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1 11 月, 2024
spot_img

葛诗畅《神爱》创作背后的故事

一、首次从省委书记口中听到柏格理其人其事

1985年,胡锦涛担任贵州省委书记不久,发现贵州岩溶山区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人民贫困、二是生态恶化、三是人口膨胀。为了解决好岩溶山区普遍存在的这三个问题,胡锦涛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走遍全省86个县市区,深人调查研究,经过三年的探讨和比较,选择了在西部岩溶山区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毕节地区,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试验区”,于198869日报经国务院批准。就在这次全省性的调研过程中,胡锦涛三次深入威宁,发现了一件百年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事件,并在威宁干部大会上留下了一段情深义重的重要讲话:

公元1905年,一个叫柏格理的英国传教士来到贵州毕节地区威宁县的一个叫石门坎的乡村,那是一个非常贫穷、荒凉、艰苦的地方。他带了募集的资金,在这块土地上盖起了学校,修起了足球场,还建起了男女分泳的游泳池。他用罗马字母拼写当地的苗语,还创造了苗族文字,自编了《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教材,免费招收贫困的学生。后来,那个乡村发生了瘟疫(伤寒),当地的百姓都逃走了,他却留下来呵护、救治他可爱的中国学生,最后被瘟疫夺走了生命。柏格理去世了,在中国一个荒凉的小乡村里,留下了他的坟墓,留下了他培育出来的一代精英。有人统计,这里出过两个苗族博士、两个彝族博士,培养出中共厅级以上干部约20名,县处级以上干部200多名。它传播了科学知识与西方文化,留下了奉献和敬业精神。近百年过去了,至今这个乡村,有的老人居然还能说上几句英语。柏格理用实践告诉我们:进步的科学文化和艰苦创业,可以在贫困、落后地区实现教育的超常规发展。

不久,新华网、人民网等网上都刊发了这篇文章。

胡锦涛在贵州工作期间,还在省城和其他地方,多次提到上述话题,许多干部听到过他赞肯柏格理的奉献和敬业精神,并进而说道,一位外国传教士,用进步的科学文化和艰苦创业实践,使石门坎这样一个荒僻的苗乡改变了面貌。但要从根本上挖掉穷根,只有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才有希望做到。所以,身为人民公仆的共产党人更要迎难而进、艰苦奋斗,带领群众在困境中闯出一条发展的新路来。

时笔者已在省报工作,当然也听到了省委书记的声音,出于对柏格理的景仰,之后十余年间去了几次石门坎,进一步了解到如下情况:

石门坎山区自古以来就是苗族中的一个支系“大花苗”聚居地。1905年,在滇东北普受欢迎的英国卫理公会传教士柏格理牧师,应大花苗的邀请来到石门坎,为实践他“让一个民族皈依基督”的理想,他穿上苗服、学讲苗话、学造苗字、学吹芦笙……并回英国募集善款,以石门为中心,每在一个苗寨建一座教堂,就兼办一所学校,兼开一间诊所,称之为“三一教堂”,并开中国汉、苗、英“ 三语教学”之先河,迅速向黔滇川边区广大乡村辐射,先后办起近百所学校。他还按照西方文化改良当地的风俗,引入了多种体育文化项目,其举办的端午节运动会,内容丰富多彩,与众者达数万人,成为黔滇川边区苗族的盛会……在不到10年时间内,使石门坎一跃成为中国西南乡村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方之一,全民受教育程度甚至超过了同时代的许多汉族地区。柏格理去世后,英国传教士高志华继承其遗志,他在为保卫学生与土匪搏斗中壮烈牺牲后,其他外国牧师和他们培养起来的本土牧师,又继承发扬光大了他们的事业。从19051949年,仅从石门坎光华学校就走出数以千计的文化平民,为新中国输送了大批民族干部,其中还出了2位省部级干部。所以,石门坎一度被称为“中国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

