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5 10 月, 2024
spot_img

萧三匝:他才是中国自由主义之前驱


651。李贽(卓吾),千古之怪杰也。年四十始读王阳明书,拜服阳明之学。曾任云南姚安知府三年,后挂冠而去。五十六岁始着力著述,继之漫游四方。六十二岁在麻城削发为僧。曾与利玛窦面晤三次。万历二十七年被朝廷治思想罪,狱中以剃刀割喉自尽。

 

652。卓吾狂浪,自称六七岁即能自立,平生最厌被人管,也最厌求人,慕忠臣义士、江湖豪侠,且引以为同调。如此性情,偏生专制之世,故难免与俗世作尖锐之冲突,而为反程朱理学之前锋。卓吾于程朱理学之各方面无不痛击,人或以为禅狂者也。

 

653。卓吾重功力而反对一切无用之玄谈。理学家言太极,卓吾以为荒诞不经。理学家尊天理抑人欲,卓吾斥其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舍此并无所谓人伦物理之道。理学家忌人之私心,卓吾认为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虽有孔子之圣,苟无司寇之任,相事之摄,必不能安其身于鲁也决矣……无私之说者,皆画饼之谈,观场之见,但令隔壁好听,不管脚跟虚实,无益于事,不足采也。理学家不言功利,言利则失义,卓吾却谓不谋利无以正义。儒臣虽名为学,而实不知学。往往学步失故,践迹而不能造其域,卒为名臣嗤笑。而道学家平居无事只知打恭作揖,终日匡坐,同于泥塑一旦有警,则面面相觑,绝无人色。更不必谈以道学为干禄术之小人,彼讲周、程、朱、张者皆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尔。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讲道德说仁义自若也。”“败俗伤风者莫甚于讲周、程、朱、张者也。卓吾此论,极似宋代之功利主义学派,而言辞之激烈,或有过之。卓吾甚至认同一切成事功者,秦始皇、商鞅等人均在其称许之列,可谓矫枉过正,失之于偏也。

 

654。卓吾思想之要旨,在冲决纲常名教之一切束缚,他甚至提出了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之主张。换言之,卓吾为儒家伦理之解构者也。卓吾之所以出家,在于他对佛教之理解与众不同。卓吾谓:无拘无碍,便是西方净土,极乐世界。故要得大自由,非出家不可。卓吾言行放浪,显与佛法不合。卓吾毁传统纲常之功绩也大,但其解构也太过。若将纲常理解为社会秩序之维系者,则任何社会终归离不了纲常,只不过纲常之具体内容当与时俱进而已。

 

655。卓吾思想,貌似杨朱之流亚,实乃阳明平等思想之发展。卓吾认为,个人乃真理之主宰者,若人不能自得于心,则无所谓真理。卓吾谓:道之在人,犹水之在地也。人之求道,犹之掘地而求水也。然则水无不在地,人无不载道也审矣。因为,天下无一人不生知(生而知之),所以只要反求于心,则道自见矣。以儒家之礼为例,卓吾认为,由中(内心)而出者谓之礼,从外而入者谓之非礼。从天降者谓之礼,从人得者谓之非礼。由不学、不虑、不思、不勉、不识、不知而至者谓之礼,由耳闻目见心思测度前言往行仿佛比拟而至者谓之非礼。此论不可谓错,但毕竟陈义过高。子曰,惟上智下愚不移,卓吾所论,上智之人实行不难,中人实行已有难度,若为下愚,果能反观内心而得道、得礼乎?

 

656。既然真理得于自心,为何世人不明此理?在卓吾看来,实因世人多拘泥于古事、圣人、经书、道统而不自信,以至于不能自拔,丧失自我矣。卓吾力斥此种行为之荒谬,其中多有精辟之驳论。如其斥崇圣之愚:盖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或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孔子之言论,有其具体之语境,故非不刊之论。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子复生于今日,而遽可以定本行赏罚哉?圣人之言不必尽信,经书更不可尽信,因经书大半非圣人之言也。至于韩愈之道统说,更属无稽。韩愈谓圣道于孟子后不传,但若人无不载道,圣道何曾一日灭绝?自秦而汉而唐,而后至于宋,中间历晋以及五代,无虑千数百年,若谓地尽不泉,则人皆渴死久矣。若谓人尽不得道,则人道灭矣,何以能长世也。卓吾此论,直斥儒家复古守成之弊,而倡个人自主及与时俱进说,可谓切中儒家之要害也。

 

656。卓吾思想,与政治自由主义极为接近。既倡个人自由,遂反对政府干涉人民生活。儒家力辟法家,其理由即为法家干涉人民生活。但儒家总以为自己出于仁心,故常有以己所欲强施于人之冲动。在卓吾看来,此举之害,与法家略同。夫天下至大也,万民至众也,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中无定在,又孰能定其太过而损之,定其不及而益之也。若一一而约束之、整齐之,非但日亦不给,依旧是走在邢政上去矣。”“若夫道路也,不止一途。性者心之所生也,亦非止一种已也。有仕于上者乃以身之所经历而欲人之同往,以己之所种艺者而人之同灌溉,是以有方之治而驭无方之民也。卓吾理想中之社会乃人民各从所好、各骋所长、各遂其生、各获其所之社会。是故圣人顺之,顺之则安之矣。”“善爱天下者不治天下也。此论虽与道家雷同,然其主旨并非纯然无为,民其实有为也。

 

657。本个人自由之宗旨,卓吾乃高举言论自由之帜:人之是非,初无定质。人之是非也,亦无定论。无定质则是此非彼,并育而不相害。无定论则是此非彼,亦并行而不相悖。此非俗儒所敢想象,而不稍逊近世西方诸贤也。

 

658。卓吾思想既以民为本,其论史遂常有令人惊异处而不违其道。如其论五代时历事十二君之冯道,与儒家之见解就截然相反。孟子曰:社稷为重,君为轻。信斯言也,道知之矣。夫社稷所有养民也。民得安养而从君臣之责始塞。君不能安养斯民而臣独为之安养,而后冯道之责始尽。今观五季相禅,潜移默夺,纵有兵革,不闻争城。五十年间,虽历四姓,事一十二君,并耶律契丹等,而百姓卒免于锋镝之苦者,(冯)道务安养之力也

 

659。孟子本有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之论,以明君臣关系为一相对之权利义务关系。后人轻忽此论,遂强调臣下对君主之绝对义务。卓吾本孟子之论而又发扬之,其讥痴臣曰:夫暴虐之君,淫刑以逞,谏又乌得入也。早知其不可谏即隐身而退者,上也。不可谏而必谏,谏而不听者乃去者,次也。若夫不听复谏,谏而以死者,痴也。何也?君臣以义交也。士为知己者死,彼无道之主,何尝以国士遇我也。不但如此,臣遇暴君自当隐身而退,若遇到昏君,则当揽权自卫。故,强臣揽权,情非得已,不宜抨击。曹孟德曾发类似议论,卓吾实通孟德心曲者也。

 

660。卓吾思想犹有自相矛盾处。如其赞许秦皇汉武为英雄,然此二人又岂是能顺民之君?又,明末西学初来,基督教深得徐光启、李之藻等士大夫所好,卓吾也曾三见利玛窦,且称许其人其学未有其比,但他虽三见利玛窦,毕竟不知(其)到此何干也。意其欲以所学易周孔之学,则又太愚。不知利玛窦是否与卓吾详谈过西方政治演变之历史与逻辑,若谈过,卓吾不知其思想暗合西方政治思想耶?



所属主题
匝说
匝说
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