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4 11 月, 2024
spot_img

人若渴了


在如陶笛般轻柔悠扬的春风吹拂下,火红的茶花,粉红的宫粉梅,纯白的玉兰花都开了,在阳光下浮动着幽幽的混合暗香。已经不再清澈的河水旁,嫩绿的柳枝一如既往地抽芽,这种萌芽生长的状态总给人一种美好的希望。

 

天地间一切都很敞亮,时序更替。除了,人心。

 

谁也无法承认,自己的内心没有一丝丝幽暗,没有一点点饥渴。一种内心渴想非常,却是这个世界无法满足我们的渴求。

 

寒假期间,TQ一起去了一趟“心灵奇旅”——读完了Edward T. Welch(爱德华·韦尔切)的《亲爱的,别把上帝缩小了》。里面关于“按圣经检视你感到的需要”的部分极大地更新了我的认知

 

作者将人的需要分为三大块:

 

*生理的需要——直接且中性,但近来也被混淆(eg我需要酒精,我需要性,把贪婪和罪性合理化)

*灵性的需要——最深处的需要,耶稣满足我们生命和敬虔上一切的需要

*心理的需要——界限很难划清,对爱的需要(重要感、被接纳、尊重、仰慕、爱、归属、意义等)

 

在世俗心理学的观念中,对爱的需要通常被认为是和生理需要、灵性需要一样,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可以向吃睡般生理需要同样强烈,从出生到死亡都必须被满足,如果孩子被剥夺了爱,那种对爱的首先需要未被满足,将会一生带着伤痕。

 

就像国内经常被引用的一句话:“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然而,这种“我们只有被爱,被满足,我们才能发挥潜能并得到快乐、心理稳定和自尊心,对自己感觉良好”的论调是缺乏圣经依据的。

 

神是爱的源头,神就是爱,我们作为被造物当然乐于爱与被爱,否认我们渴求爱将会丧失我们人性的一部分,然而问题不在于我们想要爱,而是我们想要多少或我们为了什么目的得到它?

 

不得不承认,我们想要它的欲望是如此之强,觉得有了它我的生命才会好起来,才会完整,以至于胜过效法神的欲望,我们想要它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快乐还是为了神的荣耀?

 

当受造时神放在我们心中的渴望被上升为一种必须被满足的需求时,我们就被奴役,我们渴望人来满足我们心中欲望的空杯,却永远不会被满足,因为贪欲是无止境的。我们仰望基督来满足,实质是把我们的贪欲基督化,希望神能照着我的需要来满足我,可以让我感觉好一点,或我们的生命中有更多的快乐而非圣洁。

 

神以爱浇灌我们,但神的爱要进入的并不是我们欲望的空杯,相反他定意要打碎它们(这意味着即使成为基督徒,若不调整我们渴望爱的对象,我们依旧不会有满足感),神的爱是要满足我们灵性需要的空杯(需要认罪;得赦免;被神遮盖、接纳和保护)。

 

这本书得主题是敬畏神,敬畏神是医治我们惧怕人得唯一良方。在心理渴求这个问题上,我看到不仅需要敬畏神,还需要为自我中心悔改——我们所感到的需要、贪欲或欲望是大的,大到一定程度,让我仰望人和神来满足它。

 

因此,我们应该检视内心的渴望,看它是否成为了一种必须被满足的贪婪与执念,并求神帮助我们打碎内心欲望的空杯,因着神的赦罪,使我们这些无债的乞丐得享他的富足而成为满溢的水壶,给别人的生命带去祝福。


人若渴了

虽然作者承认人内心有被爱、被尊重、被接纳的渴求,但在书中并未深入展开,而是重点探讨“渴求”上升到“心理需要”之后的一系列剖析和反思。

 

令我惊喜的是,关于人内心的渴求,《里外更新》有深入的探讨。

 

讨论内心的渴求之前,作者一直很强调内心探视的重要性。——如果我们想要成为一群认识上帝的人,对上帝的丰盛有深入的了解,以致有勇气度过人生任何的黑暗与艰苦的岁月,我们便不能逃避探视内心的功夫。

 

对内心探视会有两种反应,一种反应是恐惧和排斥,他们担心自我了解会引致一个自我中心的人生,他们觉得一切个人问题都可以通过“多读经,勤侍奉”这个方程式来解决;另一种反应则是过分看重自我接纳,认为人一切的问题,都是缺乏自我肯定,而不是因为人有一种悖逆的罪性。从这角度的探视,结果只不过是自我价值的肯定,而不是深入地悔改。

 

自我探视的目的,是显明我是何等需要上帝,在这过程中体会何谓对上帝全然的信靠,揭示我独断专横的倔强性格,驱使我更深地懊悔,更彻底地顺服。

 

作者提出《圣经》有两个主题——人是饥渴的,也是愚昧的。

 

人是饥渴的——无论我们如何热切祷告,如何强逼自己过一个无我的生活,都无法否认,心灵深处仍存有各种渴想(这个渴想要和心理需要区分一下)。那些求上帝挪去内心渴求的祈祷,一点果效都没有。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有所渴求,并且责备自己过于自私,想要忘记自己,追求以别人为首的成熟表现时,结果却带来一种机械式的人际关系。那些对自我诚实的人,却无法否认自己内心那份不停的、逼切的渴求。即便采用各种属灵操练,意图挥去内心的渴求。

 

这种感觉仍然存在。但其实这是好的,我们若完全否定内心渴求的感受,就是失掉人性的一部分。哪一位妻子不渴想拥有好好爱自己的丈夫?哪一位丈夫不期望妻子尊重他?