共和国早期,由于历史的原因,基督教被取缔,传教士被赶走,除了少数乡镇上的教会学校被人民政府接管外,村寨里的教会学校几乎全垮掉了。之后在3年自然灾害和10年文革浩劫下,石门坎的基础设施被破坏殆尽,苗语教学一度被完全中断。

1989年《苗学研究》(贵州省苗学会主办)上刊载的调查报告披露:“作为苗族文化圣地的石门坎,出现了昨天和今天严重的断裂,每年6月份后,80%的农户都得靠救济维持生活。人们多在土屋里人畜共居,35%的农户没有床,而全乡平均10人左右才有一床被子。据19864月初统计,全乡文盲达 91.36%,失学儿童 88%,只有高中生9人。石门坎,在国内其他地方蓬勃发展的改革开放年代,却仍然边缘、凋敝”。

又据1995512日《贵州日报》头版和1995年第四期《毕节党史通讯》报道:“石门坎,地处威宁自治县西北角黔滇交界处,曾是黔西北、滇东北苗族文化的中心,这里的石门坎学校,因培养出一批批人才而名闻遐迩。4 15 日,我们来到这里时,却为这所有90年悠久历史的学校陷入窘境而百感交集。现任校长吴善国指着因漏雨而水迹班班的教室内墙说学校管理体制不顺,使学校陷于困境。乡里不管,县有关部门因路远交通不便一年难来几次,除工资外没有什么经费,办公都难维持,更别说维修校舍。学生宿舍仍是土坯墙房子,还有近50名学生住在解放前建成的破危土墙房里。据了解,龚贤永副省长前年曾来石门坎现场办公,决定拨专款维修校舍,可时至今日款早已到县却不曾开工维修。缺乏校舍,石门坎民族学校服务的附近草原等5个村,每年有近百名适龄儿童不能入学;师资缺乏,更使学校教学质量下降,连年考核居全县倒数第二。文革后至今15年里,除定点招生进人师专学习的几人外,几乎无人考人大学”。

石门坎历史上的辉煌与现实的反差,近20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境内外非政府组织、慈善机构和志愿者的关注,纷纷来到石门凭吊柏格理并继承他的精神,捐资办学、助学、修路、种养殖等扶贫项目。其中香港乐施会的力度和影响最大,从 1992年起,他们在石门坎推行“社区发展基金工作模式”,采取农户自己出工,分阶段提供材料和进行验收的方式,资助80%的项目农户建起小水窖,解决石门坎地区农户吃水难的问题。他们与威宁县政府合作开展的“参与式扶贫”项目,投入980万元,让5个乡镇的7万多人次受益,同1993年相比,2002年项目农户人均粮食从105公斤升到357公斤,人均纯收人从55.4元增长至1150元。20028月,国务院扶贫办考察组考察该项目时认为,参与式扶贫发展方法和参与式农村综合发展的经验,值得国家在新阶段扶贫开发中借鉴。2006年乐施会撤走后,不仅留下了一些扶贫成果和工作经验,还留下了一位柏格理式的人物——费力波,这位澳大利亚人也把他最后的爱心献给了石门。成为埋骨石门坎的第三位外国人,不仅感动了当地群众,还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总书记批示扶贫石门坎

据《新华网》报道,胡锦涛威宁讲话过去20年后,2005年夏

天,身为总书记的胡锦涛又专门打电话给即将离任的贵州省委书记钱运录,要他在贵州工作的最后期间,一定到石门坎看一看,关注石门坎发展,帮助石门坎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

是年94日,钱运录率省地县有关领导前往石门坎现场办公。决定先期拨出3000万元资金,着重解决乡里的主要交通、村民和学校危房、宗教遗址保护等九个最急迫问题。离开石门坎时,钱运录还请乡政府秘书带他前往伯格理牧师墓前,表达了深切的敬意。

在胡锦涛电话精神的启发下,笔者开始搜寻柏格理历史资料,准备写篇长文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牧师。打听到毕节师专的东人达老师翻译出版了有关柏格理的著作,于是前往求购,却得知他早已调到三峡学院去了,于是在网上找到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电子版合订本《在未知的中国》,其中包括了《中国历险记》、《柏格理日记》、《苗族纪实》、《在未知的中国》等柏格理著作,以及《石门坎与花苗》、《柏格理传记》、《柏格理年谱》等英国人文章,开始反复阅读,数年不倦,获得了创作《神爱》的历史资料凭据。

