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2 11 月, 2024
spot_img

萧三匝:鲁迅原配朱安还活着呢

萧三匝:鲁迅原配朱安还活着呢

我从来没想过应该有人给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写一本传记,即便有人写出来,我的第一反应竟是:哗众取宠吧。

 

因为《朱安传》作者乔丽华是上海鲁迅纪念馆馆员,也就是说,是一个严肃的学者,我才决定浏览这本书。没想到,一读就放不下,以至于连夜读完了。这才发现,这的确是一本严肃的传记,作者试图探寻的是朱安一生悲剧的成因。

 

因为朱安几乎是被鲁研界忽略的一个小人物,有关朱安的史料也少得出奇,这就注定给朱安作传是一件非常艰辛的工作。因其如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钩沉史料、融会贯通的功夫。

 

朱安的一生的确是一个悲剧,她与鲁迅除了在饮食习惯上近似,其他方面几乎毫无共同点。她不识字、小脚、长相与美几乎绝缘,而且个子奇矮。她是鲁迅母亲赠送给鲁迅的“礼物”。作为孝子,鲁迅不能不接受这份礼物,但接受以后,就把她闲置在一边了。他们是生活在一个家庭里的陌生人,彼此从来没有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

 

以往,人们对鲁迅的婚姻生活寄予了无限的同情,认为鲁迅是旧式婚姻的受害者。这是自然。但是,朱安何尝不是这桩旧式婚姻的受害者呢?从名义上看,她一直是鲁迅的妻子,但她从来没有获得丈夫的一丝爱情。朱安也曾几次当着鲁迅亲友的面发泄过自己的不满,但鲁迅连反驳的兴趣都没有。此后,朱安就只有认命了。

 

什么是真正的悲剧?悲剧中人自己的过失不是悲剧真正的成因,整个社会的合谋才是悲剧的成因。这种合谋,最终体现为一个社会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应该为鲁迅夫妇的悲剧负责的,是“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中国文化,是合力构筑这个文化体系的每一个人。

 

这种文化造就了朱安依附性人格,她几乎没有选择,只能依附。《朱安传》中三个细节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种依附人格的典型心态,读来让人深痛:

 


当得知许广平已经为鲁迅生下儿子海婴时,俞芳问朱安以后怎么办,她说:“过去大先生和我不好,我想好好服侍他,一切顺着他,将来总会好的。”“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无用。“”看来我这一辈子只好服侍娘娘(鲁母)一个人了,万一娘娘归了西天,从大先生一向的为人看,我以后的生活他是会管的。”

 

1944年,朱安生计艰危,在周作人建议下,准备出售鲁迅在北京的藏书。许广平及社会贤达得知后,出于保护鲁迅遗物的考虑,坚决劝阻。当年10月15日,宋紫佩陪同唐弢、刘哲民去拜访朱安,劝说朱安万勿如此。朱安听后一言不发,过了一阵,却冲着宋紫佩说:“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1947年临终前一日,朱安给许广平留下遗言:一是自己要与鲁迅合葬;二是她死后,许广平母子要给她烧纸、念经。至少第一条,许广平及社会贤达是不会同意的,最后也没有遵嘱执行。

 

一个依附者的人生价值何在?陈漱渝先生说:“我感到她存在的价值主要就是为周氏三兄弟照料了他们的母亲。”这当然是从正面来说的。从反面来说,朱安的存在也在某方面造就了鲁迅的性格、思想和文风。我以为,少年时家道中落、青年时在日本看日俄战争电影深受刺激,以及与朱安的这桩婚姻,都是形塑鲁迅的重要事件。

 

时间流逝了几十年,朱安在我们这个社会消失了吗?如今的中国女性已经告别依附人格了吗?我以为,并未。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漂亮姑娘愿意坐在宝马车里哭了。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的表现而已。

 

不客气的说,朱安还活着。

 

当然,男女不平等并不是中国社会独有的特色。从历史上看,几乎每个国家,都有男女不平等的历史。即便是在美国,女性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权和政治上的选举权也是很晚近的事。关键的问题是,女性需要怎样的平等,以及如何实现这些平等。

 

如果说朱安的悲剧表现为依附性人格,中国的男人们就不依附吗?我们有几个男人真的摆脱了形形色色或主动、或被动的人身依附?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不仅需要女权运动,也需要男权运动。女人的敌人不是男人,男人和女人共同的敌人是枷锁——各式各样的枷锁。


所属主题
匝说
匝说
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