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1 11 月, 2024
spot_img

母亲节特别推送

2 0 2 1

母亲节 × 特辑

 

弟兄姐妹平安,愿今天在这里的妈妈们都平安,愿妈妈们的儿女们都平安。今天是母亲节,我们今天要一起来面对上帝的话,并且在那里面,也真正了解关于父母和儿女的奥秘。

 

我们一起来看两段经文,我们先来看新约圣经路加福音第一章16-17节:

 

他要使许多以色列人回转,归于主他们的神。他必有以利亚的心志能力,行在主的前面,叫为父的心转向儿女,叫悖逆的人转从义人的智慧,又为主预备合用的百姓。(路1:16-17)

 

我们再来看整个旧约圣经最末尾的两节经文,玛拉基书第四章5-6节:

 

“看哪,耶和华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亚到你们那里去。他必使父亲的心转向儿女,儿女的心转向父亲,免得我来咒诅遍地。”(玛4:5-6)

 

ABOUT

施洗约翰作为耶稣的预备者

 

刚才我们读到的经文,是路加福音第一章。整个新约圣经的开头,是四部福音书,它们不是按着次序来写,不是马太福音讲完了耶稣的前半段的故事马可福音再接着讲。而是四卷福音书,各自从耶稣故事的起头讲耶稣的故事,讲了四遍。这是新约圣经的头四卷书。所以,实际上每一本福音书的开头,都可以说是基督徒所信的最根本的核心内容。

 

那在这个开头的地方呢,实际上没有直接写耶稣的事,而是写先于耶稣半年出生,也先于耶稣进入以色列人的公众生活,向他们宣讲上帝正要成就一件事的人,他叫施洗约翰,是耶稣的预备者——先锋。

 

所以先是施洗约翰起来服侍,他宣告说:上帝的国近了,并且祂所指定的那位就要来了,我已经为他作见证,我给他施洗的那位就是,并且他才是上帝要进行的行动的主体,真正的主人公,我只是像讲座的主持人一样,下面我们请谁谁谁上场的这样一个介绍人。

 

施洗约翰的事先被记下来,并且说施洗约翰要有的工作就是:“他要使许多以色列人回转,归于主他们的神。他必有以利亚的心志能力,行在主的前面,叫为父的心转向儿女,叫悖逆的人转从义人的智慧,又为主预备合用的百姓。”说这个孩子将来长大要参与到这样一件伟大的事情中,使许多以色列人回转,归于主他们的神,要通过他(他也被称为以利亚),叫为父的心转向儿女,叫悖逆的人转从义人的智慧,又通过他,为上帝预备能够跟上帝进入亲密关系、能够被上帝看中并且使用的上帝的百姓。

 

ABOUT

旧约预言

但非常有意思的是,这段话和整个旧约圣经最后一段话是直接连在一起的,玛拉基书第四章5-6节:“看哪,耶和华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亚到你们那里去。他必使父亲的心转向儿女,儿女的心转向父亲,免得我来咒诅遍地。”

 

在这旧约的最后一段中,说到要有一个重大的日子,被称为“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在那日子之前,上帝要做的事情是要通过以利亚先知来预备,而这预备的要点竟然是“他必使父亲的心转向儿女,儿女的心转向父亲,免得我来咒诅遍地”,跟路加福音里所说的“叫为父的心转向儿女,叫悖逆的人转从义人的智慧”是彼此应和的话。

 

或者我们再换句话说,早就在施洗约翰出生的四百多年前,上帝就通过先知玛拉基预告了将来有一位要作为先知以利亚而来,并且要成为上帝的一个伟大行动的预备者。而通过他所预备的那件事,主人公登场并且要成就的事情是使整个情况改变过来。

 

旧约最后一段和新约耶稣故事之间,就记录的时间来说,隔着400年。在那么久远之前,就已经有人清楚地记录了将要发生的那件事。过了400年,天使又告诉一个父亲说,“你将要得一个儿子,通过你要生的那个儿子,我所预告的那件事将要成就”。这是我们今天读到的经文基本的意思。旧约的最后一部分指向将来要成就的事,而那件事按着旧约预告的在成就。

 

ABOUT

福音是关于事件

有很多的时候,一些中国的老百姓面对基督教时,会按中国人的方式去问:你们信耶稣的人讲什么?就是说:你们这样信这么一套,你们所信的那个核心是什么?

 

比如说,大体上人们可以说佛教讲“空”;道教讲“真”(按照天然的、真实的本相顺应着它去生活);儒教讲“德”,也特别讲“礼”(礼仪的礼,礼节的礼;把内在的“德”通过外在的“礼”体现出来,又通过外在的“礼”操练、训练、培养内在的“德”)。那基督教讲什么?有时候一些人可能也按着这个套路回答说:我们讲的要点不是“空”,我们讲的要点也不是“真”,我们讲的要点也不是“礼”,虽然我们也讲“德”,但我们讲的主要要点也不是“德”,我们讲“爱”。

 

或者我们换个角度,也可以说:佛教重要的事情是智慧,讲究的是悟没悟到那儿,看没看透,它在说要看到事情的本相,不带着虚妄的见解以及跟欲望和恐惧相关的情绪去应对,所以讲究的是一种“智慧”;道教讲的是一种“态度”;儒教讲的是一套“规矩”。

 

那基督教讲什么?这时我们倒还真可以说,跟讲一种智慧、讲一种态度、讲一些规矩很不一样的是,基督教所讲的是“福音”。我们说福音是“好消息”,消息是对于发生的事情的宣布。“我告诉你们个消息:你们应该正直地生活。”这个在咱们的习惯里面不叫消息,我们说消息的时候,是发生了什么事儿,福音是个消息。

 

所以基督教真理的核心要点不是智慧,当然智慧很重要,但核心要点不是智慧;也不是态度,当然心态不对,整个为人的方式过分地猥琐、局促、执着于欲望和名利,这很糟糕,但我们讲的也不是态度;做人不能没有规矩,是的,有规矩也很重要,但我们讲的核心的要点也不是规矩。那是什么?是“事件”,是发生了的一个事件。所以其实基督教不是讲道理,不是讲规矩,不是讲智慧,不是讲态度,虽然甚至有一些基督徒他也希望得到一套规矩、一套看待世界的智慧、一套管理自己内在心态的原则和技术,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这些,但那个真的不是核心,我们所说的核心是一件事儿,一个事件。

 

 

ABOUT

福音关于什么事件?