三、总书记再次批示扶贫威宁

2010927日《贵州日报》报道:省委书记栗战书、代

省长赵克志日前在威宁自治县现场办公,传达和落实“去年96

日,胡锦涛总书记就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工作重要批示,明确要求采取有力措施,经过几年艰苦努力,帮助群众切实脱贫”。

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对一个贫困县作出如此重要批示,这在贵州史上是罕有的大事。正如报道中所说:“总书记对威宁的重要批示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充满了对贵州、对毕节、对威宁的特殊感情。”笔者则进一步感受到,胡锦涛对威宁工作的批示,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体现了政治家的渊博知识、伟大情怀和明察秋毫的深谋远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于是,笔者提笔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一份“参事调研报告”——《对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威宁工作批示的解读和建议》,将威宁和石门坎的历史和现状情况简要反映后,最后写道:  

从柏格理到当代志愿者,其精神委实可嘉,但其物资力量及其取得的成效都是很有限的,都无法从根本上永久解决好一个民族和一方人民的全面贫困问题。在今天,石门坎这样的社会问题,只有深化改革开放才能最终解决。毕节试验区具有伟大的创新性和前瞻性,为改变毕节这种经济落后、生态恶化、人口失控的喀斯特山区状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被专家誉为科学发展观的摇篮。但诚如20081228日《中新网》披露的那样:“可惜这一好的理论和政策没有好的人去执行和贯彻,以致毕节试验区搞了20年,成绩与国家的投入不成正比……石门坎是威宁的缩影、威宁是毕节地区的缩影。党中央明察秋毫,石门坎问题一直挂在胡锦涛心上,他对威宁工作的批示,省委省政府提到了全省党政工作的高度来给予重视和贯彻落实,诚如《贵州日报》所报道:“争取在两年的时间内,也就是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下大力解决事关民生的一些重点问题:一是要让全县24万贫困人口基本脱贫;二是所有乡镇和半数以上行政村实现路面硬化;三是全部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四是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五是基本控制和有效防治重大地方病的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卫生健康水平。通过顽强拼搏,让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有一个明显的改善,让威宁的发展上一个大的台阶。现场办公会一直开到晚上11点。栗战书、赵克志语气坚定地说,加快毕节地区包括威宁自治县的发展,是全省共同的历史责任。省委、省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毕节试验区的支持力度,省直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帮助毕节、威宁解决好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推动毕节、威宁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绝不辜负胡锦涛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向威宁人民交一份满意答卷”

省委省政府下了如此大的决心,这是史无前例的动作,可喜可贺。战略部署已出台,为确保“向威宁人民交一份满意答卷”笔者认为有两项工作亟待跟上,特提出如下建议供参考。

一是干部问题(略)

二是观念问题。据新华社报道,2010916日,胡锦涛在北京举办的APEC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致辞中,提出了“包容性增长”新概念,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1015日台湾《中国时报》作出的解读是:“这和胡锦涛近年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一脉相承,意指不能单纯发展经济,而需要全面均衡发展,才能使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人们生活的改善同步进行。”联系威宁实际,笔者想补充的是:我们要向胡锦涛学习。提高哲学和其它社会科学的水平,走出传统意识形态的怪圈,树立起包容性思想观念,只要对中国友好、为中国人民做出奉献的外国人,不分国籍、党派、信仰,都应视为我们的好朋友、好伙伴,他们中的杰出分子,都是值得我们赞美并永久学习和纪念的。以柏格理为代表的基督教牧师团队、以费力波为代表的慈善组织团队、以及近年来到石门献爱心的省内外志愿者,都是好样的,决不能再把他们当着“文化侵略”、“颠覆势力”、“异己分子”或“别有用心”等嫌疑对象,而要把他们视为反贫困的补充成分,继续鼓励他们到威宁来作奉献,对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应理直气壮的给予表彰。我们要用博大的胸怀、宽广的善意,来体现党的英明伟大,来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来凝聚各类人财物力,来更好更快地实现威宁的“包容性增长”,进而为毕节试验区、为贵州的“包容性增长”提供新鲜经验,使全省早日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目标。以不辜负胡锦涛“对贵州、对毕节、对威宁的特殊感情”

