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然而 神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
传道书3:11
1996年元旦过后,我被抽调参加一年一届的区政协工作会,负责记录委员小组发言,起草整理简报。第一次,我和电视上经常出没的文艺大咖们打上了交道。
区政协会议的报到地点位于西城区新开胡同附近,在新街口商场的西边。我被分到了文艺组。文艺界委员里有几个重量级人物,有年年上春晚、浑身似火的赵丽蓉,稳重大气的歌唱家杨洪基,侯跃文的搭档石富宽,演电影、电视兼做服装设计的马羚,还有毛主席的儿媳妇邵华,也有当时还隐姓埋名,2004年后大红大紫的作家章诒和。
赵丽蓉
政协会议第一天,是报到时间,委员们陆续签到。在报到现场,我第一次见到了满面春风、声音略带沙哑的赵丽蓉。
报到那天,赵丽蓉穿着长身外套,围着红色大围脖,满脸笑意,热情地和看到的每一个人打着招呼。和传言中的文盲完全不同,赵丽蓉的签名字体龙飞凤舞,真的非常漂亮。只是我第一次接触演艺明星,当时觉得,赵丽蓉的行为不免有些夸张。
90年代中期,赵丽蓉已是春晚家喻户晓的小品大腕,她和侯跃文、巩汉林合作的小品令人叫绝,忍俊不禁,赵丽蓉有非凡的艺术表现力。政协会上,赵丽蓉脚步匆匆,只是在报到时露了个脸,就马上离开了。
区政协会开幕,距离万众瞩目的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只有不到半个月时间,赵丽蓉那时应该正在紧张排练春晚小品节目。小品不像歌舞,需要包袱不断,演员们要精心配合。好的小品,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的磨合,对语言、神情、动作精心排练,过程非常艰苦。
在明星出场费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当下,一些演员稍有名气,往往就趾高气扬,不可一世,恨不得两眼朝天。个别人因为对出场费不满意,或者不能压轴演出,甚至以罢演相要挟。
像赵丽蓉那样的大腕,能抽出时间参加小小的区政协会议,今天看来,已是极为难得。也许不好用俗的不能再俗的“德艺双馨”夸赞她,但赵的职业道德确实值得称道。
从前,看到电视里的赵丽蓉,我想到的都是那个小品里笑料百出的老太太。
后来查看资料,才知道赵丽蓉原来大有来头。她是评剧电影《花为媒》中的媒婆阮妈,《小二黑结果》里的三仙姑,《西游记》里还做过王后,参演的电影《过年》获得过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赵丽蓉的确可以称得上文艺界的影视戏三栖明星。只是和很多风华正茂、年纪轻轻就大红大紫的明星相比,赵丽蓉的成名充满了时代气息。
年轻时,赵丽蓉演评剧,在政治说教意味浓重的评剧电影里,她演的都是反派角色,却也家喻户晓。老年时,当评剧彻底走上了下坡路,中央电视台春晚却开始大火,赵丽蓉又赶上了电视的黄金时代,连续8年出演春晚小品节目。和很多一辈子默默无闻、处境惨淡的评剧演员相比,赵丽蓉真的是这个时代的幸运儿。
章诒和
我参加了1996年、1997年两次区政协会,章诒和都出席了会议,参加了会议讨论。老实说,我对章诒和的印象并不深。
会上,章诒和身穿颜色暗淡的外套,戴着眼镜,头发很短。她态度谦和,但神情有点落寞,似乎不大开心。她常常嘴唇紧闭,不太爱说话,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我只记得她是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至于艺术研究院研究什么,在哪里上班,我没有什么概念。
文艺界委员进行会议讨论时,有人提出了支持评剧艺术发展的意见。上世纪90年代,曾经红火一时的评剧彻底走向了没落,除了《刘巧儿》、《花为媒》等经典评剧作品,叫得响的新评剧作品乏善可陈。说到发展评剧艺术,提交政协议案,章诒和发了言。对于戏剧艺术,她似乎有不少意见。
也许,那时章诒和正在酝酿《往事并不如烟》。在我印象中,她总是愁眉不展,心中似乎埋藏了太多的凄苦。很多年之后,我才知道,她家世显赫,她自己也曾是“现行反革命罪犯”,并被判有期徒刑20年。
政协会上,我的关注点多在几个活跃的文艺明星和院团领导身上,对于委员的个人背景并没有多少兴趣。那时,我并不知道,章诒和的父亲章伯钧曾任建国后第一任交通部长,是右派之首。在正统的历史教材中,我甚至没怎么听说过章伯钧这个人。
直到2004年《往事并不如烟》出版,我才知道,章伯钧在德国留学期间曾和朱德同室,经朱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曾参加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在中国现代史上,章伯钧的声望和影响力比章士钊、章乃器这些知名人物还要大。
往事并不如烟,但历史的真相却往往淹没在厚厚的尘土中,被精心编织的谎言层层包裹,刻意掩盖,在众声喧哗中渐渐被人遗忘。以致于,探求真相的历史学成了一门显学。
伟大领袖的儿媳邵华也是政协文艺组的一员,1995年,邵华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共和国15个女将军之一,同时还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区政协的人说,邵华从未出席过政协的会议。
1995年,《三国演义》电视剧火遍大江南北。政协闭幕式上,在西直门宾馆东区二层宴会厅,总政歌舞团团长杨洪基深情地唱起了《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他浑厚的男中音、动情的演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为他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后来,我见到过很多文艺界、体育界明星大腕,杨洪基是其中最为朴实、最没有架子的一个。他谦卑温和,平易近人,不张扬做作,完全不像一个少将的做派。
殷之光是朗诵艺术家,60多岁时还喜欢跳节奏飞快的迪斯科。他发言时常常手舞足蹈,激情澎拜,非常动情。2011年当我再次见到殷之光时,他正热情地邀请林妙可一起合影。林妙可懵懵懂懂,一脸天真无邪,完全没有外界传言的精明和世故。与其说林妙可精明世故,工于心计,不如说她更像一个被重重坚硬外壳保护下长大的孩子。
不知为何,想到殷之光,我就常常想起台湾自由主义的先驱殷海光。殷海光在白色恐怖时代的台湾勇敢地抨击国民党独裁暴政,遭受政治迫害,被诬“从事煽动颠覆”活动,被赶出台大,失去教职,书也被查禁。
从1958年开始,殷海光被软禁了11年。在严酷的政治高压下,在贫病交加、孤苦无援的艰难世代中,在风雨如晦的黑夜里,他勇敢地抗争。可惜的是,年仅50岁就离开了人世。
北京生活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尽在《我在北京的那些年》系列,欢迎关注。
支持原创 打赏随意
作者简介:老蒋,笔名迦南,人大哲学硕士,现居北京。在媒体工作多年,追求真理,喜爱历史、文化,热衷自由写作。
文章目录:
我的90年代——《我在北京的那些年》(一)
何不潇洒走一回?—-《我在北京的那些年》(二)
研究生时代:我不知道风在往哪一个方向吹——《我在北京的那些年》(三)
我遭遇的大学老师N种——《我在北京的那些年》(四)
你是否还记得 当年中国的“首富村”大邱庄?——《我在北京的那些年》(五)
毕业求职 我像乱撞的无头苍蝇——《我在北京的那些年》(六)
毕业那年 陈希同下台了——《我在北京的那些年》(七)
铁狮子坟的“地下室”:我的寄居之地 ——《我在北京的那些年》(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