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3 11 月, 2024
spot_img

朝阳伤医事件,如何保护医生的人身安全?

今天下午,北京朝阳医院又发生一起伤暴力医事件,一名医生被伤,甚至有一名患者被误伤。现场血迹斑斑,令人心痛。


就在3天前,杀害杨文医生的凶手孙文斌一审被判死刑。


接连发生的伤医案件,令医生变成了高危行业。


一时间,医院如临大敌,人人自危,病人和家属似乎都成了伤害医生的潜在危险分子。


于是,谴责孙文斌之类的犯罪分子之后,如何保护医生,成了当务之急。


1


先是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率先启用安检通道。进入医院,必须首先经过安检门和金属探测仪,检查无虞后方可通行。


近日,陕西省人民医院又为急诊科医生购买了报警手环。乐山市人民医院微信公号称,公安部门建议医院增设“人脸识别”安防系统。


医院雷厉风行,防患于未然,很多人连声叫好。


问题是,升级安保,增加安检通道,增设报警手环,真的能保护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吗?


毋庸讳言,当下的医患关系并不和谐,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时有发生,有的还非常尖锐,甚至发生伤医杀医极端事件。


可放眼世界,暴力伤医事件,并非中国特有。


早在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曾针对医院暴力(work place violence)发布了一个调查报告。其中提到,医院暴力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普遍现象。不仅包括发展中国家,也包括发达国家。


即便在美国、瑞士等西方发达国家,暴力伤医杀医事件也屡有发生。


只是在当下的中国,各种社会矛盾交织,民众对被剥夺感反应强烈,各种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医生因为其职业的特殊性,暴力伤医事件显得格外引人瞩目。


多年来,医疗界一直呼吁对医院暴力零容忍,彻底解决暴力伤医事件。为何这么多年却苦无良策,甚至愈演愈烈呢?


有人说,中国有限的医生群体,担负了世界上14亿人的医疗责任,目前成了现行医疗制度的替罪羊。


执业环境恶劣,工作超负荷,付出收入不成比例,面对医疗纠纷,还要担心病人攻击,时刻提心吊胆,医生觉得非常委屈。


而站在患者的角度,挂号排大队,看病、住院要看医生脸色,有时被斥来喝去,手术送红包,还要自己承担高昂的医疗费,心里同样淤积了很多情绪。


溯本追源,引发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的,有诸多原因。


政府卫生经费投入不足,医疗人才短缺,医疗资源紧张、分布不均衡,医保制度不健全,医患双方缺少有效沟通平台,医学院伦理教育缺失,等等,都是引起医患矛盾的深层因素。


而造成医患对立的直接原因,则是医患双方缺乏互信。


医患双方信任感的缺失,是导致伤医暴力事件层出不穷的根本原因。


2


新闻报道称,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试运营第一天,就收缴了12把刀具,其中有一把是管制刀具。


管制刀具可以收缴暂存,其他11个刀具是否就意味着危险,不准带入医院呢?


我经常出入医院,家人住院时,我也会带着水果刀。但我只是为了切水果,并无恶意。


如果医院连水果刀也进行管制,可能不仅不能加强医患双方互信,反而剥夺了患者的权利和便利,引起患者的反感和敌视,加剧了双方对立,埋下了医患冲突的隐患。


就我所知,北京某部队医院几年前就启用安检通道,大厅有时还有狼狗巡逻。但医院入口太多,安检制度并未得到严格执行。


有的入口要么没有安检设备,要么形同虚设,安检人员睁只眼闭只眼,并不多问。


当然,我也没听说过这家医院发生暴力伤医事件。


我常去的北京一家肿瘤医院,没有安检,医院门诊和住院条件比很多医院都简陋得多。但我觉得,它是我去过的医院里面医德医风最好的一家。在那里,我从未见过很多医院随处可见的号贩子。


我一直对那里的医护人员心存感激,即便我也有过不快的就医经历,我仍然觉得,那只是极端的个例,并非普遍现象。


到底是安检制度和狼狗发挥了震慑作用,还是安检本来就是画蛇添足的多此一举,我无法判断。


医院内部安全措施得当,并不意味着医生的人身安全就有保障。


如果医患双方不能建立互信,医患关系不能得到根本改善,医患冲突的阴影就会时刻笼罩在每一个医护人员头上。


毕竟,医护人员不可能整天在医院里生活。医院外的每一个地方,都可能是危险地带,都意味着会有不测的危险发生。


3


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尊敬的医生职业,现在怎么成了令人胆寒的危险职业?


1999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既已生效实施。


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已正式将“医闹”入刑,各地伤医杀医的犯罪分子也都已被严惩。


尽管统计数据显示,医疗纠纷和涉医违法犯罪逐步下降,医生职业环境正在逐步改善。但医生的感知,和医疗自媒体反馈出的信息,和实际并不一致。

据2017年12月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在伤医问题上,34%的医生从未亲身经历过暴力伤医事件,66%的医生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医患冲突,其中绝大部分为偶尔的语言暴力(51%)。


但二十多年来,公众感受到的是,医患关系似乎越来越紧张,医生的权益越来越没有保障,医生这个行业越来越危险。

中国医师协会确实有必要坐下来,一起认真反思。

遗憾的是,医师界往往将主要责任归结为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并没有太多的自我反思。

以至于民航医院杀医事件后,有的医生甚至建议,要设立患者黑名单制度。

如果患者和家属都是潜在的违法犯罪之徒,需要层层设防,医生还有什么安全可言呢?

医患双方地位本来就不对等,如果再把病人视为刁民、潜在的危险分子,一旦发生医疗事故,引发医疗纠纷,在当下缺乏有效的第三方鉴定、监管机构的背景下,很可能加剧事态恶化,使医患冲突进一步升级。

4

针对设立安检通道和报警手环,也有医护人员发出了不同声音,并不赞同上述做法。

医院设立安检,就相当于说“病人和医生是对峙的”。毕竟伤医事件只是个例,是刑事案件,而非医患矛盾,不应让医患对立。

应对伤医事件的真正有效方式,是对行凶者的严惩。

社会对医生的负面印象,很多是源于患者自己的就医体验。个别医生医德医风差,收受红包,甚至恶意加大患者医疗成本,损害了医护人员的整体形象。

有的医生态度粗暴,面对脆弱痛苦的病人,不仅不去安慰,反而进行训斥,有的甚至辱骂。

在目前医疗意外和医疗责任缺少社会保险支持的情况下,医患双方极易发生纠纷和冲突,尤其需要完善的医患沟通平台。

当发生医疗纠纷,出现医疗事故时,个别医生不仅不和患者沟通,甚至还篡改病历,这使医院和医生的负面形象雪上加霜。

良好的社会公共形象需要医生群体自觉维护,需要医疗界全体人员严格自律,对害群之马痛下杀手,而不是包庇袒护。

当医患关系出现问题时,患者希望能有切实可行的医患沟通平台。当病人恐惧焦虑时,能有医护人员或者社会组织出面抚慰。

既要对暴力伤医事件零容忍,也需要对医疗界的不良医德医风时刻警醒,对违法犯罪人行为零容忍。医生的权益需要保护,病人的权益同样不能忽视。

建立医患互信,才是保护医生人身安全的最好方式。

建立医患互信,需要爱心和包容,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而不能树起高墙,将医生和患者人为隔离起来。

如此,伤害医生的悲剧才能避免,医患双方的安全才能真正保证。
所属主题
蒋效中 蒋唐说
蒋效中 蒋唐说
关注公义,追求自由,聚焦社会与文化领域的公共话题。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