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2 12 月, 2024
spot_img

阅读 | 不搞威逼利诱,让孩子爱上阅读经典!

根据我们多数人的成长经验,那些在学校里规定的必读书目,往往和在同学中间秘密流传的书大为不同。新一轮的课改主编提出统编版语文课程“专治不读书”,我的感受是,何必呢?如果不读书是一种病,那些强迫孩子读书的专家学人可能病得更重!他们不知道也不愿意深究,一旦摧毁了读书的那种自发的生命乐趣,再好的书也激不起孩子们的阅读渴望。

然而,基督徒父母应当思想,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让孩子们爱上好书呢?尽管靠着主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我们可以邀请孩子进入一种阅读经历,是能够帮助他们爱上阅读并成为一名真正的终身阅读者的,退一万步,千万不要把学校那一套对阅读的设计扼杀了孩子的阅读激情。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谈论了基于圣经的阅读观很多层面的问题。我们之所以把孩子的阅读兴趣看得如此重要,就是不想一开始就让大家陷入一种必须如此的思想之中。每一位父母都应当仔细思考为什么你渴望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位读者的原因。

孩子对书籍的热爱,需要父母、老师的喂养和保护。不可操之过急,或用力过猛。就像吃饭一样,很多家长坚持孩子吃有机花菜,但是遇上不爱吃的孩子怎么办?难不成我们要硬逼孩子吃吗?还是来一顿训斥,或者使出各种的方法劝孩子像是吃药一样,把花椰菜咽到肚子里?

没有人否认吃花菜有益身体健康,很少有家长会明目张胆反对孩子读书。但是我们需要搞清楚孩子现在的口味能不能降得住,你提供给他的食物是不是真的是最好的精神食粮。

有些孩子,有读书的热情,可是好像从来就没有完整地读完一本书,总是半途而废。家长老师就觉得必须要干预,一定要他读完才算有始有终。可是,聪明的父母知道,这个时候最好不要才去极端行动。我们可以等待时机,如果有一天他真的读完了一本书,你可以找机会,邀请他出去,吃点东西,或者任何他想做的事情。你可以和他聊天。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说,这本书里谁是最高贵的人物,谁是最可恶的人物?你对故事的那个情节最感意外?

一般情况下,孩子都会喜欢跟你分享的。一旦这样的良性循环建立起来,其实就增加了孩子希望读完一本书的动力。这不仅涉及一次奖赏,更是他能够和你进行一对一对话的开始。
 
我们不要试图改变孩子,或者给孩子制定严格的读书计划,每天划掉多少页。我们可以跟孩子讲,下次当你读完一本书,一定要让爸爸妈妈知道,因为我特别想向你请教。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生不仅读书,而且爱读书。他们对读书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情。一旦我们把学校里那一套分派下来的书当做任务来让孩子读时,就会打击孩子的阅读积极性。有太多人,直到上大学还以为读书必须要通过老师指定!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经气愤地说过,那些从来不读书的人比那些目不识丁的人强不到哪里去。有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再也不读书,有超过八成的中国家庭在过去的一年里从未买过一本书,更别提在家里分享书了。但是我们却愿意花大代价给孩子上艺体兴趣班!

请想一想,一个衣着整齐、唇红齿白的孩子,即便小提琴拉得不错,钢琴考最高级,却对这个神所创造的世界无感,体会不到人性的恢宏荣耀、悲剧与救赎,他的高超演奏技巧又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呢?而这些都是热爱阅读的孩子可以完全体会得到的。

所以,我们到底为什么渴望让孩子学会阅读呢?是为了他可以读得懂路标,可以将来找份工作?可以享受阅读的乐趣?

我见过不少家长,正是因为自己喜欢某位作家,将一本自己心中最好、最难忘的书,推荐给孩子时,自己却吃了闭门羹。这都不是属于你的特例。也许,从我做老师的亲身体验来看,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我曾经带领八年级的学生读《卡拉马佐夫兄弟》,让四年级的孩子读《中国转向内在》,每次自己心血来潮,准备在阅读上大干一场,引来的反应却是平淡无奇。我也有同学在七年级就带孩子读《魔鬼家书》,结果也是并不理想。

到底是这些书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孩子不开窍?我们列的书单怎么看都让人嗅到一股强制的味道。我们觉得孩子要在阅读上营养均衡,不能只是读某一类书,或者低估了孩子的能力。按照现在流行的分级阅读的方式训练孩子。但是真正阅读的孩子从来就不按常理出牌。我们作为家长和老师必须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必对孩子的反应大惊小怪。

其实,好书永远都在那里,可我们总觉得一旦孩子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但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并不仅仅是我们在寻找书,给孩子读。书也在寻找真正的读者,就像是布罗茨基的歌《黑马》里所唱的那样:
 
