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2 1 月, 2025
spot_img

怎样为共读活动做阅读预备?

怎样为共读活动做阅读预备?

今天的文章谈谈读书会、读书小组等共读活动之前的阅读预备。通常来说,若想要在读书会中经历更精彩的讨论,得到更多的收获,提前阅读和思考是不可缺少的准备工作。


以下的建议可以帮助你做好共读活动的阅读预备,对平时的阅读也会有所帮助。




读书会的阅读预备




读书会常以“思想交流”为目标,而且这种交流是以阅读材料为基础而激发起来的。若缺少了所读材料这核心要素,读书会即会演变成一般性的主题讨论会。


有人说读书会的思想碰撞就像碰碰车的对撞,而所读书籍的内容就构成了场地的围栏。此比喻的缺欠之处在于,读书会的思想交流不会仅仅局限在阅读材料的狭窄范围内,常常会发散及引发更广阔范围的讨论,这也是读书会的魅力所在。


不过,若缺少了对所读材料的基本了解,联想也就失去了基础,而变得散乱。也许可以用另一个比喻,读书会中讨论是放飞的风筝,想飞多远就可以飞多远,不过需要用阅读材料作为风筝的手柄、轮轴与线。


如果我们把读书会的活动看做是由阅读材料引发的一场公开对话,那么在活动之前还需要你进行另一场私下的对话:你自己和阅读材料(及作者)的对话。这私下对话是公开对话的基础。


读书会的对话既然需要从阅读材料切入,就需要对话者对材料有基本的了解和看法;对话的丰富与深入若是需要不同角度和层次对材料的解读与阐发,就要求对话者带着自己的收获、体会与启迪投入进去。不求甚解,甚至断章取义或是误读曲解,很难带来扎实精彩的讨论。


有效的解读与消化材料,可以说是读书会健康运作的基础。以下几点建议也许会对你的阅读预备有所提醒。



01

态度谦虚


凡看书,须虚心看,不要先立说。看文字须是虚心,莫先立己意。(《朱子读书法》)


上面将读书会的阅读预备当做你和材料私下的对话,既然是对话,至少你须容许材料向你说话。也就是说要存着客观了解的精神,谦虚宽容的态度,先弄清楚材料到底说了什么,然后再做回应、发议论。


朱熹说这就“譬如听人说话一般,且从他说尽,不可剿断他说,便以己意见抄说。若如此,全不见得他说是非,只说得自家底,终不济事。”


若是在理解之前,就以自己的先入之见审断材料的内容,那很可能会导致无法完整把握作者的意思。这样读毕材料,参与读书会讨论的时候,所发的议论和分享和材料已经关涉不大,终究只是自己固有的想法罢了。


要问一问,阅读到底是为了支持和印证自己的见解,还是探索、了解作者的原意。前者始终强调“已知”,而无法认识“未知”,也就谈不上对话了。


有几个小技巧也许可以提醒你保持对话的姿态:


◆ 在看某一章节之前,先就其主题想想自己的一系列看法,写在纸上,待得对材料内容有了一定把握,再拿来比较。


◆ 在阅读过程中,遇到有疑问、不赞同、感觉有错误或是有反驳意见的地方,随手标记位置,将想法也简要写在纸上,继续读下去。


◆ 读不懂的地方,不要马上放弃,前后多读几遍,实在无解,做个标记,留待下次重读时再解决,甚或可以等到读书讨论时询问同伴。



02

掌握整体


近来学者,有一种则舍去册子,却欲于一言半句上便要见道理;又有一种,则一向泛滥不知归着处,此皆非知学者。(《朱子读书法》)


理解材料的过程最好从掌握整体结构开始,然后再品味其内容。否则一头埋进文字中,就“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了。就像上引朱熹的话中所提到的两种读书方式,一种抓住只言片语就要阐发道理,表达感想;一种则是有很多感想却是散乱、难以统合。


这些也是不少读书会讨论中常会遇到的问题,而原因多是因为对材料整体没有清楚了解。


也有人把忽略整体脉络的做法戏称为:“见树不见林”阅读症候群。其症状常见的有“读到后面就忘了前面”、“读过就忘”、“不知在读什么”等等。这正是因为一开始就从开头一个字一个字的“点状阅读”,而无暇抬起头来扫描一下整体脉络。因此,阅读时要先“见林”再“见树”,才能增加理解,提升阅读效益。


大到一整本书,小到一个章节,都需要在仔细品读之前做一点了解整体框架的工作,那就像行进之中拿在手边的地图,使人不会迷航。


有时候越是精彩的书,越需要做这工作,因为其精彩的内容更容易让你陷入细节中。当然,随着你对细节的了解得更多、更深入,你也需要修正对整体框架的理解。


对一本书来说,你可以通过序言、目录和结语等初步了解整体结构。(可参考《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检视阅读”部分。)对于书中的一个章节来说,你需要快速列出一个初步大纲、写下章节主旨(重读时可以随时调整)。你可以这样做:


