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6 11 月, 2024
spot_img

尼采认为逻辑是坏东西,因为不论高贵和卑贱的人都一样使用。

《每日邮报》问世不久后就配上了插图,今天我们对这样的事情习以为常,但实际上背后有着更大的意义。男性天生喜欢抽象文字的东西,女性则喜欢图像,当时有人批评《每日邮报》,我们不难想象这些插图背后潜在的致命隐患,当中这种阅读形式普及起来,进入男人的世界,男人也会渐渐依赖图像辅助思考,因此丧失掉头脑中弥足珍贵的性别特征。
一群男人乌合在一起,就变成了女人,而报纸插图的出现意味着男人不用乌合就会沾染上女人气了。在精英看来,大众普及带来的不仅仅是性别特征的模糊和消失,而且也意味着人的个性的消失。一旦精英丧失领导和话语权,乌合之众就主宰一切。这道理和互联网时代成千上万的照片淹没博物馆里面大师的作品一样。早期的精英对摄影深恶痛绝,摄影将艺术推向了绝壁。大众化无法诞生大师级人物,但跳梁小丑则遍布全地。
换句话说,在一个健全的社会,书要少,文盲一定要多,这种观点今天肯定没有多少人同意。读书不外乎两种,一种功利性,另一种消遣性。我们还不能一棍子将具有功利性的东西全部打死,但至少它有值得人们批评的东西。至于消遣性,所谓的世界名著也是为了消遣,不然写这么长为何故?但不论什么样的消遣,群众都没有鉴赏能力,群众只会追流行。
这里实际上暗含两个最基本的条件:真正伟大的作者绝不迎合大众,而真正伟大的读者也绝非普通大众。按照这样的标准,今天书店很多书都不应该出版,这一定会成为最大的新闻,并且各大报纸都会称其为“社会的灾难”,但至少尼采会非常受安慰,这不但不是灾难,而且是一个健全社会该有的样子。
尼采和斯宾塞一样,也是普及教育的坚决反对者。如果你责问他这些观点只是你的个人态度,你又没有充分地证据,合理的逻辑,我们凭什么相信。但尼采的回答是:“我凭什么要讲逻辑,凭什么要证明给你看。”
你如果不服气责备尼采:“你作为一个思想家,怎么能像孩子一样耍无赖呢?”尼采的回答:“我们就是要像小孩子一样才好,逻辑是坏东西,不论高贵和卑贱的人都一样使用,它显然不高贵。但人的本能不一样,有些人能发出太阳般的光芒,有些人则像煤块一样黯淡。”煤块试图用逻辑证明自己,但太阳什么都不说,只是用光辉照亮了一切。
中国的传统基本上没有大众教育之说,读书人是少数人中少数人的事情,大多数人都是“煤块”,圣人则是“太阳”。中国人一直相信圣人说,事情到底对不对,听一下圣人怎么说就可以了,不一定非看。“煤块”口里常“做人做事情要讲道理”,这个“道理”就是“圣人言”,“煤块”几乎不会问为什么“圣人言”就是“道理”,尽管“圣人言”有时候确实不是“道理”,但他们依然遵守。
对于社会稳定而言,重要的不是“圣人言”逻辑会不会有问题,而事实是文盲多确实有助于社会稳定。对于大众来说,社会的稳定最重要,而教育的普及则是在渐渐地破坏这种稳定。与其在不稳定的社会中危险的活着,还不如在稳定的社会中当一个文盲。
现实中也确实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随着大众的教育普遍提高,但社会风气并没有越来越好。所以有些观点尽管我们不喜欢,但理性上则不能表现出不屑于它的轻慢姿态。
既然有尼采、斯宾塞这样的精英文化的旗手,那也不缺乏大众文化的领军人。沃霍尔认为商业是最好的艺术,他的东西在达芬奇看来是多么的荒诞,但大众却对这种标新立异的东西十分趋之若鹜。当所有人都可以对“蒙娜丽莎的微笑”评头论足,达芬奇留下的只能是悲伤的眼泪。
大众追求的不是高雅,而是高价;大众追求的不是美,而是流行。大众使用耳朵来评价绘画,他们缺乏最基本的审美,当他们是文盲的时候,他们还能安心选择最基本的沉默,但一旦认识几个字,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愚蠢的看法。


所属主题
大圐圙 人文圐圙
大圐圙 人文圐圙
你想知道历史真相吗?你想知道历史到底是成王败寇,任人打扮的小丑,还是真实历史事件的忠实纪录吗?老魏带你轻松有趣的看历史,真正做到还原历史真相,反思历史事件,真正让你做到“读史以明志,以史为鉴”。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