 

问题在于我们应该怎么处理这些挥之不去的渴求?是全然认为这是罪性的产物,然后不加理会,还是认为人一切渴求都很合理,只要对上帝有信心,他就会满足我们各样需求呢?

 

我们需要适当地处理人内心的渴求,以至我们不必窒息生命的活力,同时也坚守彼此相爱的原则。

 

有两个要诀。首先,渴求是人的天性,它的根源不纯是我们的罪性(上升到心理需要则是因为罪的扭曲),它同时植根于我们的人性。比如,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当我认为别人对我不尊重时,我内心的反应便好像一个人的脚拇指被人重塌了一下,痛彻肺腑。

 

人天性是互相依靠的,我们要享受人生,必须靠自身以外的供应,我们的确需要一位比我们更强壮的来眷顾我们。我们渴想人的尊重,也渴想与人有深入的交往;我们渴想有贡献,与人建立美好的关系……我们生来便渴想这些能滋润我们灵魂的养料。

 

然而,在这个堕落的世界里,人的灵魂是那么干渴。我们所得的关系,所经历的人际关系,总是未能令我们的心灵得到满足。这就是第二个要诀——今世无法真正满足我们的渴望。

 

除非我们回到创造起初的世界,没有罪的玷污,是一个完美无瑕,人际关系没有距离和嫌隙的世界里,否则痛楚是避免不了的。因此,我们接纳人有渴求的天性的同时,也需要接纳痛楚是无法避免的。

 

当我们定意叫自己逃避人生无法避免的痛楚时,我们便过着一个不愿正视现实的人生。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一个人能完全满足他人内心的渴求。不是别人令我们失望,就是我们令别人失望。

 

在人生的亲密关系里,我们常遭遇极大的挫折,因此,不少人都带着很深的伤痕。许多人不敢敞开自己,不是因为惧怕伤害别人,或自己会令别人失望,而是怕别人会因此回避自己。我们不愿意接纳一个事实,就是我们平日依靠的人,一旦知道我们的底细,都没有勇气继续以往密切的关系。我们不肯相信,自始祖堕落后,没有人有足够的爱完完全全地去爱另一个人


人若渴了


无论我们与上帝同行多么亲密,我们都无法逃离这个始终令人失望的罪恶世界。我们的心总是感觉着一抹挥不去的哀愁,这并非灵命幼稚使然,相反的,这是真诚地面对这可悲世界的必然感受。

 

面对人渴求的天性和在世无可避免的痛楚的经历,耶稣的回答是什么呢?

 

面对人的渴求,主耶稣曾经面对一群被宗教礼仪弄得麻木的人,他们对自己饥渴的心灵已经失去感觉,为要唤醒他们,叫他们认识因上帝而来的生命能力,主耶稣高声说:“人若渴了,可以到我这里来喝!”(约737

 

耶稣正邀请那些有渴求的人到他那里去,我们不当否认自己心中的渴求,但也不要让它成为生命的中心。

 

面对在世的痛楚,我们需要明白人生的目标不是过一个没有痛苦的生活,而是上帝。我们所渴想的,要等到天堂才能得着,因此痛楚成了人生正常的经历。

 

就像医生安慰正在经历生产的妇人,第一步的痛苦必无法避免,且是极艰苦的,跟着才是快乐。

 

原来上帝的应许并不是将今生的苦难消除,而是赐我们力量,叫我们在苦难中仍能忠于他,虽然顺服的路有时会无情地加剧我们已受的苦难。

 

是的,我是饥渴的,渴望得到现在无法得到的东西,那么我该如何处理心灵中那些未得满足的渴望呢?我可以怎么将内心的痛楚交给他,经历他应许“从腹中流出活水的江河”来呢?

 

期待继续阅读和整理~~~~~~~

人若渴了

嘿嘿,封面图是自家院落里的梅花,它没有一点点凌寒独自开的勇气,从来都是被春风暖开的。也感谢苗~小可爱推荐的歌,很喜欢哦。昨晚最后一次线上心灵奇旅的分享,真让人难忘。真理也的确改变了我们,融化了我们,敞开了我们,默默地感恩和彼此代祷吧~~

马上就要回学校了,盼望我们的生命可以不断成长。很喜欢《里外更新》,喜欢这种带着伤痕地真实敞开的文字,但希望自己也不要被情感冲昏头脑,要有真理分辨的心。所以就对两本书提到的“内心渴想”和“心理需要”做一个梳理和区分,一方面知道内心的渴求是人性的一部分,但谨慎不可以上升为必要被满足的心理需求,否则就是自己坐着为王,而且又把自己囚禁进去了。时刻提醒自己,来到他的面前寻求满足,并且愿意正视必然痛楚的人生。晚安哦,亲爱的朋友们~~~


 

-END-


用单纯的眼  注视和热爱

人若渴了


细语微澜

自然  朴素  简单  真诚  诗意

 

所属主题
清芷95 细语微澜
清芷95 细语微澜
聊生活,更聊生命;聊文学,更聊信仰。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