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安献令是内地会传教士,在甘肃和西北地区工作大半辈子;期间有许多的不同身份;如:外交官、慈善家、商人和文物收藏者。
1887年7月14日,安献令(George Findlay Andrew)出生于中国贵州的一个内地会传教士的家庭,其父安德烈(George A. Andrew)是1881年来华的内地会传教士,其母姐西(Jessie Findlay)是1882年来华的内地会传教士。
安德烈家的全家福
1895年,8岁的安献令被送到了山东芝罘(今烟台)的内地会学校读书。完成初等教育后,他回到英国曼彻斯特完成高等教育。
1895年左右的芝罘学校
1908年,21岁的安献令携妻来华成为内地会的传教士,定居甘肃兰州。次年在西宁参观穆斯林的开斋节活动,对西北穆斯林产生兴趣,开始观察和了解穆斯林的宗教和社会生活。
安献令夫妇
1914 年春,安献令与时任甘肃都督兼民政长的张广建结识,被张聘为政府督署顾问。1916年,安献令在兰州向杨氏购买了十亩土地,创办华英中学,兴办教育。
张广建(1862-1938)
1917年,安献令受命前往甘肃皋兰县衙监狱探望一位英国籍朋友时,无意间遇到了西道堂(中国伊斯兰教的一个派别)第四任教长敏志道(1880-1957),通过与之交流,由此产生了对西道堂的研究兴趣,他不仅记录了马启西创建西道堂的经历、西道堂抵抗白朗的过程和敏志道等在监狱的实际情形,而且将所见所闻告知了来中国西北的传教士同行,引发了他们的高度重视,成为中、西方研究西道堂的第一人。
安献令
1918年4月9日,兰州博德恩医院建成正式开业,安献令出面邀请督军张广建参加了竣工建立典礼。1920年,安献令回国休假,英王乔治五世在白金汉宫授予他英帝国官佐勋章。
笔者在博德恩医院
1920年12月16日20时06分,甘肃省固原县和海原县(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和海原县)发生里氏8.5级特大地震,亦称“海固大地震”。地震共造成28.82万人死亡,约30万人受伤,毁城四座,数十座县城遭受破坏。次年春,安献令受内地会派遣,再度离英返华,担任甘、陕两省地震救灾现场总指挥,他积极领导国际的力量参与灾难救助。期间曾亲赴马元章(1853-1920)罹难现场,以缅怀故友。他受华洋义赈会邀请,调查灾情和监管救灾款使用。
海原大地震震中
1921年,安献令编著的《中国西北的伊斯兰教》(The Crescent in North-West China),又译《中国回教》,在伦敦内地会初版发行。同年陆洪涛替代张广建成为新的甘肃督军后,他继续受聘担任督署顾问,其间还开始从事禁烟的活动。
陆洪涛(1866-1927)
1925年,安献令受中国内地会调遣,在山东芝罘(今烟台)教会学校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此后几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从事慈善救济活动。1929年,安献令的母亲离世,1930年父亲安德烈在山东烟台离世。
身着藏装的安献令
1931年,安献令再度回国休假,并在纽约发表了关于中国西北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演讲。这年,华中江淮大地遭遇百年罕见的特大水灾,灾区涉及湖北、安徽等8个省区,受灾总人口计五千多万。对这次灾害,时人有“洪水横流,弥溢平原,化为巨浸,死亡流离之惨触目惊心”之谓,这次水灾被广泛认为是有记录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自然灾害。
江淮大水
1932年,安献令再次来到中国加入全国洪水灾难救济委员会,在汉口从事救灾工作,不久,他以华洋义赈会视察干事身份,驻上海督导赈灾事务。1933年初,安献令加入中国穆斯林交际会,从事针对穆斯林的宣教工作。
1934年的安献令(右)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后,安献令担任英国驻华使馆一等秘书与中国红十字会和上海华洋义赈会积极救助难民,将成千上万中国难民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公租界,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上海等地从事金融、货币流通等业务。
华洋义赈会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安献令被迫离开中国。辗转东南亚等地从事教育等工作。
内地会传教士安献令(后排右二)
1959年,安献令携全家定居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1971年8月24日,安献令在萨斯喀彻温省安息主怀,享年84岁。后来安献令的后人写过一本”Three Score Years and Ten. Three Generations of the Andrew/Moore Familly in China, by AmyMoore”的书,回忆她的祖先三代在华服侍主的故事。
书的封面
–谢谢您的打赏转发–
(不做传教士、可做传教事)
寻访者手机、微信:139 688 3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