 

什么事件?两千年前,拿撒勒的木匠之子,他的母亲以很神奇的方式怀孕,然后生下他,而围绕着他的出生,也发生了很多的事,重要的要点是宣告旧约中一直说的要来的那个孩子。犹太人那时已经都在读我们今天所说的旧约圣经,而那本书上所说的,那众多的先知所说的,要来的那一位,现在正在出生,正在长,然后又宣告说他开始行动。他的行动是上帝的决定性的行动,而他死,而且复活,藉着这件事,上帝决定性地完成了祂在宇宙中的核心计划,那里面也有人和上帝关系的核心的原则。决定性的事是这个事件,而不是智慧、态度、道理、规矩、信念体系,等等。

 

有人说:“哎,你们信的那个基督教是一套很有吸引力的说法,我自己觉得这么多年看下来,基督教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最正能量的哈,所以我也很愿意学。”愿意学还是挺好,但是要在点儿上,因为基督教不是一套信念体系,而是一个决定性的事件。如果说它是好的,那肯定就是说,那一件事是真实的,而且如它所宣告的成就。

 

一系列我们经验性的事实和这些事实的含义一起构成一个事件。那么这件事是真的,它的意思也就是像圣经里说的这样,是上帝通过他(耶稣)拯救,而且信他的,就真的得救。那么如果这件事是假的,无论里面的道理、里面的道德、里面的智慧多么高超,它整个就是假的。如果这个事儿是真的,就算我对里面的道理、道德、智慧不能够完全把握,但最真实的事和它基本的意思就足以决定我的现在、将来、永远,决定我的里面、外面,决定我的信念和我的行动。

 

所以刚才我们读到的事情也不是关于道理,而是发生了一件事。而发生的是什么事儿呢?竟然说里面发生的事情涉及以利亚——旧约中的一个已经到世上来的先知。但是,圣经里面说,他还要在末后决定性的时刻,作为一个决定性时刻的预备者,再到世上来。而说这样一位先知要来,通过他,那件决定性的事件要发生。要想有决定性的事件发生,就必须有决定性的人物登场。决定性的人物登场,就必然会有一系列的际遇与行动,和行动带来的结果,并且有他这个人物的核心事件。

 

如果我们大致上有一些新闻学的常识,我们可能会说,要想说清楚一个核心事件,至少要把这样几个要点说清楚:谁(who),什么时候(when),在哪儿(where),什么事儿(what),为什么事情这样或这件事的原因是什么(why),怎么发生的(how)。这些事情要说清楚,那么其中最关键的事情就是:谁?who?the person。他是谁?然后是他做了什么?

 

所以我们说核心也不是一些道理,而是关于耶稣是谁、他做了什么,以及他做的事情的含义的说明。但在说这样一位的时候,它说约翰作为要来的耶稣的先锋,“他要使许多以色列人回转,归于主他们的神。他必有以利亚的心志能力,行在主的前面”。意思是说,通过他发生的事情都是神自己做的;“叫为父的心转向儿女,叫悖逆的人转从义人的智慧,又为主预备合用的百姓”。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旧约玛拉基书第四章4-5节,“看哪,耶和华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亚到你们那里去。他必使父亲的心转向儿女,儿女的心转向父亲,免得我来咒诅遍地。”

 

其中,通过约翰和耶稣要成就的事情,正是旧约中所说的事情,是他要使人心改变,归向真神,并且叫为父的心转向儿女,悖逆的人听从义人的智慧。这是把两个重要的要点连在一起,本来孩童要听长辈的训诲,但悖逆的孩子不听爱他们又比他们更有阅历的父母的训诲;同样,悖逆的百姓也不听上帝派来的仆人先知的教训。但在那时」,要同时发生这两件事,父母和儿女要进入到更合理的关系里面,合理的彼此的反应里面,心归回正常,并且人也开始听上帝的教训。

 

在这些话里面,包含着人归向上帝,做上帝的百姓,人心归回正常;同时也包含着,要如此预备,以免在决定性的时刻使大咒诅临到他。再换句话说,如果人最终不发生这样的改变的话,实际上他是活在一个大咒诅之中,这就是玛拉基书里面说的:“他必使父亲的心转向儿女,儿女的心转向父亲,免得我来咒诅遍地”。换句话说,如果父亲的心不转向儿女,儿女的心不转向父亲,悖逆的人不听从义人的智慧,人不归回主他们的神,他将要受咒诅。

 

但如今这一切转变都因为耶稣和他的先锋而发生,于是人不是受咒诅。跟咒诅相反的是什么?是祝福。上帝赐福给他!所以人如果不是被赐福,就是被咒诅,反过来也一样,人如果不是被神咒诅,就是被神赐福。这里说,免得受咒诅,也就是,若是发生了这个变化,就得以进入到祝福里面,不受咒诅。

 

 

ABOUT

父亲的心转向儿女,儿女的心转向父亲

那么在这众多的要点中,我们今天格外来看的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要点:“叫为父的心转向儿女,叫悖逆的人转从义人的智慧”,而在玛拉基书中,直接说“父亲的心转向儿女,儿女的心转向父亲”。

 

虽然今天是母亲节,我特别使用了直接带着“父亲”字眼,而不直接带着“母亲”字眼的经文来说明这件事,也请大家不要见怪。因为这里面说父亲的时候是为了代表长辈,而不是为了排除母亲。但是我们要特别关注的事情是,这里面说发生的那个“事件”,也就是约翰做先导,最终通过耶稣成就的那个“事件”,要带来一个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叫父母和儿女的心互相转向对方,扭曲的、对抗的、隔绝的、相悖的心开始相合,这件事是我们要格外关注的。

