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信仰思考 建英的医治攻略(五)| 心理支持之一:说出你的伤痛 By 蒋效中 蒋唐说 2020年 1月 8日 153 “饶恕并不代表遗忘,甚至不意味着赦免……我们也相信如果我们坚持着自己的愤怒和怨恨,那我们就是唯一受惩罚的人。”——《阿米什的恩典》 1 “准备了永远,没准备再见”…… 冯小刚最新电影《只有芸知道》,是一场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 新西兰唯美浪漫的风光,掩盖不住移民、婚姻、梦想、疾病、死亡、遗愿清单等人生命题的沉重和伤感。 女主角罗芸身患晚期肿瘤,但是深爱她的丈夫隋东风,在她去世之后,才从别人嘴里获知她内心最深的伤痛,令人唏嘘不已。 罗芸没有勇气亲口对丈夫说“对不起”。 身体孱弱又疲惫的她,早想卖掉他们在新西兰经营的餐馆,去看鲸鱼,当志愿者,过一种自由选择的生活。 可隋东风坚持要再干几年,多挣点钱,让他们的好日子更有保障。 所以,罗芸在新西兰奇幻的极光之地祈祷,希望餐馆被大火烧了,他们可以重新开始新生活。 罗芸没想到,有时候闪过的一个恶念,居然变成了现实。 某一天,餐馆真的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烧毁了。看到丈夫隋东风极度痛苦的样子,罗芸的内心备受煎熬, 但她依然没有勇气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压抑的心情是身体患病的导火索。 即使在医院手术之前,他们深情告别,罗芸还是不敢当面告诉隋东风自己的歉意和伤痛。 当然,罗芸更害怕面对另一重伤害:早产儿的罗芸自幼就患心脏病,医生当着她的面,和罗芸妈妈说,她估计活到二十来岁就会死亡。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医生会背领袖语录,但却不懂儿童心理学。 死亡的恐惧一直重重压在罗芸身上,即使结婚成家,她也找不到安全感,也不敢告诉丈夫自己是早产儿,心脏不好。 两颗心其实是隔阂的,又怎能不孤单悲伤? 假如罗芸打破沉默说出来,告诉丈夫事实,不再压抑自己,她的婚姻和人生是否不一样? 假如罗芸童年遇到的医生,对生命有理解,有尊重,是不是会给小罗芸一些安慰? 2 很多人都像罗芸,一生深重的伤痛骨梗在喉,直到临终也因为各样的顾虑,不敢或不愿表达出来。 治疗的时间越久,累积的伤痛越重。特别是在医院受到了伤害,有时却不敢申诉和表达,害怕被人说“没有感恩之心”。 有一位从美国来国内做癌症关怀培训的老师,劝我把我经历的伤痛写出来,释放情绪。而我一直不肯落笔回忆,因为不想面对那些伤痛,痛彻心肺。 最近的医患冲突和伤医事件,我忍不住想说话,说说我的伤痛。因为,我是治疗多年的肿瘤病人,常常要面对医生和护士。 我不想只为自己说话,我也想为那些被歧视,被伤害,被遗忘的病人说说话。 杀人的利刃出鞘,其实背后藏着的是冷漠的人心。凶手冷漠,医生和医院冷漠,旁观者冷漠,病患冷漠,社会大众的内心也是冷冰冰的,假装看不见、听不见。 假装看不见,社会的分裂、堕落和暴戾;假装听不见那些苦苦唉哼的弱势群体的声音。 在这个信奉适者生存的社会,肿瘤患者当然是弱势群体。 我的伤痛,就是你的伤痛。 如同一只蝴蝶振动一下翅膀,也许大洋彼岸的环境和气候都会受到影响。何况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奇葩的国家,蝴蝶效应一直在振动着我们。 我和伤医事件中的那个九十五岁孙家老太太一样,都是晚期肿瘤患者。医院对于晚期肿瘤患者的对策是心照不宣的,除了手术放化疗之外,对于住院的请求,一般是能找到理由不收治,就不收治。 所以很多人只能在急诊等候。 台湾把对晚期病人的居家照护叫“安宁疗护”,但即使是“安宁疗护”,也有医生、护士、护工、社工、心理咨询师组成的专业团队提供服务。 即使我们昏迷。 医院仍然希望我们死在家里。 我们像人球一样,被踢来踢去。 在这里,谁肯去安慰我们啊?我们得了病,就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不仅肉体和心灵受折磨,经济上还要背负巨大压力! 伤医事件,孙家老太太二十天急诊花了三万多元,而根据目前的报销规定,我们的病算特病,门诊一年只能报销两万元,所以他们一家人急着要求住院。 