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需要五分钟。今晚(6月30日)八点至十点,我将分享约翰.福克斯《殉道史》(三联书店2011年1月版)一书,ZOOM房间号869 0264 0380 密码695591。欢迎各位有兴趣者转发周知。
既然死是不可避免的事——我们暂且不谈为何此事避免不了,因为这也涉及到对死亡很深的认知,如同我们上次所谈葛培理《如何面对死亡》一书一样——因此即便在中国这个惧谈死亡的国家里,也还是有一些人开始思想死亡之事,谈论死亡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大多停留在如何预立遗嘱,分割遗产;如何做好临终关怀,让要死去的人减少痛苦等外在关切上,但总比一点都不想,一旦死亡临到自己的亲朋好友就呼天抢地干嚎几声要强——自然这种表达也应当尊重,但人总不能停留于这样的干嚎声中,而没有丝毫无的长进。
那如何在思考死亡问题上有所长进呢?那就是不仅要思索,人死后是不是人死如灯灭?人死后到底到哪去了?人为什么有死亡?等等,这种大哉问的问题,更不能只停留于临终关怀如何减少病痛,预留遗嘱这种可见的外在关切上,而是要在二者之间更思量一个似乎带有桥梁性质的问题,即人既是必有一死,那么死于什么与怎样死就变得相当重要,因为死于什么与怎样死会影响你如何看待“死后到哪里去”的大问题。这话怎讲呢?
常言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当然是很基础性的、本能性的生存算计,若是作为人的生存目的只停留在与其它动物一样的维度,如此浑浑噩噩,不明不白地生出来,又莫明其妙地归于尘土,这实在不是一个人所应当具有的生存状态,也不是一个人应该有的面对死亡的态度。但很遗憾的是,大多数人似乎就是如此,过着“坐下吃喝,起来玩耍”,混吃等死的日子。不少人所赞美的最高追求便是,寿终正寝,无疾而终。但你仔细想想,若是人生就为来此一遭,别说你一生经历许多的痛苦,即便鲜衣怒马,钟鸣鼎食,安度一生,其意义也相当有限,可谓虚空的虚空。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一般人一看就觉得不够高明,那我们来点在你看来可能算是高明的。儒家提倡“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礼记.儒行》)珍惜生命,等待机会发挥作用,保养身体,期望有所作为。这看上去很美,往往留于贪生怕死。你说那孔子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孟子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孟子.告子上》)你肯定觉得高大上了。我得承认,这当然比停留于满足肚腹,是要高明些,因为人毕竟不是动物。但问题在于孔孟的“仁义”有值得为之一死的终极意义吗?也就是说孟子真的明白“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的意义么?仁义真是那个比生命还贵重的真理么——“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孟子.尽心上》)
倘若我们承认生命是有限的,那么比生命更贵重的“仁义”能使生命延续吗?哦,你说精神上会延续,但生命就此灭没了。我要说,这样的“仁义”绝不是比生命更贵重的东西,因为它没有绝对性,而且也不能使人死而复活。直言之,舍身取义,只是出生入死;远不足以言真道,而真道是出死入生。我们常常很感动于嵇康“广陵散于兹绝矣”这个被描述出来的潇洒动作——文字欺人的事,史不绝载,我们岂能不稍有警醒——更感动于苏格拉底为自己所认同的真理殉道。我认为这样的“殉”,比殉于财殉于食,当然要好看一些。但由于所殉的对象有限,绝对不能被高看。
一看殉道,人们就多看几眼,说明凡人都有良知良心——不管你的良心良知是麻木黯昧,还是比较敏锐警醒,都不能说没有——这正好说明,分辨是非的能力,道德感像先天知识一样,来源于绝对者。殉固然值得注意,但所殉的对象,才决定了你殉的意义。正如信神,信固然看上去不错,但你的神是不是真神,是否值得信,比你信这个动作重要一百倍都不止。总之,殉道不在于“殉”这个动词,而在于“道”这个名词。同理,信神不在于“信”这个动作,而在于“神”这个对象。
关于约翰.福克斯《殉道史》一书的分享提纲正在罗列当中,今晚来参加者可以当场获取。
2023年6月30日匆匆草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