 

我知道在教会中,我们讲真正的上帝的百姓,应该真正认识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并且得耶稣给他预备的天国,做上帝的百姓。其实有很多人不愿意,有很多不信的人,他觉得这件事跟他没关系。就像这段经文中所说的,“他要使许多以色列人回转,归于主他们的神 ……,叫悖逆的人转从义人的智慧,又为主预备合用的百姓”。很多人对这个信息不感兴趣,但是这里还有一个内容是连不信的人也直接知道的,就是“使父亲的心转向儿女,儿女的心转向父亲”,父母跟儿女的关系,而且这件事,说它多么重要都不过分。

 

无论一个社会多么重要、宏大、复杂,无论地球生命多么绚丽、不可思议,但对一个非常具体的个人来说,什么是他生命里最决定性的事呢?其实是儿女跟父母的关系。而且往往这个关系不是人们选择的结果,人们却在其中既主动地承担责任,又完全被动地接受临到自己身上的各样事情。对任何一个人来说,他都会有一个基本的体验,就是对家庭的体验。如果说一个人在他生命里有什么是特别让他的心激动的,往往是跟儿女有关。对父母来说,儿女学习上有进步带来的欢喜,要高过自己在公司里面有了进步,被提了级,涨了工资;对父母来说,儿女长得美丽,使人喜悦,也强于自己的尊容。甚至在家里面吃一点儿东西的时候,儿女吃得欢乐,父母的心就有满足。父母的很多欢乐是跟儿女有关的。

 

如果有一天,那个不懂事儿的孩子忽然开始向父母稍稍表达出他由衷的关心,“妈妈,你难过吗?妈妈,你害怕吗?妈妈,你也饿了吗?你先吃。”妈妈会为此流泪,极大的欢乐会从这里来。一个在充满爱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常常会怀念童年时从父母的爱护和照料中获得的幸福,而这些正直的、带着约束并且友好的关爱,对孩子来说,真的是一生的财富。父母留下万贯家财,给孩子生命带来的益处,不如成长时合宜的照料,这是极为重要的事情。

 

人的欢乐与他和父母的关系有关,人的愁苦也与他和父母的关系有关。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有严重的心理问题,人格扭曲,心理不健康,甚至有直接的精神性的疾病。但是每每追溯他的人格损坏、扭曲,性情偏执,精神不健康等问题时,有一个词汇会经常用到,就叫“原生家庭”。简单地说,就是他幼年到少年的成长经历。有很多的时候,这个原生家庭是这孩子一生之中的祸根。所以我们的欢喜会来自这儿,愁苦也会来自这儿。而且人类的天性是这样的,有时越是生性极为自私的母亲,越有可能在养育孩子时表现出极端忘我的、彻底的自我牺牲。

 

这个人很抠门儿,这个人很冷漠,这个人只知道自己,却有一天,她为了孩子,辛辛苦苦,体面也不要了。她这么会为别人用心吗?有人说这是天性,孩子一生下来比所有的动物都更无能,如果不是在他人的照料中,绝不可能存活。很多小动物在离开母体没有多久时,只要周围有足够的食物来源和基本的保证,就足够生存。唯独孩子,甚至要到十几年,二十年,尤其在他幼年的时候,离开照顾一天,就可能是致命的。而人类的天性里面,一旦有了孩子,这一切非常强的情感就都被唤起,于是心思意念就都在这个孩子身上,辛苦为这个孩子,生气为这个孩子,孩子一点点好的变化和成长,就成为父母极大的欢喜。而在孩子的天性里面,也自然而然地因此有恋慕父母的心,并且他一直是以这样的恋慕成长起来。但成长着,这种天性有时也往往藏到很深,但在某一个时刻也会忽然爆发出来。

 

我看过五十多岁的人为逝去的母亲哭成一个三岁的孩子,他哭出来的不是话,就是孩子的狼哇的那个哭。失去亲人的痛引起的是在一个汉子里面仿佛早就没有了的情感。这是上帝在人类的天性里面放置的,谁都知道这是最重要的,而且实际上,在生命的关联中,他与父母也有极深的关系——“我的生命来自我的父母”。虽然他们不是我的生命的创造者,就像泉不是水的创造者,却是泉水涌出的出口。上帝在祂极奇妙的创作中并不是直接造我,而是藉着父母孕育、出生,再通过他们的手养育我,我身上有他们的血,他们的肉,他们的性情,他们的反应和感受,他们是我生命的来源,而且,我也是我爸爸妈妈生命的延伸,他们继续活在我的生命里面,我身上延伸着他们的痛,他们的反应模式,他们的欢乐,他们的性格,甚至容貌,甚至可能我的数代后裔身上也带着我的数代祖先的某一个形貌的特征……我们的生命是紧紧关联着的,不仅我的生命作为一个物质的构成从父母而来,而且我成长中的一切,上帝都是通过父母给予我的。不仅父母的生命以这种身体的方式延续给下一代,而且父母的榜样、照料、教化,也在塑造着孩子的品格、性情。所以,父母的生命既是通过天然的方式,又是在一个具体的人的成长过程中延续着的,使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恩情

 

因为有这样实质性的延续,所以我们才称某一个已经不在世的人为我的祖先,称自己的后裔为自己的后裔,因为那实在是他自己生命一代一代的延续,何况里面有着恩情!其实,父母和儿女之间是互有恩情的,父母固然对儿女有恩情,但在儿女的成长之中,且不说这个孩子将来长大了孝不孝顺你,给不给你回报,仅仅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通过儿女有了多么幸福的时光,多么满足。

 

我自己是个情感迟钝的人,我过去也没有试图体会我父母对我的爱是什么样,虽然自己慢慢做了父母回头想,我做父母远远赶不上当年我父母做父母,但是当我女儿刚出生的时候,看她的第一个瞬间,我这边就完全颠三倒四了,此后的一两个月,我走路都感觉是在云中飘,心里一直是腾腾的,稍出去一会儿就想回来,回来就想去看这个傻孩子。如果给我多少钱,我能出让这个宝贝?太愚蠢了这个问题。反过来,就算要我的命,我也要拼命护住这个。这并不来自品格,我生性是冷漠和自私自利的,但在孩子完全不知晓时,这个孩子给父母带来多么深的、多么不由自主的、难以抑制的欢喜,以至于情感最贫乏、最自私自利的人,也情愿倾倒整个生命在她的身上。

