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阅读者都阅读过不同类型的作品,这些作品可能是广为人知的经典名著,也可能是名不见经传的作品,甚至可能是从未发表和公开过的日记。
无论如何,阅读会带来碰撞,写作者的观点无论如何,叙述的故事如何,秉持的观点如何,阅读都会带来写作者和阅读者之间的交流。
不得不承认,每个写作者都具备影响读者的能力,因为读者会通过阅读进入写作者所创造的文字世界,那里的逻辑,那里的情感,那里的所思所想,都会深刻影响读者。
然而相比于写作者,阅读者恐怕是一个弱势群体。写作者之所以能够原创性地书写一篇文章乃至一本书出来,往往意味着他拥有着自己的思想体系,有着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而阅读者就未必是具备这样的优势,尤其是对于那些稚嫩的读者,那些在年龄上、思想上和情感上都不够成熟的读者,在他们缺乏批判性阅读能力的时候,他们很可能会将他们所读到的东西不论好坏就全盘接受,结果恐怕会带来一系列灾难性后果。
就像古惑仔电影看多了的懵懂少年,真的会去纹身,会去街头打打杀杀。人们都知道电影要分级,包含色情和暴力内容的,不适合小孩子看,那么人们是否意识到阅读的潜在风险?
从这个角度讲,写作意味着一种责任,因为我们的文字将产生影响别人生命的能力。退而言之,即使我们的文字没有什么危害,却不能为别人提供价值和新意,那么我们的写作岂不就成了一种浪费别人生命的拙劣手段?
固然,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愿望,表达的自由,以及表达的权利。然而当一个写作者越能进入公共领域时,他就要尤其注意自己的文字所带来的影响力。
因为当作品进入公共视野后,写作再也无法成为一件私密的事情,我们的作品可能是滋润生命的春雨,也可能是一颗让很多人死无葬身之地的炸弹。
固然在言论自由开放的平台上,人们有机会对不同的观点可以进行广泛地探讨,并获悉不同的观点和资料,但是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常见的是人们因为阅读和思考的局限,往往没有能力进行自我矫正。
因此,写作者需要更深刻地反思自己写作的动机、审视自己将要发表的作品对读者的可能影响,以及自己是否认真、严谨地对待了自己的作品。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作品宛若写作者的孩子,写作宛若孕育的过程。而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作品是作者生命的直接传达。
那些早产的作品是不够成熟的,是缺乏底蕴和积淀的,是不够认真的,是缺乏严肃性的。作品的丰盛,意味着写作者生命的丰盛。
写作者应该是勤奋的,是有纪律的,写作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一个负责任的写作者会对自己的文字反复雕琢,从遣词造句到文章框架,从表达手法到行文脉络,都是应当精益求精的。一个优秀的写作者是训练出来的,平庸之辈会找种种借口放纵自己的怠惰,又通过怠惰进一步循环论证自己的平庸。
写作者应该是严谨的,是有标准的,写作是一个思想铸造的过程,一个严谨的写作者,会对自己文章中所传达的思想不停斟酌考量,严格考察自己的论点和论据是否有确实的依据,要确认自己的论证的逻辑是严谨的,而不是为了论证而论证,对于论据的采用也应当有着考据的精神,不能胡乱引用,错误引用。
虽然大部分写作都是非学术性的,然而一流的作品永远包含着学术精神,包含着对生活的科学观察,对人性的深刻洞见,就像一部小说即使是高潮迭起,矛盾起伏,然而其中的情节却不违反人性的规律,以至于让读者觉得作者在瞎编乱造。
写作者应该是懂得尊重的,他会选择尊重自己的读者,而不是利用自己的作者。换句话说,优秀的写作者不仅仅是为自己写,也是有意识地为读者写作。
然而写作者又不是平庸的,他不会屈就于读者的观感,就放弃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观点,但是他面对自己的读者又是真诚的。那些流传于世的文学作品中,都饱含着作者的真诚,无论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还是在基督教使徒保罗的教牧书信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真诚。
剽窃和抄袭相当于写作领域的偷窃,是显而易见的恶行。如今社会的浮躁,让太多人想着利用写作急速发财,利用写作赚得名声。
前段时间爆出某著名新媒体写手不仅“洗稿”(即抄袭他人文章的主体创意、文章结构,进行改写),还私下辱骂给自己赞赏的读者,这样的写作者是没有品格的,也是谈不上真诚的,她根本不尊重自己的读者,她的文字甚至配不上读者的赞赏,她只想利用自己的作品来赚钱,她甚至都不相信自己所写的。
还有新媒体写手,专门迎合大众的心理,写一些迎合主流社会风气的文章,也获得了不菲的名声和财富,然而他们的作品是肤浅的,是没有穿透时间的力量的。
固然,这也是大部分作品的命运,写作者太多,作品数不胜数,却终究只有少数能存留后世,然而再卑微的写作者也应该选择不卑不亢的态度,写作者应当是有尊严的,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笔,也尊重读者。
时代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写作者也被潮流捆绑,纸质媒体落寞,而电子阅读又并不适合深刻地阅读,所以越来越多的写作者倾向于写一些并不深刻的文字,字数也不要太长,因为根据经验,现在的读者往往没兴趣阅读长篇大论。
于是乎,从阅读到写作,都进入了一个快餐化的时代,人们越来越肤浅,对生命的思考越发浅尝辄止,这也就意味着也越来越难有传世的作品出现。
这使得我们需要不断审视和反思自己的写作,是否配得上上帝所赐给我们的人生旅途。即使我们的作品不能传世,那么是否能对得起那阅读作品的有限读者,乃至仅仅是对得起写作者自己。
本文作者微信: 13681218964
苹果iOS版微信公众平台文章赞赏功能关闭
欢迎苹果用户选择转帐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