不知道有多少病人请求医生办住院 ? 收不收治,在于医院和医生的良知。 3 回忆往事,伤痕累累。 痛得仿佛冰冻了一样,麻麻木木,时常没有知觉。 我常常面带微笑或发个微笑表情包,对问候和探望我的朋友这样叙述: “2016年做腹部手术之后肺部感染,间质性肺炎,呼吸困难,奄奄一息,感谢神,附近的航天总医院急诊科收了我,又把我转入重症监护室。可惜救治了几天,情况没有明显好转,老蒋找到我的同学,才转进了某知名医院。” 文字客观而平静,不带感情色彩。心情好的时候,我还能逗他们开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的心是喜乐的。 我的内心压抑着愤怒和不平…… 其实在这之前,老蒋已经挂了这家知名医院多位专家的号,没有一位专家肯收治奄奄一息的我。 住进呼吸科的监护室,生死未卜。玻璃隔断间躺着不少常年住着的老人家,带着呼吸机,护士说他们的医疗费用全报销。 有一次查房,有一位年轻主任医生走到我身边,问其他医生,“这种药对她没用,为什么要给她用这种药”。戴着小氧气面罩的我实在没有力气追问。 可是出院结帐的时候,帐单显示这种药是自费药,十几天的自费药费是七万多人民币。 这药物是住院后临时添加的,事后医生承认它不是用于治疗我的间质性肺炎,当时看我病情重就试试。可是这么贵的自费药,用了十来天,为什么不和家属说一说? 没人回答我们。 出院后,有年长的朋友说,我们不懂得和医生沟通。我真的很愤怒,病人有什么资格和力量与医生沟通?刚出院没几天,我的一只眼睛就看不见了,不停地跑医院看医生,寻找下一步的医治方案。 挂号、看门诊、住院、出院……拥挤的人流、嘈杂的声音,冷漠的人情,绝望的人生……几乎让人崩溃。所以,我很理解病人家属的绝望和崩溃,只是很难过,没想到孙文斌的“恶”之利刃终于出鞘,杀了人。 其实,我也曾经愤怒到想杀人,当然我不会这么做。我一直提醒自己,圣经上记着说,不可含怒到日落。 记得是2015年年底,医院的试验组因为病情点进展就冷冰冰地停止给我发药。尽管其他医生都认为我继续用药没有问题。 我没药可吃,这个药国内没有,去香港买药一时也买不到,更何况香港的正版药一个月就是七万多,我们只好去找原料药试试。 那段绝望的日子,我父母回去了,我们家老蒋要上班,陪伴我一个月的金毛哈利也死了。那条狗因为注射了不合格的疫苗,患了狗瘟安乐死了。 我是不是还不如一条狗? 我一个人,孤孤单单地面对冬日的寒冷和黑暗,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 4 绝望是因为看不到盼望和安慰。尤其是回首走过的路,铺了一地细细碎碎的玻璃,扎得人疼痛万分。 2015年底的伤痛,几乎让我忍无可忍。 那天去做超声检查,我排队等候很久,身体极度疲惫,站都快站不起来,大屏幕字幕显示马上轮到我了,我一度高兴,准备起身。突然一位穿白大褂的医生带着两位病人堂而皇之进了检查室,插队在我前面,我只好继续等待。 好容易插队的走了,叫我的时候我赶紧跑向检查室。很可惜,医生还是没有耐心,迅速换了下一个患者进检查室,我只好又在门外等候。 终于等到我检查了,医生张口就训斥我,“刚才叫你,你怎么不进来!”。 我告诉她,我跑到检查室,喇叭就叫另一个人了。我同时告诉她,之前有两个人在我前面插队。 超声室的医生听说“插队”之事,更加大声地训斥我,“就是你!”,“就是你!”,“就是你自己不及时到检查室造成的”…… 医生愤怒的声音比我还大。我想,可能是我追问了“插队”的事。 伤痕累累的我冲出了检查室,在走廊的椅子放声大哭。绝望的我,甚至也想拿刀刺向什么人。 因为哭声没有用,你无法叫醒一个沉睡的人! 超声检查之前,我被迫从临床试验组出组。 出组的伤痛,意难平。 医院试验组的医生是刚换不久的,他对我们说,我只管签字。负责的护士已经和药物的生产方——诺华公司联系,对方说没什么意见,只要试验组医生同意,签字“继续用药对患者生存有益”就可以。 可惜,这位医生竟然不同意。他签字“继续用药”,“对患者生存无益”,生生剥夺了我继续免费治疗的机会。 我后来咨询其他医生,都支持我想办法继续用药,因为他们知道,当时除了这个药,没有其他药可以更有效地维持我的生存。香港昂贵的正版药,一般人买不起。 试验组的药是救命药,可有些医生不把病人的命当回事。拒绝我留在试验组的医生,收病人的购物卡。老蒋有一次在诊室亲眼看到他收别的病人的购物卡。 感谢上帝,保守我们站住了,没有去行这些事。 