物中,也许只有玛利亚是真正清白的。吉布森的电影很好地抓住了受难叙事的这一特点。不是一个人或者一群独立行事的人应该被谴责:而是所有人

——J. Augustine Di Noia, O.P.









——Communio——

文字 // 同塵

设计 // 希德嘉德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






所属主题
共融学会
共融学会
大公传统共融学派思想的翻译与研究 (微信公众号:Communio)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