 

所以做了父母之后,我多少会想到,在天上有一位父,祂比我们更完全,比我们更彻底,祂的爱也比我们更纯洁、更浩大,这对我来说完全是一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奥秘。

 

但跟这样一个欢乐相应的,也是父母无尽的辛劳。这些辛劳都是心甘情愿的,都是出于爱,都是极自然地做,而且都是逆着自己本来有的自私自利的性情,累的时候也做该做的事,困的时候也不睡觉,嫌脏的时候也甘心情愿地去擦洗孩子随便拉撒弄成的污秽,为孩子清理干净,懒人也会尽他所能地挣更多的钱来使孩子能够得温饱,然后想尽方法给他带来自己所能的达到的最好的生活和最好的教育

 

这里面有极深的恩情。但话再说回来,这两个恩情的性质不一样,父母对儿女的恩情,是在父母极为自觉的牺牲之中做的。“啊,我小的时候也给你带来欢乐”,没有,你什么都没有做,你只是饿了就要吃,困了就睡,不舒服就皱着脸喊叫,但是上帝却通过你的这些,把父母的心全夺去了,你自己没有试图给父母带来任何什么;但父母不一样,父母做这众多的事是自觉地做的,是有意地做的,是在众多的劳苦中甘心情愿地做的。

 

曾经,我遇见一群孩子在一起,彼此追讨自己的父母,数算父母对自己的千万般不是,我当时真的很惊讶。他们不是完全的小小孩儿,而是十八九,二十一二的青年人。总体的意思就是,爸爸妈妈对他们做了非常多不对的事,对不起他,但是他们的谈论却又不完全是恶意,因为这些孩子们想要克服自己里面对父母有的这些恶感,想要原谅父母,但我听起来还是不安。虽然我确实说,父母和儿女之间互有恩情,那是就上帝创造的天性在人里面的作用来说的。但就你自身来说,孩子,你一直到十八九岁、二十岁,没有真的带给父母任何于他们有益的事情,父母不欠你什么,反倒为你做了一切,你没有为父母做什么,只是从他手里接受一切。是,有一些你想要的他没给你,有些是你想要的不对,有些是超过你父母的能力,但亏负是亏负于你的欲望和需要,而不是亏负于他欠你的,因为你没给他什么。

 

父母和儿女有如此深的恩情,那么在这样的关联中,就这天性来说,就这关系来说,就这彼此的恩情来说,父母跟儿女的关系是如此的深切。

 

福源/祸根

 

那么,在你们家里,爸爸妈妈和儿女的关系是你们家里幸福的源泉,还是痛苦的祸根?没有谁的生活是如此单纯,是福源就仅仅是福源,再也没有任何的痛苦和怨恨在里面;通常也不会到一个极端的地步,是祸根就只有祸根,没有任何的恩情、爱意和幸福在里面。但按上帝创造的命令来说,人的福份有很大一块是在家庭中,福源是应该的状态,祸根是毁坏的状态。为什么在本应是福源的地方,有时竟然是祸根,甚至有时是最重要的祸根?在你们家里发生了什么?从根本上来说,首先发生的事情是父母和儿女都心不正,心倾向于错误,并执着于错误,这叫心不正。心的反应的倾向是错的,并且偏执地坚持一种错误。

 

但一定要就关系来说,这种错误往往是从父母开始,父母很爱孩子是吗,但里面常常有的爱,和占有、控制相关。于是“我的”孩子就会被看成如同我的手、我的腿一样的我的肢体,我想要举起左手,我的左手就举起来了,我想要背过右手,我的右手就背过来了,这是“我的”,同样,我的孩子是“我的”,于是我试图以我的意愿(也可以说,我的意愿都是善意),来完全掌控孩子的反应,让他成为我的延伸。尤其可怜的是,父母想要用儿女来补全自己一生的遗憾。“我在三岁时,要是在那件事上有那么一个条件的话,我现在就会如何……”,于是我把这个条件给我的孩子,并且期望孩子得到与我自己遗憾的那件事相反的结果。孩子招谁惹谁了,你二十年前的事关他什么事,为什么他要来满足你的这件事?

 

说真话,我在有孩子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为孩子非常纠结,差不多纠结到孩子四五岁的时候,我忽然明白了一点,可以说彻底明白了一件事,就是:这孩子其实不是我的。我不是说我妻子做了什么不对的事,我是意识到:我的孩子是另一个人,我是我,她是她。虽然她通过我到世上来,但这和她就是“我的”,如同我的手足,如同我的所有物,我可以随我的意愿支配不一样,她是她,她有她的身体构成、感受和反应模式,也有她的将来。

我忽然开始明白这个,我开玩笑地跟自己说,何必呢,就是到你家里来,暂时住个二十来年,以后你再想让她过来住,人家都不一定有时间,何必为难她,就让她自己是啥就是啥吧,别让她遭遇太多的危险,观察她是她,给她必要的,让她成为她,而不是“她是我”。想到这点时,我也多少意识到,在过去的四五年里,我也挺难为这个孩子的,明明她不是“我的”,却被当成“我的”来对待,也挺难为她。

 

真正可以对孩子说“我的孩子”的那一位就是上帝。而我夺过了上帝所管理的,当成自己能绝对控制的。爱是爱她,有时也可能带给孩子的不是幸福和健康。父母想要占有和控制,不能做到的时候呢,就斗争,跟孩子耍心眼儿,看谁能收拾谁,把谁弄服,孩子也被激发,因为她也要活下去,各种各样的应激反应就出来了,就像落到陷阱里的小狐狸一样,她不会束手就擒,她会到处跑,跑不了就回头咬。于是父母和儿女之间就开始了一个极为残忍又旷日持久的战争,谁也不能够完全不受亏损地结束这场战斗,最后是严重的两败俱伤,谁也没有赢。