◆ 快速读一遍,用数字序号标记每个段落;


◆ 概括每段要点(疑难段落先空下);


◆ 依据要点将段落组合成不同的单元;


◆ 按照不同的单元列出初步的纲要;


◆ 根据大纲写出章节主旨,作为小结。



03

深入细节


读书之法,有大本大原处,有大纲大目处,又有逐事上理会处,又其次则解释文义。(《朱子读书法》)


我们需要借助地图旅行,可是不能在地图上旅行,总要实地游览一番才有真切体验。若是大略了解整体架构就参与读书会讨论,会有抽象空泛的问题。作者往往是借着丰富的细节材料来搭建起一个整体结构的,若是不能深入细节就很难完整理解作品的涵义。


细节方面的探索可以有很多方法。这里有一个简单的“强制”做法可以帮助你关注一个章节中的细节:你可以列一个清单,每一个段落至少记上一个关键点(让你印象深刻又引起思考的地方),逐段列完(这可能会需要你多读几遍材料)。


读书会中,对材料的整体掌握可以帮助我们规划好讨论的进程和阶段,而细节的探讨则是讨论的亮点所在。


不同的参与者往往会关注不同的细节,即使是同一句话也会引发迥异的回响,这些分享在讨论中都汇聚到一个整体架构中,自有一番“百川入海”的酣畅淋漓。




04

消化沉淀


今人读书,多不就切己上体察,但于纸上看,文义上说得去便了。如此,济得甚事!


读书若有所见,未必便是,不可便执着。且放在一边,益更读书,以来新见。(《朱子读书法》)


了解材料的整体,又探索了其中的细节,已经可以开始读书会的讨论了。有一些采用“现场阅读+讨论”形式的读书会,基本上也是按照这样的原则这样设计的:由导读人介绍整体,又透过现场阅读来分享细节。


不过没有提前的阅读预备,只有现场阅读的讨论往往无法深入,因为临场的感想也许能够支撑起一次有理有据的讨论,却很难引发深入心灵的分享。


这中间缺少的是消化沉淀的时间。


这个消化沉淀的过程,也正是你调动自己的一切思想资源、全部的经验、阅历来和材料中的关键内容深入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需要一段时间,让你可以盘旋在相异、相斥、相合、相似之处,或者驻足在那些刺激你、感动你、启发你、挑战你的地方仔细思考。


你还可以联系其他的书籍、文章、经文等等资源,从不同角度重新思索材料中揭示的道理,或者干脆按照其中的原则在生活中实践、体验一下。


这个消化沉淀的过程是阅读预备的重要一环。经过这段时间的琢磨体会,在将要开始读书会的时候,再拿起材料重读一遍,写下自己此时心中所思所想,然后带着这些收获或是困惑进入读书会的讨论——这时,你就可以分享出对材料的真切、鲜活的体会,也能从其他参与者的分享中受益更多。


有人用四个词总结读书的境界


读过:只要将书翻过、看过,略知一二,有点印象。


读懂:强调了解材料在说什么,能抓到重点。此境界是求知的基础,着重在概念性的理解。


读通:在了解的基础上,经由消化,能掌握材料的来龙去脉及其精义,并能用自己的话清楚、正确表达出作者的意念与材料的内涵。


读透:不只能读出材料背后的意涵,更能提出有根有据的见解,或者旁征博引相关资料来与材料深入对话,将所知、所得贯通、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运用自如。


无论你是否同意这样的境界划分,我们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程度的确是有差异的:从大致把握作品的重点,到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其中的内涵,再到能够说出自己的评价、见解和体会。


不同的书、一本书的不同部分当然需要你投入不同的精力,并不是你所读的每一本书、其中的每一个章节都要读得通透。


但你如果要参与读书会的讨论,总需要对所读材料下点功夫。


若对材料仅是匆匆读过、有点印象,讨论时大概也只能浮于表面了。若大家不能够抓住材料的重点,也难以让讨论保持在一个“频道”上。


而经过消化材料,大家用自己全部的积累和经历与所读的内容对话之后,再带着沉淀下来的思考所得进入讨论,才会使讨论由字面进入思想,并由思想进入心灵。这时大家的共读分享也会成为一场“心灵的盛宴”。





橡树近年来也发起了一系列打卡共读活动,我们从历年共读书目中精选了16种,推荐给你。这些书难度适中,内容丰富,适合大多数人研读,也很适合共同阅读和讨论。


如果想要开始一个读书小组或是读书会,可以考虑用它们作为参考书单。我们还特意制作了每本书的“思考问题”,这些问题是为了个人研读及共读分享专门设计和编写,是很有用的辅助工具。私信回复“思考问题”四个字,即可收到下载链接。(下面是这些书的封面图片,点击图片可以购买)


怎样为共读活动做阅读预备?


欢迎关注备用号:


       ↙ 点击阅读原文,进店购书——

所属主题
橡果阅读空间
橡果阅读空间
好书齐分享,生命共成长!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