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那时我11岁,人生第一次和父母一起到我们的省会城市贵阳。
那一次,我人生头一回知道什么是城市,什么是高楼。在车水马龙的车流中,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了乞丐。
那是一个老头,他面前摆着一个碗。他不说话,却一直向路过的行人点头鞠躬。
我妈给了我一块钱,让我把钱放他碗里。我于是走到他面前,把钱给了他。
这时,我清楚地听到他对我说:“谢谢!”
我相信他是一个真正的乞丐,因为一个真正的乞丐说“谢谢”的时候非常温柔。
只是,当时我不明白,城里人应该比我们的乡下人更有钱。为什么农村没有乞丐而城市却有呢?
2011年,我在青岛上大学。也是那一年,我接受了真理。
有一天,我在一个繁华的广场前看到一位带着孩子的妇女。那时天气还很冷,这妇女和她的孩子裹在一条脏毯子里。那孩子流着鼻涕,女人眼神呆滞。于是,我就拿出四十块钱放进她的碗里。
我跟她说永恒者爱她,但她只是呆滞地看着我,没有说“谢谢”。
几天后,我又一次在那里看到她,这次她仍然和她的孩子在一起乞讨。
后来我渐渐明白,乞丐已经成为一种职业,和1998年我遇到的纯粹的乞丐完全不一样了。
那个时候,人不到万不得已,他不会乞讨,因为那很丢脸。
后来,乞讨成了最简单、也最容易赚钱的一种方式,于是更多的人这样做了,他们也不再感到羞耻。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罪与罚》中,主人翁拉斯科尔尼科夫杀人后神情恍惚。于是有一天,主人翁去散步。散步的时候他遇到了两个靠卖唱为生的人。
这两人虽然是卖艺,但是他们的前面同样摆着碗,跟我们近年来在街上经常见到的卖唱乞丐很像。
陀翁是这样描述他们的:
小铺子一家人面前站着一位黑发的年轻流浪音乐家,用风琴演奏着一首非常动人的歌曲。
他给站在他面前人行道上的一个女孩演奏音乐。
这个女孩大约十四、五岁的样子。她打扮得像一位小姐,戴着大围巾、手套和草帽,草帽上有火红的羽毛。然而这些衣服都又旧又破。
她经常在街上唱,她的声音像断锣一样,但又好听又有力。
拉斯科尔尼科夫在两三个观众旁边停下来,听了一会儿,拿出五戈比放在姑娘手里。
过了一会儿,女孩突然停住了最动人的高音,厉声对前面的风琴伴奏者喊道:“行了!”
然后他们双双走向前面的小铺子。
亲爱的读者,这个描述是不是很有意思?你如何看待这姑娘的“厉声”这个词呢?
乞丐还会责备人吗?如果是真的乞丐,他们当然不敢责备人。那么,为什么卖唱的小姑娘会对她的同伴发脾气呢?
因为她不是真正的乞丐,她是职业乞丐。卖唱乞讨就是她的职业。
所以,面对这样的乞丐,你说慈善机构能够帮助这些职业乞丐站起来吗?
他们站不起来,因为人们给的越多,他们的脊梁就越弯,双腿就越无力。你给得越多,乞丐就会越多。
因为他们也卖东西,在卖什么?
他们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贩卖可怜。
这就像周星驰《唐伯虎点秋香》中的一个片断:他们在卖惨。只要足够惨,他们就能博取顾客的同情,从而赚大钱。
因此,在微信支付未兴起之前,你到处都能见到乞丐。他们在天桥下,在繁华的街道口,在地铁口,哪里都有。
那些乞丐,一个比一个奇葩,一个比一个可怜。
那些原本健康的孩子,如果拿去卖可怜,哪有生意?于是,为了得到路人的施舍,孩子们被打断腿,砍掉手指,这样就有了博取流量的资本了。
乞丐也会堕落的。
他们的堕落之处就在于,他们总想当乞丐,他们永远不愿站起来走路。他们不仅自己堕落,还在拉着孩子一起堕落。
那么,如何拯救这些乞丐呢?
我想起了彼得的故事。
当时彼得和他的同伴一起去了会堂。会堂前有一个乞丐瘸了,无法站立。 彼得从他身边走过,那乞丐用贪婪的眼神看着彼得,希望彼得能给他一些钱。
然而彼得看着他,说:“金和银我都没有,我把我所有的给你,我奉那拿撒勒人的名叫你起来行走。”
一瞬间,那乞丐站了起来。
你看,真正帮助乞丐的不是金和银,而是让他独立行走的拿撒勒人。
我不知道那个站起来的乞丐后来是怎么生活的,但我想他再也不会躺在地上向别人乞讨了。
因此,亲爱的读者朋友,当你在街上看到一个乞丐时,你可以给他两个钱,但最重要的是,与他交谈,让他知道有一个拿撒勒人能真正帮他站起来,这才是最大的帮助。
你如果只给钱,你会发现街上的乞丐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懒。
(本篇完,我的微信:493012764)
注:我的另外两个号,喜欢请三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