 

心不正,他的爱也不自然,他意识不到孩子另有主人,这是个问题。就像他试图在这个社会中掌控自己实际掌控不了的生活一样,失去了独立的生命经验的儿女,并不能够忘记、消除自己里面想要掌控自己生活的反应和冲动。这种东西积压,孩子也能意识到一种威胁和不安全感,他甚至也感到了斗争的必要。他骗自己的父母,他装,他有时也露出他的小爪牙,他不能除掉父母,但他有时会威胁除掉自己。孩子开始仅仅因为顺从和倚赖父母的天性而听从,慢慢越来越难以忍受,于是就开始爆发,孩子不乖,孩子悖逆,孩子反抗,而这时,孩子并没有来得及建立正确的足以自律的秩序,就急于逃脱对他来说有某种危险的、痛苦的、外在的胁迫或压制。

 

于是,几乎可以说,他面临着一个里面空空荡荡而外面的支架也被拆毁净尽的半废墟状态。而且他还会有恶欲,父母也一样,他认不出生命的价值,也不相信超然的赐福和保守,他自己的生命状态像狼一样:“我必须通过捕猎、掘取、斗争,才能维护自己的领地和自己的猎物,我的食物来自我的狩猎。而狩猎的场是一个没有主人的场,谁都可以进来,谁都可以抢占,但地方有限,能力有限。这是一场没有裁判的、残酷的生存斗争,你死我活。”

 

很多人自己的生命状态就是这样,这跟他整个的生命体验一致。他在里面争,金钱、权力、力量、人际关系都成为他生命里面非常执着和偏执的目标。而因为爱自己的孩子,他也为孩子争,因此孩子也处于这样的争之中。父母把全部的爱放在孩子身上,想让孩子拥有更多,这个孩子也因此学会了去争。

 

有的时候,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吃完饭,父母从来不要求他帮忙捡碗、刷碗,孩子扔下碗就去打游戏。父母要求,“你只能打40分钟,40分钟之后,你必须完成作业”,于是,爸爸妈妈去捡碗、刷碗、收拾房间,孩子在那儿打游戏。“做不做家务没关系,孩子要在班级里成绩好,要努力学习。”为什么?为什么他不可以现在就在家里做有用的人?因为家里的一切都会白白地给他,他用不着通过做有用的人去换取,将来这一切不会白白地给他了,他必须自己努力去换取。

 

为什么做有用的人本身不是目标,而用来换取生活资料,才是做有用的人的目标呢?孩子最终也没有成为对他人有用的人,只成为对他人有威胁的人。而孩子意识不到这个在价值上是多么受亏损,他一直在这世上打拼,和别人拼能力、心术、智力、努力,但他一边做一边毁坏,一边做一边拆毁幸福的根基,因为什么?

 

简单地说,父母的心不正,他自己被恶欲充满,孩子的心也不正。孩子是不太容易感受抽象的大道理的,但他容易感受自己里面的需要。“我想要玩这个游戏”,他玩一会儿游戏,就会发现某一个升级款的游戏比这个更好玩,于是他又玩那个,而那个要花更多的时间,要钻研,他有时甚至肯。他在家里是一种关系,但在外面又是一种关系。他从来没有学会为了自身肉体能感受的以外的什么,去约束自己的性情,以至于肉体当下的反应就是他生命里的决定。他任性,任性跟“性子极为任性”和“性子极为温和”没有什么相关,那个是指天性里面这个发动机是慢热还是一发动就立即达到速度的极限,但是我们说的是,“车有闸吗?有方向盘吗?”因此不是关于性情,而是说,无论他的性格是温和的还是急躁的,他是有约束的吗?被什么约束?

 

于是,他处于极端任性的状态,慢慢地在这种任性中,他拒绝跟自己直接感受的需要不符合的一切。他认为父母给他的一切都理所当然,而他想要而要不到的部分,就构成他的阴影和怨气,他也这样反应。

 

本来人能够有机会修复自己,对孩子来说,不能够说他里面的人能得到完全的修复,但生命的感觉多少可能得到一些维护,因为他可以有跟父母的关系不一样的同龄人的社会。其实那个几乎就是真实社会的缩影,里面有偏见,里面有同样任性的人,同时也有规则。如果一个人做得不好,他在那个小群体里活不好。他慢慢学会,这样是不可以的。为什么?为什么这个不可以?是从道德良心上不可以吗?那个隐约也有,但是他最直接的感受是,这样的话,跟自己一起的人不吃这套。

 

所以他们总是会找到一个大致上合乎规则,并且相对来说有善意和自我约束的社会。但大家知道,中国儿童成长时完全没有这些,即既有大人的照料,又有同龄人的交往所形成的同龄人社会。也就是说,他里面由家庭所带来的扭曲会无限放大,却没有什么地方能得到哪怕是一些非常局部的教程。这一切都在人里面发生,亲爱的各位。

 

同时再一代代下来,仍有一个传承。中国人以前可以说,“老祖宗说的”,“爷爷说的”,“爸爸说的”,到我这儿也一样。但是这一百多年,二百多年,我们中国是在不断的拆毁中的。

 

前一阵子,我们的一个弟兄做见证说:“有了孩子之后,我发现什么是对的变得很重要,因为在我陪他的这十几年,二十几年的时间里面,至少作为父亲,我要告诉他真正对的东西,但我却发现我没有。我真的觉得这个地球里面有很严肃的东西。”于是他开始感到说,自己面对一个成长着的孩子是一个危险。于是他试图去了解,不是今天这个运动,明天那个运动,今天这本书,明天那本书地去找,而是在延续下来的教导体系和传统中去看到底什么是对的。而神藉着这件事,把他领到了基督面前。

 

但很可怕的是,其实我们大多数人没有,连错的都没有,当然有的时候我们可以说,没有错的也算是幸运,要是把错的固守下来,那要害多少代人。但是我们的状况是完全没有。只有验证过的、正确的、可靠的东西,沉积下来,再经过验证、确认,再沉积下来,再经过验证、确认,再沉积下来,才能慢慢慢慢形成有深度的、稳定的生活价值和规范。但我们数代人,每代人都自己没有,也不能传递给人,而下一代不管上一代有没有,基本的任务就是摧毁它,那是他们的玩法,我们这一代有我们这一代的玩法。这么玩的根据是什么?这样生活的理由是什么?这值得传给你的儿女吗?

