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有事要找人帮忙——比如,借一辆车——你首先会想到谁呢?
你知道甲和乙两位朋友家里都有车,但你会毫不犹豫地先找甲借。
为什么?
因为你从过去的交往中了解到甲是一个慷慨、热情的人,对于别人的要求总是有求必应。所以跟他借东西或是找他帮忙,你不会有任何心理上的负担。
但是,这次碰巧甲不在家,车子借不成了。这时你就犯了难,你开始犹豫要不要给乙打电话。你很不好意思,开不了这个口,你很怕欠他的人情。
因为你从过往经历中知道乙是个怕麻烦的人,上次你搬家也没敢叫他。这会儿,你似乎能看到他那张不情愿的脸。
最终,你鼓足勇气跟乙提出要求。果然,对方嘟囔着说不方便,结果再一次印证了你之前的看法。
长此以往,甲和乙的生活会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样态:
首先,因为甲乐于助人,找他借东西或帮忙的人自然越来越多。他的生活总是会被别人“打扰”,“麻烦事”不断。他操心的事情也越来越多,但他自得其乐。
那么乙呢,“打扰”他的人和事会越来越少,这当然是乙所喜闻乐见的。这样他就不需要为别人付出什么,也避免了一切的牵挂,最终舒舒服服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最终,甲和乙都如愿以偿。
问题来了:以永恒的眼光看甲和乙,你更羡慕谁的生活?或者,你觉得谁的生活更可取?
想到这,我不禁扪心自问:我是那个别人有需要首先会想到的人吗?当别人想找我帮忙,他是否会有心理上的负担?
在我结婚的时候,我和妻子在婚姻盟约书上宣誓:立志一生侍奉/上/主,爱弟兄姐妹和邻舍。
婚礼上/牧/者/的劝勉也提到:结婚之后,不要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要成为舍己服侍人的“外向型家庭”。
因为,流水不腐;“高立家门的,乃自取败坏”(箴17:19)。
我很感恩,在这方面我们不仅接受了正确的教导,身边也有很多美好的榜样。
每逢婚礼、家人看病、亲戚来访、搬家、租房,总能看到一群热心的弟兄姐妹忙前忙后。
所以,在结婚之后,我和妻子也有意识地开放家庭,接待弟兄姐妹和邻舍。虽然生活很忙碌,但是很充实,甚至充满喜乐。
当然,在舍己的操练上,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不是人情世故的问题。虽然世俗智慧也会告诫你要凡事为别人考虑——这样,当你有难处的时候,别人也会帮助你。
所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但是,今世之子热心助人的目的仍然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帮助别人是为自己积攒人情,就像买保险,这是一种基于人际关系的投资和利益交换。
反之,光明之子在帮助人时不求回报,他们的善举是出于对在上者的感恩回应,因此是纯粹的舍己。
这是由他们的属天生命所决定的,并由他们摆在前头的盼望所驱动。
蒙/神/所爱的儿女啊,你愿意过什么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