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3 11 月, 2024
spot_img

贫穷到底是怎么造成的?(二)

你岂要定睛在虚无的钱财上么?因钱财必长翅膀,如鹰向天飞去。(言23:5) 

 

差异

 

我和我爱人曾经认真地讨论过这个问题,我也在思考贫穷背后的原因,回头看看我母亲和我父亲在北京生活的情景,我觉得她的解释有道理。她的解释——贫穷和富裕的差别很大程度上是来自文化习惯,包括生活习惯、思考习惯的差异。

 

我父亲在外过年,很少自己动手,他把自己看作一个完全需要别人照顾的老人,买菜做饭、打扫卫生之类的家务事基本不做。这使他的生活能力大大退化,从而直接影响到他的思维和判断。他在家里的时候,要么看电视,要么坐在沙发上睡觉,基本不下楼,说是怕找不到回家的路,开不了楼门。

 

我所住的楼房单元门安装了门禁,进门需要输入密码才能进来。第一次下楼,我带着他,给他讲了半天如何开门,并一再告诉他密码。但他最后回家还是迷了路,是别人带他进的楼。年过七十,他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厉害,基本不敢一个人出门。而我父亲以前曾是工人,上班时扫过盲,也学习过文化课,读书看报基本没问题。年轻时做生意,走南闯北,他还多次去过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郑州更是经常路过。就我了解,其实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并不差。

 

反观我母亲,从没进过学校,完全是个文盲,但她学习能力很强,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她来到北京不久,很快就适应了大城市眼花缭乱的生活。自己去菜市场买菜,在小区门口坐超市免费班车来回,对我家周边的很多地方比我还熟悉。我母亲是基督徒,周末要去教堂聚会,她并不知道海淀教堂在哪里,就自己找人问路。坐公交车,从青塔坐到中关村,二十多公里,来回都是她一个人。在我看来,我母亲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很多老年人都要强。在老家,她一边帮人看家,一边忙着做棉鞋,一个冬天挣了几千块钱,而那还只是一个小县城,一双棉鞋只能卖十几块钱。

 

我母亲在哪儿似乎都闲不住,每天都要做点事,她的勤奋让我都觉得吃惊。来京时随身带着收音机,说是要听新闻夏天在北京,她每天早上4点多就起床,祷告,听新闻,读书看报,一个夏天竟然看完了两本书。临走还要借走我两本书,说要拿回去看。事实上,她没上过学,她能识字读书,完全是信主后,在教会跟着别人一起读圣经,死记硬背,慢慢学习的。在北京的时间,每天早上她都抽出时间读报纸,遇到不认识的字就问我,或者问小时工。她的谦虚好学、不耻下问,让我自觉惭愧。

 

我母亲常说我父亲不用功,太懒,不看书,不喜欢学习。她说,人不学习脑子就不行了。

 

我母亲和我父亲家相距不到一公里,原生家庭环境差别非常大,青少年生活的幸福指数更是没法比较。我父亲说他的命是拣回来的,那时候不死已经不错了。过去我一直把他的经历当做一个故事来听,如今我才深切体会他内心的悲苦。从未体会过母爱,没有感受过大家庭的温暖,父子相隔,兄弟疏离,更多的时候是形单影只,只能与我老爷相依为命。在他的心灵深处,我老爷代表了他全部的感情寄托,也是他回忆过去每次都要提及的人,家庭感情和关爱的缺失,对他造成了巨大伤害,培养了他与几个哥哥完全不同的个人性格。我几个伯父都是敢闯敢干,不太守规矩,喜欢交朋友。我父亲正好相反,谨小慎微,凡事按部就班,循规蹈矩。

 

我相信我父亲小时候过得很苦,他的痛苦感受源自深刻的童年记忆,这种压抑的痛苦伴随直到结婚成家。即便如今已是耄耋之年,仍然没有得到完全释放,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他很容易回想起过去,我有时甚至觉得,他可能一辈子也没走出小时候生活带给他的阴影。他对孩子格外疼爱,也许和他惨痛的个人经历有关,他不希望孩子重复他的过去。

 

我父亲生活格外节俭,虽然每月有两千多元的退休工资,但很少花钱,即使现在早已不再为物质短缺所困扰,他依然把钱看得很紧,有时甚至连鸡蛋也不舍得吃。我母亲经常说他抠门,花钱太小气,自己省钱干嘛?我觉得这也许同样来自他青少年时代的物质缺失,贫苦无着时让他对金钱稀缺的感受格外强烈。

 

解释

 

家庭成员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是相互感染的,也带有强烈的遗传性。我觉得我爷爷一家有很多不好的习惯,可能从我老爷、我爷爷时就开始了,包括不思进取、懒惰的习惯。对孩子缺乏管教,陷入困境,很少思考如何去改变现状,早日摆脱困境,更多的是消极等待。

 

家族兴盛常常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家长首先要自觉担负起家庭责任,树立起良好家风,使家庭成员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规即使不是成文的家训,也要对家庭成员有基本的道德约束和要求。家庭的败落,有诸多缘由,良好家庭传统的缺失是重要原因。面对晚辈的赌博恶习,挥霍家产的恶行,长辈明知其后果,却不进行任何干涉,更谈不上管教,我一直不明白我老爷、我爷爷家庭治理的原则。

 

我母亲不像我父亲那样节俭,恰恰相反,有时花钱还很大方。她自尊心很强,野心勃勃,不安于现状,时刻想要做事,希望出人头地。她的乐观自信、积极进取,更多的来源于家庭和个人成长环境,大家庭的和睦、友善让她很有安全感,长辈们的言传身教也有很多正面的示范效应。

 

诚然,导致贫穷的原因很多。从整体而言,有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城乡差别、不合理的产权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和医疗制度等种种原因。具体到农村地区,针对个体而言,在假设社会背景等外在因素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个体后天的贫富差异更多的则是由个人禀赋、思维方式、性格、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而与个人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的个体行为方式的差异无疑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解释贫困的原因时,哈佛教授Sendhil Mullainathan和普林斯顿教授Eldar Shafir认为,贫穷通过对人决策的影响,导致人长期贫穷。也就是说,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追逐稀缺的资源已经垄断了人的注意力,以至于对于其他更有价值的因素不得不忽视,从而造成心理焦虑和资源管理困难。比如穷人因为不得不谋生,而缺乏精力去考虑投资和个人发展的问题,即使摆脱了稀缺状态,思维的“惯性”也会使这种决策模式延续下去。

 

进一步说,给穷人资金使其暂时不为生存考虑,大部分人也因为无法规划资源的用途而摆脱贫困,因为长期贫困,穷人失去了摆脱贫困的智力和判断力。

 

可见,导致贫困的思维和决策模式惯性的改变,并非短时间可以收到成效,也许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即便短时间改变了现状,实现了脱贫致富,如果思维和决策模式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可能很快又会由富至贫。现实中有不少上亿美金彩票中奖者因为缺乏规划,不懂管理财富,最后倾家荡产的悲惨故事。改革开放后,很多地主、资本家的后代很快又东山再起,再次发达的故事,从另一个侧面也对此做了证明。

 


所属主题
蒋效中 蒋唐说
蒋效中 蒋唐说
关注公义,追求自由,聚焦社会与文化领域的公共话题。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