 

没有,亲爱的父母,这是我们的状态,我们刚才说的是这个。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没有可靠的传承,就没有任何有深度的、可靠的关于人生的智慧、规范、理解。这样我们实际的状态并不幸福,很多的时候,我们不是福源,而是接受了祸根,并自己成为祸根,所以关系的实质也常常是溺爱和控制。

 

因为我在教会里服侍,会遇见一些年轻人,有时我会对某一些男生心里有某种不安,觉得他的人格中好像有偏执或者懦弱。开始我就想啊,有的人的气质是这样的,但如果在一个团队关系中,别人知道他这样并且包容,而且有的偏执的人里面有正直,而懦弱的人有时有善良,大家在一起互相包容和支持,取长补短,反而他的优点会显出来。教会的宝贵之处就是这个,残缺的人在一起,竟然能够形成相对来说完备的身体关系。

 

但后来我慢慢观察到,大部分这种人格类型的男子都有一个溺爱和专制的妈妈。控制欲极强的妈妈不一定是坏妈妈,就是对孩子的照料太无微不至了,往往也强制性地把她认为对的东西加给孩子。对于性格强一点儿的人,会形成自我中心、偏执;而对于弱一点的人,就会显得有些懦弱。本来应该是充满善意又坚强、稳定,同时既有主见又善于灵活地包容不一样的处境、变化和他人的反应,但往往不是,在小事上上纲上线,或者自己该担当时,在那儿坐等别人拿主意。

 

现在这个世界中,人们给那样的人一个非常难听的名字,我也不觉得这样给人贴标签挺好,但我提起来是为了提醒父母,特别是将要做父母的人。他们把那样的男孩儿叫“妈宝男”,就是已经四十岁了,还是妈妈的宝儿。因为他从小就被这样溺爱和控制,另外就是对孩子的夸奖和贬低,“我的孩子天下第一’。因此我对我的孩子有评判权,我决定我的孩子的价值,即使我的孩子在别人看来有明显的弱点,那也不行,“那是我的孩子,天下第一”。因为有这个评判权,他也可以把孩子贬得一无是处,“像你这样的人活在世上,跟猪狗有什么区别,你多活一秒钟也不过就是浪费空气!”,把这种极为恶毒的话对孩子说,“啊,我只是生气”,对,确确实实,孩子不会听得进去具体的信息。

 

人们说贬低孩子会让孩子自卑,倒不一定,孩子不会那么当真,但是他只能发生两个反应,一个就是他有过分强的权威感,或者对于权威毫无顾忌的敌意。为什么?因为你给他强横的评判,他或者接受这个评判,于是他的价值是在于权威者的评判;或者拒绝这个评判,于是权威对他来说如同垃圾。这都不是健康的态度,而这是我们造成的。然后呢,我发现我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把我的话当耳旁风,我的孩子甚至骂我。我真的有时期望说,父母能有机会看看孩子们在一起怎么谈他的父母。

 

我有一次路过时,看见一个孩子正往学校走,两个小学三四年级的小姑娘在聊天儿,结果那个孩子说:“哎呀,就跟我妈一样一样的,我妈就是,她可烦人了,每天一回家,她就问今天都学到什么啦?然后我还得给她说一遍,然后她再挨个挨个问,然后再考我。”我为什么对这件事反应这么激烈?因为那个时候,我的孩子一回到家,我就问她今天学到什么。但我没有想到,孩子在跟伙伴们说对父母最多有的反应时,心里如此地蔑视和反感。我不说这个是蔑视和反感,对,但是,什么使这个关系出现这种情况?毫无机会去了解吗?粗暴和任性。父母做对的事情,就以为因此有权利控制孩子,然后心情好是一样做法,心情不好是一样做法。开始我说了,这个很根本的一个点就是,内心里面不以为孩子不是我的,但于是果然,这个孩子就给你显出他不是你的。连最正当、善良的愿望,孩子也不能再跟从我们了。孩子成为我心里愁苦的源泉,而且家庭关系中慢慢产生冷漠和仇恨:内心里面强烈质疑儿女的父母,和心中深深怨恨父母的儿女。

 

我不是说儿女的不好都是父母造成的,但儿女却越来越普遍地、极为不像话地不尊重父母,尤其不感恩父母。这一切都从父母那里来,父母欠过他什么吗?就算做得不好。

 

我自己曾经面对过一个情况,一个父亲真的非常爱他的孩子,自己却抽烟喝酒,最后女儿在初中的时候,他从女儿的书包里面翻出来了一包抽了一半的烟。父母在初中女儿的书包里面翻出来了一袋烟,怎么回事?爸爸急坏了,他自己又抽烟又喝酒,而且他小的时候是个不良的少年,他知道这件事的含义是什么,他知道混在一群吊儿郎当的男孩中间的女孩儿在这帮男孩儿中是实际是什么,是多么被轻贱的角色。他极为愤怒,狠狠地教训了孩子一顿。大家都不服,“你要把烟戒了,你再说我,你现在还抽吗?”。

后来我有机会跟这个小女儿说话,我说:“你抽烟被你爸爸看见,你爸爸说你了?”

“我也不是说说我不行,他自己还抽呢。”

“好吧,你觉不觉得你爸爸抽烟不对?(小女孩不说话了)你爸爸究竟是抽烟不对,还是管你抽烟不对?”

“那他自己抽烟,凭什么管我抽烟?”

“好吧,现在他抽烟这事,是的,这不对,那他现在是又抽烟,又不管你抽烟更好一些,还是虽然自己抽烟,但不让你抽烟,哪样更好?