这份“参事调研报告”当年交上去不久,省委书记栗战书于1124日作出如下批示:“谢谢葛参事。所言极是,我将认真对待。也感谢您提供了我所不知的历史情况。

省长赵克志于1120日作出如下批示:葛诗畅同志《对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威宁工作批示的解读和建议》很好。此件留我学习研究。省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目标,采取切实的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威宁县扶贫开发,生态建设和人口控制。也希望威宁县进一步学习贯彻总书记批示精神,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人民生活,创先争优,赶超进位。创造经验,为各市县作出示范。畅同志《建议》送如培(毕节地委书记秦如培)、吉勇(毕节地区行署专员张吉勇)、李刚(省政府办公厅副秘书长)同志一份。

四、梦圆2017年

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影响和鼓舞下,我打青年时代以来欲创作一部长篇小说的理想,由梦想开始变成现实。说来也是合了那句“水到渠成”的话,我刚干毕省政府参事的聘期,时任省长陈敏尔又聘我为“贵州省文史馆馆员”,天时地利人和三大要素齐备,这对我的创作活动无疑是巨大的鼓舞和帮助,我开始了最后的冲刺行动。

我寻求到义商和友人赞助,前往英国柏格理故乡采风半个多月回来后,根据柏格理从上海沿长江进入云南昭通的路线,省文史馆帮助我联系了沿途的上海、安徽、江苏、湖北、重庆、云南等省市文史馆,他们又帮助联系了上海历史博物馆、安庆文化馆、国家第二档案馆、重庆三峡博物馆等单位,沿江采风一年余,历经艰险,收获大量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的理性和感性素材,为创作打下厚实的基础。

以《柏格理日记》为情节线索,以海量耳闻目睹资料和“臆想”为细节,用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方法铺设开去,故每到许多情节或细节重要处,大都引用柏格理日记来进行佐证,在力求提升作品历史真实性的同时也提升艺术真实性。

由于准备充分和激情涌动,在创作过程中,有时情节和细节往往会像江河之水那样涌来心田,分流到笔头,于是“奋笔疾书”一口气写下成千上万字来;有时遇到障碍思路受堵时,几天强写出来的又被自己“枪毙”的废稿丢满了一地,遇到这种情况往往会从梦中获得疏通,惊喜醒来赶快开灯记录下来;有时想到的情节或细节,动笔写的时候突然冲来了更新更好的内容,于是马上进行更换,似乎有只“上帝之手”在帮助自己。

就这样,从第一次听到柏格理事迹,通过断断续续32年的素材积累和最后阶段的冲刺,终于写出了数十万字的初稿,在老师、同学和书友的不吝指教下,三易其稿,喜得义商赞助,20179月,全书稿第一版终于正式出版发行了,因受到读者欢迎,先后三次再版。有书友预言:《神爱》的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等经得起历史检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传世价值当会更加显亮出来。在此再次感谢书友们的吉言。

葛诗畅《神爱》创作背后的故事

作者简介:葛诗畅,汉族,出生于贵州福泉养马大寨葛家大院,1978年考入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1985年进《贵州日报》工作,2003年,被聘为贵州省人民政府参事,2013年被聘为贵州省文史馆馆员。

所属主题
阿信微言
阿信微言
阿信,独立学者,私学教师,以研究中国私学教育传统及译介外国传教士传记为治学方向,有一个4岁的女儿,陪伴女儿阅读和成长,在国内开展阿福童经济公民教育。 欢迎来信交流育儿、读书体会。有信必回。[email protected] 公号:阿信微言(ashing1989)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