上帝为我开了另一条治疗的路,就是类似电影《药神》的那条路,是底层民众自救与抗争的那条路。 5 上帝与哀哭的人一同哀哭。 终于没有在超声检查室附近,崩溃到绝望,是上帝的奇异恩典。 那天在超声检查室哭了那么久,我已经没有力气祷告。不过,在我不想祷告的时候,圣灵真的用说不出来的叹息为我祷告, 安慰了我。 窗口护士站的护士突然走了过来,劝慰我说, “我认得你,你经常在这检查,每次都按规矩排队,挺好的。我去找一下我们科室主任,让她重新给你做一下!”。 从检查室冲出来的时候,我的检查只做了一半。 医生的电脑屏幕上,看得见我所有的病历,包括我全身骨转移、胸椎、腰椎、腿部等骨转移,每次开始检查前,他们都要例行公事地看一眼。但是看到了也当没看到,他们不会去想,一个骨转移的病人,急速跑进检查有多危险。 但是圣灵,圣灵真的用说不出的叹息为我祷告,安慰了我。 那天下午等到下班的时候,超声室的主任为我重新做了检查,结果并不是太好。 主任的脸色和声音都很沉重,我却很释然,因为终于做完了,不再受折磨。可能,小护士富有爱心的举动,肯定的言语和实实在在的帮助,使我的心里温暖起来。 让一颗愤怒,悖逆的心回转,是上帝的恩典和托住的力量。但是,这中间也藉着人的手来完成。 我感谢上帝,那天遇到了善良、又有责任感的护士帮我解决问题,让我在黑暗中看到些许希望,又有了前行的力量。 6 伤痛并非永远不可以化解。 所以,我忍不住想问,在医院急诊室等候了二十天,每天花费二千元左右的医药费,一直在无助地等待的孙家人,有谁提供过帮助和安慰吗? 美国医生特鲁克的墓志铭: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 有时候,就是一句鼓励体贴的话,一杯暖暖的开水,一段沉默的陪伴,都安慰有需要的人,缓解郁积的不良情绪和愤怒。 老人、癌症患者、生命末期的病人……都是特别需要关怀的群体。 关怀者在哪里? 医院的社工、志愿者在哪里?基督徒在哪里? 圣诞平安夜那天,我看见一张分享的照片,拾荒者、医生、律师一起在诗班唱赞美诗,我很感动。 我期盼,期盼伤医事件中的患者孙家和医生杨家,未来的一天能一起站在诗班唱诗赞美,即使他们在不同的地方。 7 伤痛的医治需要时间的沉淀,不仅仅是说出来那么简单。 电影《阿米什的恩典》,爱与饶恕的经典影片,根据真实案例改编。 阿米什人的长老去看望凶手的妻子,引用圣经里的话说:“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马太福音》6:14) 但是受难者玛丽. 贝斯的母亲艾米,却经历了非常艰难的饶恕之旅。最初她拒绝放下仇恨,拒绝接受凶手妻子的道歉和帮助,她甚至想跟女记者去大都市,离开阿米什人的村庄和传统信仰…… 医治需要内心的时光播放机,慢慢地走。艾米最终在看到女儿为凶手祷告的录像后,数算恩典,选择了饶恕。 饶恕过程中的伤痛,有时如同踩在尖锐的碎玻璃上,淌着鲜血,等着伤口结痂,平静下来,回望上帝的恩典,回望来时的路。 漫长的治疗,生生死死的折磨,都会让病人的内心千疮百孔,不仅是以往人生隐藏的创痛,还有治疗过程层层累积的伤害,堵在心口。 说出来,说出事实,放下仇恨,告别伤痛!因为,“喜乐的心是良药。” 延伸阅读: 相信有神,我在黑暗中看到一束光——《建英的医治攻略》(一) 生了大病,怎样选择医生?——建英的医治攻略(二) 建英的医治攻略(三)||癌症治疗的十点注意事项 经济压力,如何面对? 除了募捐,还有其他方式——《建英的医治攻略》(四) 分享 EmailCopy URLFacebookTwitterPinterestWhatsAppTelegram 所属主题信仰思考 前一篇文章蒋唐说| 每个人 都是一面镜子下一篇文章有声| 《修剪生命荒芜》一年合集 蒋效中 蒋唐说关注公义,追求自由,聚焦社会与文化领域的公共话题。 阅读更多 信仰思考 关于罐车混用不清洗事件,GPT如此回应 2025年 3月 8日 信仰思考 特朗普的属灵导师是谁? 2025年 3月 8日 信仰思考 维基百科创始人拉里·桑格信主带给我们的四点思考 2025年 3月 8日 最新文章 关于罐车混用不清洗事件,GPT如此回应 2025年 3月 8日 特朗普的属灵导师是谁? 2025年 3月 8日 维基百科创始人拉里·桑格信主带给我们的四点思考 2025年 3月 8日 事工遇到困难怎么办? 2025年 3月 8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