“那难道他就不可以自己也不抽吗?”

“假如他没能做到,他该不该管你?该管你。管你对你好不好?好。”

 

即使是有毛病的父母,对儿女也有正当的管教,这是儿女的益处,但儿女不得这个益处,他挑父母的毛病,直接跟父母站在对等的立场上试图反抗。都毁掉了,彼此毁掉了,不感恩,也不接受,心里轻视,轻视父母的智慧,也藐视父母的权力。

 

有时甚至教会里的人也这样,到教会里来,信主了,应该好一些,但有些人长久不改变,我不是说信了的那天立即就不一样,世上也没有这样的情况,但信了总会有机会改变的,这是我们的现状。

 

你的亲子关系是福源还是祸根,这一切在父母那里面。儿女的不孝顺,在父母那里面。儿女的不正派,儿女的坏心态和坏态度,特别是儿女对父母的恶意,给一个进入中年的父母带来的伤害是极深极重,甚至是极为绝望的。“那怨谁,他在我小的时候没带好我”,不完全是,父母也在学着做父母,但该懂事的年龄的孩子在这时仅仅以受害者来自居,继续保持在混账的放纵、任性、粗暴、冷酷之中,结果父母和儿女之间互相隔绝、互相躲避、互相怨恨。父母伤心欲绝,儿女视父母如仇寇,避父母如水火。这样一个生命进入社会、进入学校、进入职场,而且他生命里面没有承受正确的规则,也没有正确的心性,也不处于正确的关联。他没有接受传递的,也没有可传递的,他传给他们的下一代人的只有同样的甚至加倍的厄运和苦命。再把这个传给下一代。

 

咒诅赐福

 

其实不用说这个时代多苦多难,就算是最和平、最安全、最繁荣的社会中,也仍然在每个家庭中,都产生这样的代际战争,而且是每个家庭都在这样的战争之中,尸横遍野,一片狼藉。下一代呢,刚才我们读到的经文里面说,“他必使父亲的心转向儿女,儿女的心转向父亲,免得我来咒诅遍地”,换句话说,当这件事没有发生时,这遍地是面临着被咒诅的境地。

 

人的幸福从上帝而来,咒诅他的意思就是说,不把他需要的益处给他,不在他需要某种利益时给他利益。为什么?因为他在受罚。不在他需要某种帮助时帮助他,那就不管他了,这世界能给他带来什么,那就是他的全部,他里面生不出良善,世界也不给他好的带领,于是涌到他的一切,金钱、权力、财富、健康,以及各种各样的际遇、娱乐这些加在一起,堆积在他身上,却完全不进到他里面。他里面也不幸福,却没有谁帮他,是这个意思吗?对,咒诅就是这个意思,并任由他最终进入永远的灭亡中。

 

跟这相反的是赐福,“免得我来咒诅遍地”是说,他要通过耶稣的行动带来这个情况的转变,并且这个转变发生的结果是“我不咒诅遍地”,那就是赐福,跟咒诅相反的状态就是赐福,赐福是给予。

 

我知道人做父母需要什么,我知道人做儿女需要什么,我知道养育儿女需要什么,我知道儿女成长需要什么。上帝在天上说,这些我都知道,并且我都有,我愿意的话我给你,而现在我就愿意,我就给你,这叫什么?这不叫咒诅,这叫赐福。

 

给你福份,他需要引导,单单靠着这外界直接给他的不行,还需要在这里面被引导着做正确的选择。“我来引导他,他需要维护,他里面就算稍稍生出一些良善和建造,如果任由他,马上就荒芜、荒废,并且坍塌。不,我不任由他这样坍塌,我来维护。就算有维护,发生的一切未必都能成全,边拆毁边建造,边建造边拆毁。不,我来维护,并最终予以成全。”这个叫赐福,是跟咒诅相反的事情。赐福和咒诅都是人在上帝面前的地位。

 

这里面说,上帝要通过耶稣做这样一件事,以至于“免得我来咒诅遍地”。也就是说,祂要通过耶稣在你们中间成就的是一个整体的转变。在这个转变中,父母和儿女要正常、合宜地来行动和反应,并且要得的不是咒诅,而是赐福。

 

说到底,这里的关键是“心”的问题,内心的问题。我说的内心不单单是指人的思想,也不单单是指人的决定。就像人有身体一样,如果用尖锐的东西刺激人的皮肤,会刺痛,人会“哎呀”!这个跟人的性格、思想、观念没关,这是肉体对痛苦产生的应激反应。

 

“心”也是人格核心中的这样一个存在,它有反应的倾向和模式。如果这个心不对,他所有的反应就都不对。如果这个心对,他才有可能对。说到底,这问题是心的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的是心的恢复。

 

这个问题里面涉及非常多的内容,今天不多说。再说一个重要的点,就是你现在里面有的心性不是一个完全的、纯洁的心性,而是一个已经毁坏了的心性。一个已经毁坏了的心性,当它被用来试图去理解、反应时,它不可能产生正确、有效的反映。我说了,有些父母教养会不好,但这并不必然导致在这种教养下的孩子邪恶,但孩子却只能邪恶,为什么?这孩子的心性邪恶。有些父母的教养很好,但孩子仍然倾向于邪恶,为什么?所有能够使他得益处的这些资源堆给他时,他的反应都只能是倾向于恶,为什么?因为他的心性如此。

 

上帝给人的各样的美物本来都足以成为人的幸福,但这些美物却成为他自己各样邪恶的原因,包括美貌,包括才智,包括身体的健康,包括某种温良的性情,都足以成为一个人长得更端正,长得更合宜,也更幸福的要素,但所有的这些都可能会被人滥用,而且更加毁坏他。

 

财富本身难道肯定不好吗?不是。权力本身肯定不好吗?不是。有良好的、有力量的社会背景肯定不好吗?不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智慧的人,用这些能够成就多少美善的事,但心不对,用这些就都不对。

 

