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电影《抓娃娃》正在热映,各种宣传和反映如火如荼。都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看起来的确如此:
影片小主角马继业从记事开始就跟随“贫困”的爸爸妈妈生活在一个“楚门的世界”里,处处被严密监控,时时被刻意练习;
半身不遂的奶奶是特邀教育专家,街坊邻居、七大姑八大姨都是爸妈请来的各校名师,就连去早市路上遇到的小商、小贩都是配合他练习英语、数学的精英……
——这群人每天都在琢磨一件事,就是如何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引导马继业,给他脑子里灌输不同学科的知识点,加上各种鼓励赞赏因势利导,从身体素质到心理素质装备孩子,使劲儿鼓励他实现父亲的人生理想:考上清北大学,成为父亲一手打下的江山——亿万家族企业的接班人。
马继业一直生活在一个骗局、一个被人为操控的环境中,他的成长轨迹、学习方向甚至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被有意引导和安排的。这种操控不仅局限于物质层面,连他的精神世界,每一篇日记、喜怒哀乐的微表情到人生梦想与追求,都被当做研究和部署的对象和步骤。
马继业的感受不重要,在与“假”奶奶的告别仪式中,他只能在众人“围追堵截”中痛苦地哀哭和“听讲”;他的特长不重要,因为家人不希望他从事体育,所以在金牌教练伸出橄榄枝邀请他进入体校时,他会因为被父亲用药物弄麻的腿而错失机遇;他的自尊不重要,因为要承继大业,需要早早看透“穷的时候,自尊一文不值”的世情能力,以及拥有强大韧性、承担困境的勇气……
——马继业生命的前十几年,从未真正拥有过属于自己的人生。他的生活被家人的期望和安排填满,他的日常是别人的KPI,他的存在只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求和愿望。
《抓娃娃》的最后以马继业发现生活真相,带着过去生活的影子做着真实的自己收尾。让观众在体验了各种信息差制造出的笑料包袱之后,感慨无穷。
为人父母,对孩子的那份“为你好”是发自肺腑的,为了孩子的成长挖空心思、费尽全力也是身边人的常态。大概老父亲、老母亲们也会像我一样心有戚戚:马成钢夫妇反式教育的方式虽然超出想象,但是养育孩子的真心和付出却是实打实的。
感恩、珍惜与努力是引导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都无需质疑的信条,过强的控制欲和对孩子的不尊重也是作为父母要引以为戒的普遍BUG,以及“如果我有马成钢夫妇的实力,孩子早就……”的头脑风暴也会在脑海中闪过。
养育ASD多年,不同于NT家长的感受也非常突显。比如,当我看完这部电影后,发出了最大的感慨是:抛去对孩子的欺骗和过度操控,如果马继业是一个ASD,他如果能得到电影中各种成长机会,那就不是教育恐怖片,大概率会变成示范宣传片。
马继业的成长,充满了自然情景教学的因素:
当马继业还是牛牛的时候,他是一个姥姥姥爷主带、一群保姆围着的任性小胖子。姥姥喂饭泥,而牛牛筷子不会拿、勺子不肯用,妥妥就是圈内的一些挑食偏食的小宝贝。当牛牛刚被带进老房子成为马继业时,他还是见到大块叶菜就恶心,当“假”奶奶陪着马继业吃饭的时候,他看到饭菜不如意就哭。饭菜被改良后,“假”奶奶一边安慰一边示范、辅助马继业,饭菜的形状从小变大,让他一点点脱敏;
为了锻炼马继业的身体和环境适应能力,他的小学和中学都被安排在五公里之外,从陪着上学到自己独立跑步上学,到后来骑车上学,一步步地根据他的身体和学业情况进行调整;
当马继业上学前收拾得有些慌乱时,周围的大人并没有出口批评甚至没有直接提醒,而是自然地背诵弟子规中的“袜与履,俱紧切”的上半句,引导孩子自己观察不足、整理着装;
听到老师反馈马继业有点自卑,英语课不敢发声的事情后,教育专家马上找了两个外国友人在马继业的上学路上“偶遇”,帮助他练习口语,对话内容和课本上的一字不差;
马继业回家的路上,遇到两个洗衣服的阿姨,她们正在一边洗衣服一边用物理知识解释搓衣板可以洗净衣服的原理;邻居也正在一边用吹风机吹头发,一边解释吹风机应用的物理学效应;
马继业去早市采购,老外商贩引导他用英语口语砍价、肉铺老板询问他不同品类售价的问题,考察他的专注和数理推演能力;
马继业睡觉前,发现邻居弹奏的钢琴曲目更换了,妈妈马上将新曲目从作曲家到旋律特点和历史意义都一一讲述,抓住睡前黄金时间提升他的音乐知识;
马继业偷偷花光家里的钱买了平板电脑,为了补救损失,他拼命地翻垃圾桶捡塑料瓶、被淘气孩子们围攻欺负,监控里看到孩子忍辱负重的一幕,大人们气愤不已,妈妈更是激动得要揭露真相,最终却被爸爸安抚,认为这是逆商和财商教育的起点……
发现差距、分解课题、示范辅助、调整环境、自然泛化,都有了吧?
跟随孩子的引导、创造沟通机会、等待孩子的沟通、帮助孩子使用一种略高于当前水平的技能、及时辅助孩子做出正确的反应、及时强化,都用了吧?
发起话题、及时回应、陪伴读书、艺术熏陶、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因势利导,言传身教,都做到位了吧?
不仅是教育,马继业的饮食、身体、心理状况都由专业人士密切跟随,团队协作、医教结合,给孩子的成长做足了保障、做好了后盾。
——对于被先天障碍长期困扰的ASD而言,这绝对是最好的成长福利。
天马行空的分析,我们圈内的老母亲、老父亲们头疼的问题,都被马继业的成长经历给一一击中、甚至完美击破了。
对NT而言,最好的教育是顺其自然,而对ASD却是有所设计,各种干预更是要从娃娃抓起。
在经济方面,有巨大的保障;养育方面,父母亲力亲为;环境方面,生存社区被打造到位;个人提升方面,有专业人士保驾护航;亲情方面,除了父母的力量,还有祖父母心疼、大哥关怀,这才是足够的资源、给力的支持和坚实的后盾。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ASD孩子们在逐渐长大,他们也有自己的思想、兴趣、爱好,我们不能强行操控、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们,为他们“设计”人生。
但受限于他们中大部分孩子的心智水平,通过一些方式方法,根据他们自身的程度和发育特点,为他们打造“围城”作为支持学习、就业的环境,建造“逃城”让他们有地方释压、有人可以求助、有渠道增能,还是有必要的。
不只ASD,AS、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我特别想祝福大家可以成为A届父母中的马成钢。
反弹琵琶,剧透了《抓娃娃》。电影情节虽然荒诞,但也引发了我的不同思考,欢迎大家一起讨论自己的新发现和新观点。
下一篇,我们将围绕“对自己孩子的了解有多少”展开话题,继续分享。
喜欢我们,就设置为星标吧
在订阅号列表一眼就能找到我们
就能及时收到我们的精彩推送了
(方法见下图)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以琳官网报名、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