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万之争终于落幕了。这一部连续剧实在太长,以至于在剧终时刻,观众反而觉得兴味索然了。
结局并未超出观察家的预料:王石退位,郁亮接任,董事会改选。事实上,早在去年的股东大会上,王石就表示,如果郁亮能代替他成为董事长,他可以辞职。当时舆论普遍就认为,这是一个各方都可以接受的最佳方案。
现在可以评论谁是这场股权争夺战的赢家了。
王石是赢家吗?当然不是。他离开了自己一手创办的企业,自此不再是企业家,怎么能说他是赢家呢?更何况,他在宝万之争的整个过程中的表现,也让他失分不少。人们发现,他并不是市场经济的坚定地捍卫者,更谈不上是民营企业的教父了。
郁亮是赢家吗?表面上是。毕竟,他升任董事长了。但就实权而言,他的地位并未发生太大变化。谁都知道,最近几年,他是万科的实际操盘手。可以想象的是,接替他担任新总裁的人,一定不会拥有他此前作为总裁所拥有的权利。
华润当然是输家,它的股权转让决定并非是自己做出的。当年它与宝能联手批评万科管理层显然不是心血来潮之举。更何况,退出万科,它就不能再获得这家优质公司的发展红利了。
最大的输家显然是宝能。它曾持续发起争夺股权的凌厉攻势,但最终落得个一场空。
去年12月,保监会叫停了前海人寿(宝能系旗下)万能险新业务,并派驻检查组调查宝能。
今年2月,姚振华被保监会采取市场禁入措施,时间长达10年。
如今,万科改选董事会。虽然宝能系拥有的万科股权比例为25.4%,为第二大股东,但无论是候选执行董事还是非执行董事的名单里,都没有出现宝能系的人的身影。不出所料的话,宝能系将会卖掉万科股份,彻底退场。
深圳地铁是最大的赢家吗?似乎是,因为它成了第一大股东。但是,它能在此后自己做主改选董事会,它能像华润一样行使大股东权利吗?
宝万之争的这个结局之所以让人遗憾,在于这个引发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并未为中国公司的治理结构进化提供出可资借鉴的样本,在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仍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力量,而后者正是改革的方向。照直说,宝万之争与当年的君万之争,无论是在事件的性质上还是在处理方式上都太过雷同。我们是否可以说,我们的商业环境与20多年前相比并未发生本质上的进化。
谁是这场股权争夺战的最大赢家呢?很简单,谁主导了这场战争的结局,谁就是最大的赢家。而如果把竞争的范围扩大到全球,可以说,这场战争的参与各方都是输家。
好在,这十多年来,随着风投在中国的兴起,新的创业者在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性了。因此,类似宝万之争这样的事件即便还会发生,但它至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降低发生的频次。当然,仍然有不少企业家还希望给自己的企业戴上一顶“红帽子”。
作为一名企业家的王石已经走进历史,但愿宝万之争及其背后的逻辑也早日走进历史。(本文刊发于《中国企业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