这第一个问题是,你必须换一个“心”,不能是原来的心。我说的不是你必须改变你的想法,而是改变你的心本身。就像我的肉体是这样的反应,这不是我自己决定的,它就是这样反应。现在我里面的心就是这么反应的心,圣经里面把那个心称为“变硬了的、坏的心”,称为“石头心”。而上帝通过约翰作先导,然后由耶稣成就的事情,就是要把你的“石头心”换成“肉心”,把“死了的心”换成“灵里活过来的心”,把“污秽的心”换成“清洁的心”,把“能接受虚谎的心”变成“能接受真理的心”,把“恨上帝的心”变成一个“归于主他们的神的心”,这是根本的问题。与之相应的反应就是,他能够以正确合宜的态度对待父母,或者他能够以正确合宜的态度去做父母。

 

首先是“心”的问题,第二是“知”的问题。我说了,当我的孩子长到一个地步时,我意识到一件事:这孩子不是我的。说真话,我知道得太晚了,知道之后再时时记着“不是我的,不是我的”太难了。但也有相当多的人在孩子完全成年之后还不知道,还在辖制。你错了,他不是你的,你对他只有一般的引导、照料的责任,他没有义务去实现你自己都没能实现的梦想。

 

据说有一个父亲对孩子说:“哎,小子,你可要好好学习,给你老爹长脸啊。”孩子说:“你自己的脸你自己长去。”孩子也不像话,不过老爹也不对。凭什么孩子要给你长脸?为什么你做不到的事让孩子去做?为什么不让孩子成为他,而却要让他成为满足你的愿望的存在?他不是你选的,他是进入你这儿的,在你没能选择时,他就成了你的孩子,也因此不能由你的选择、考虑让他成为谁。

 

“知”的问题,儿女也一样。有时候我们会恨父母,且不说你对父母的判断对不对,这不必然会使你成为现在的人。你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你的心性,另外就是你完全错误的自觉,接受不够好的父母的正确的管教,会成为你生命中多大的利益,但你一再错过,而且你把这一切归罪于父母。在你最该感恩的地方,你恨他,为什么?因为你的认识完全错误,人上有天,在家中也有父母,但人生天地间,不认识天上的主宰,不认识自己灵魂真正的父的时候,他也不可能真正认得自己肉身的父母;同样的,一个不真正认识天上父的人,也不能真正做好肉身的父母。

 

因为生命根本的、不改变的榜样,在他那里不起作用。天上的父给他的好处,他拒绝,他怎能从肉身的父母那里得到益处?同样地,他完全不认识天上的父,拒绝天上的父,又怎么能给自己的儿女真正的益处?

 

“心”的问题,内心的问题,也是倾向和体验的问题,因为那样坏的反应,它就是那个倾向,那个倾向就会带来那样的行动,那个行动就带来了一切的毁坏,对,这就是人的现实。这个会改变,必须改变,然后才是具体的关系和行动的问题。

 

我们不需要对儿女的恶做恶的反应,尤其是儿女不需要把自己父母的恶(而且往往是夸大了的)再以恶来回应,就更损害自己,也更伤父母的心,还自以为是正义的,还以为问题都在父母那方。不信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归咎于父母。我也想到,这些归咎于父母的不信的孩子,让他的父亲多么艰难。但有的人到了四五十岁,仍不知道自己给父母带来的亏负和损伤,而且同时,他已经把自己的儿女也毁得够呛。

 

实际上,这涉及到你能不能在一个正确的根基上持续建造。你的生命需要的就是这样,你需要改变,你需要改变,你需要换一个新心。上帝呢?刚才经文中说的要点就是,耶稣来要成就的一件事情,就是要给你一个新心,以至于我向上帝,我向父母,我向儿女,我向正确的教训,都持正确的反应。于是,在这个带来的新的景况中,人就进入了变化,就进入成长,所说的“救恩”就是这样。

 

父母和儿女的关系虽然是人生命体验中最为重要的关系之一,但它自身不是首要的、决定性的关系,它是先被另外一些关系决定的。所以刚才经文的次序中,没有直接从父母和儿女来说,而是先从上帝的日子、上帝的行动,并且以色列要归向主他们的神,从这里说。归向主他们的神,父母和儿女关系的变化,和由咒诅的景况进入到被赐福的景况,这三个是彼此关联的。我与神隔绝,现在我要归入神;我们的亲子关系是扭曲的,现在要重新以更正确、合宜的方式被建立;我现在整个的生命,单单从亲子关系就能表现出,我的生命里面无论有多少美好,都带来极大的伤痛和损害,对,上帝要把这咒诅挪开,使你进入赐福之中

 

具体的改变是一个具体的过程,你应当明白刚才我们说的基督教宣讲中的事件,今天经文本身不直接讲这事件的内容,今天我也不把所有的要点都放在对事件的说明上,但在教会中,我们会学习那个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通过那件事,人和神的关系就改变了,人和儿女的关系就改变了,而人的心性也改变了,并且从处于被咒诅的景况转入被赐福的景况,究竟那件事是什么?你要学习。并且你要倚靠你过去一直拒绝的上帝。

 

如果说这么相比,我没有也挺好,是,没有这位神的日子你已经过过了,也就是过成你现在这样,没有哪个人过在其中深深地觉得不满意,因为大家的日子都如此,就算有不好,他也认了。但一旦你发现你可以不活成那样,你就会意识到说,为什么我长久要活那样的生命?如果有另外一种可能性的话。现在这不是另外一种可能性,现在这是一个召唤,你要倚靠他。

 

以色列要归向他们的神,并且你要在顺服中开始成长,我现在有了主人,不再是没有约束的了,我现在里面有了新的心性,我现在恢复了和神的关系,并且在这个心性和神的管理中,我开始发生一个反应,我开始恢复和重建我家庭里的关系,而这整个的,使我脱离咒诅,进入赐福。愿这赐福临到你!

 

*本文整理自作者讲道内容

校对:风婆婆、熊壮壮

排版:熊壮壮

所属主题
住帐篷的羊咩咩
住帐篷的羊咩咩
小羊在北京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