在那个夜晚,我们坐在篝火旁边
一匹黑色的马儿映入眼底。
 
我不记得比它更黑的物体。
它的四脚黑如乌煤。
它黑得如同夜晚,如同空虚。
周身黑咕隆咚,从鬃到尾。
但它那没有鞍子的脊背上
却是另外一种黑暗。
它纹丝不动地伫立。仿佛沉睡酣酣。
它蹄子上的黑暗令人胆战。
 
它浑身漆黑,感觉不到身影。
如此漆黑,黑到了顶点。
如此漆黑,仿佛处于针的内部。
如此漆黑,就像子夜的黑暗。
如此漆黑,如同它前方的树木。
恰似肋骨间的凹陷的胸脯。
恰似地窖深处的粮仓。
我想:我们的体内是漆黑一团。
 
可它仍在我们眼前发黑!
钟表上还只是子夜时分。
它的腹中笼罩着无底的黑暗。
它一步也没有朝我们靠近。
它的脊背已经辨认不清,
明亮之斑没剩下一毫一丝。
它的双眼白光一闪,像手指一弹。
那瞳孔更是令人畏惧。
 
它仿佛是某人的底片。
它为何在我们中间停留?
为何不从篝火旁边走开,
驻足直到黎明降临的时候?
为何呼吸着黑色的空气,
把压坏的树枝弄得瑟瑟嗖嗖?
为何从眼中射出黑色的光芒?
 
它在我们中间寻找骑手。
 
你看到了没有,伟大的文学经典具有强大的召唤生命的力量,我们放心,经典绝对能俘获孩子的心灵。

家长们,不要心灰意冷。如果花菜真的好吃,总有一天,孩子会去尝试的。英国教育家夏洛特.梅森认为,伟大思想必须从思想家的头脑传递到我们身上,它的主要渠道就是通过书籍完成的。人生短暂,好书太多,我们若是把时间花费在那些烂书上面,岂不可惜?尤其对于孩童来讲,他们的思想和心灵必须要通过好书来滋养。那么,好书有哪些公认的品质呢?

我觉得好书首先要老少咸宜。观察一本书是不是好书,我们要看这本书是不是成人和儿童都非常喜爱。无论对于小孩子,还是阅历丰富的成年人,好书都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好书总能超越时间。好书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它跨越了时间和文化的阻隔,将人类心灵伟大的理想和经历代代相传。

好书是鲜活的。好书的观念能够触及人的心灵。好书就像一面真实人生的镜子。任何人都能从书中的世界某一个场景、某一处对话,让自己无法自拔,忍不住大喊大叫或者捧腹大笑起来。好书是有生命的,是对我们读者有要求的书,尽管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书更真诚、或者愿意和读者结盟的东西存在了。我们每天的生活充满了许许多多的例行公事,长此以往,好像失去了生命的光华,这时,我们需要的,不是一次长途旅行,因为并非人人都有那样的条件或者时间来完成。但是阅读不是这样,阅读能够成为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我们打开书,不是为了活命,而是为了遇见生命,更遇见真实的自己。

好书是救赎性的。好书能够在故事中带来真正的逆转,伸张正义。我们遍看各大出版社经典书目,发现位列名著的那些书,数来数去就在那里,为什么过了几十年、几百年,真正吸引人的书还是像《柳林风声》、《傲慢与偏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样的书呢?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

所有了不起的好书都会有完整的情节,中间出现的扭转往往出现在人心深处。我们一旦读得进去,就开始认同作者为我们打开的第二世界,那里的人物似乎比我们身边的人更真实,他们的命运、结局、面对试探时的反应,都会牵动我们的神经。直到有情人终成眷属,直到恶霸被绳之以法,直到所有难关得以克服,救赎的曙光开始明亮,我们作为读者的心才会得到满足。


说了这么多好书的品质,其实就是为了增强大家对经典的信心。我们无法控制、拆解一本有生命力的书。我们只能藉着走进经典,生命被经典的好书改变,书中的字句成为我们的字句,书中的文法成为我们的文法,我们的意志被书中的真理折服,我们才晓得,不要试图改变书。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在家里创造一种尊重书籍、热爱经典的文化,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在家里设想出一些活动和仪式来营造爱书的氛围。总之,我们相信,就像你无法强迫一个人爱上花菜一样,点燃孩子的阅读热情,需要的要比责任和义务多得多。

在家教育不慌不忙的在家教育者 | 作者前言

书籍连载教养全心的孩童 | 你怎样跟随耶稣,孩子就怎样跟随你

师者反思一位渴望活得整全的教师的心灵告白

教育前沿长文 | 新酒需要新皮袋!

灵魂现场你是那只被看顾的斑鸠吗?

师者对话:优秀思想者身上的不兼容性:与肖老师谈生命议题




行走教育

微信号 : Walking Education 


探索新道路,实践真教育!


所属主题
Wayfaring, 徒步客
Wayfaring, 徒步客
实践真教育,探索新道路!公号名: Walking Education 行走教育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