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常常有这样的感受。
当我离开妻子和孩子在外工作时,我会非常思念他们。此时,我会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副家人团聚的画面。
我想象我下班后赶车到家门口,而后敲门,妻子开了门,随后对我微笑。孩子则跟在妻子背后,张开双手让我抱他。
一个常年在外的男人如果思念自己的家人,他脑海中便常常会出现这样一副温馨的画面。这样的画面可以安慰他的思念,同时也似乎在暗示他每时每刻都是爱着自己家人的。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每当我回到家时,开门的妻子的确会对我莞尔一笑,孩子也会跟在妻子背后,张开双手让我拥抱他。
可是,这样的画面并不能持续多久。
当我和妻子慢慢熟悉以后,那种因长时间不见的切切思念便不翼而飞了。当妻子和孩子天天在我身边时,我便不再思念他们。当我停止思念以后,那种脑海中温馨的美感便不复存在。这时,我原先温柔的一面也渐渐在繁琐的生活面前呈现出不耐烦来。
当我看不到孩子的时候,我会想象见到他以后给他讲故事。然而,当我回到家,当孩子拿着几本故事书找我讲故事时,我又会以工作劳累为由推脱给他讲故事。
当我在外面时,我心想我回家要多体谅妻子,不时下厨给她做几个菜。然而,真到了家,我又当上了少爷,二郎腿一翘,尽等着妻子把饭菜端上来。
那么,我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我在爱一个抽象的人。
抽象的人来源于抽象的画面,抽象的画面存在于人的脑海中,那个抽象的妻子极其完美,她温柔、善解人意。
在抽象的画面中,孩子懂事,乖巧。
然而,当我回到家以后,我才明白抽象的画面和现实的情况大不一样。想象中,妻子温柔贤惠,然而现实中她却有脾气,还会发牢骚。想象中孩子听话懂事,而现实中他却调皮执拗。
我们爱脑海中想象的人,然而却爱不了现实生活中有缺点的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
是啊,如果我们爱抽象的人,那么我们便不是爱人,我们这个时候还是爱自己。如果我们不爱生活,却总在讨论生活的意义,那么我们便成了极其虚伪自私的道德主义者。
人要爱脑海中的人很容易,因为抽象的人是按照他的标准来设定的,脑海中对人的要求绝对完美无瑕。
比如,青春期你谈恋爱的时候,你脑海中对配偶的要求是不是几近完美?
可是,现实生活中,那个几近完美的人在哪里呢?
爱一个具体的人实在很难。因为现实中的人有罪,有各样的缺点。所以面对这样的人,我们很难有爱的能力。
在何天朵姊妹的文章中,她常常记录她如何照顾年迈、患抑郁症的母亲,她的这种爱就是在爱具体的人。
很多人都说要爱自己的父母,但是,有多少人又会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照顾中把这句话放在心里呢?
想象中的照顾父母很简单,每逢过节的时候,我们带着孩子回去看望他们。或者买些礼品,这似乎就成了孝顺。
可是,现实中父母老了,有的时候甚至他们生活不能自理,这时候我们还能耐心地去照顾父母吗?大部分人估计因为劳累而变得不耐烦了吧?
我们看看治疗了麻风病,瘸腿,眼瞎,癫痫病人的夫子,他的爱从来没有建立在一个抽象的人身上,他切切实实爱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
然而,法利赛人口口声声说爱人,当面对这些需要帮助的人的时候,他们常常拂袖而去。
是呀朋友们,在现实生活中,每天喊口号要爱人的人实在太多,然而真正落实到实处去爱人的实在太少。
所以,让我们爱具体的人,让我们以恒久忍耐的心去爱一个有罪,有缺点的人,因为他们是人,他们不是挂在墙上的一幅画。
(本篇完,我的微信:493012764)
我的另外两个号,喜欢请三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