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齐宏伟 | 图:unsplash
小时候,我曾很渴望拥有一条那种带两道白线的运动裤,甚至做梦都梦见过。但家里穷,买不起。
但虚荣心不会因为穷就停下来。
后来,我又盼着有一支派克金笔……
并非这东西本身有多好,而是大家都认为好;我有了之后呢,就可以向周围的人“显摆”了。

安徒生的《红鞋》写的就是这样一个关于虚荣但又不只是关于虚荣的故事。
这篇如此惊心动魄、精彩动人的童话作品,很多选本却很少收录它。
我第一次听到这篇童话是在一次演讲中,听到刹那,惊为天籁,还很少有别的文学作品对我产生过这么强的听觉冲击。
那为何很多选本不愿收录这篇童话?原因大概有二:
第一,这篇童话特别提到了小女孩的虚荣,也很“残酷”地写到刽子手把珈伦的双脚给砍了下来。这跟一般童话温馨格调不合。
第二,在很多人眼中,这篇童话反映的是某种宗教诉求,比如它强调的是虔诚、谦卑、忏悔等美德,而这些美德与当代社会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不合拍。

刘小枫说,我们这个民族难以懂得怕和爱,也不愿学习怕和爱。
引申来说,我们也常不太怎么看好虔诚和忏悔这类品质,也不怎么珍惜这种品德,甚至认为那是弱者的表现。
小女孩珈伦因受到红鞋诱惑,而忘记了爱的责任,犯下了看似轻微实乃严重的罪过。
老太太对她那么好,她却只想着她的红鞋,只想着穿上它去跳舞让人们夸奖她。
接受坚信礼时,在那么神圣的场合,她也只是想到红鞋和自己,而忘记了礼仪的目的本是引导她去思考永恒之爱。
这在弟兄姊妹看来是大罪。

结果,小女孩因受诱惑而走向堕落,穿上红鞋狂跳不已,欲罢不能,想停都停不下来了。
这位被苏联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激赏的童话巨擘的想象力,实在是太丰富了。
红鞋本身是好的,但一旦迷恋上它,甚至忘记了责任,那无疑是在拜偶像了。
所有钳制和牵引你的东西不知不觉就成了你的偶像。
偶像就是那些操纵和控制人的东西或观念。
偶像的可怕就在于它把自己相对绝对化,开始疯狂奴役人的理性、情感和意志,让人甘愿为其服役。
任何一种东西,任何一种观念,甚至任何一个人,都可能被当成偶像来拜。
所以,偶像其实无处不在,它的诱惑也就无处不在。它之所以大行其道,就是因为人性的软弱和脆弱。

陀思妥耶夫斯基早在杰作《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探讨过,人是一种特别害怕自由的活物,所以总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的自由交出去。
这种对人性黑暗面的深度透视,我们一般说是对人性软弱面所具有的一种“幽暗意识”,这和新儒家所鼓吹的“光明意识”正好相反。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幽暗意识对人性的观察更实际、更深刻。
但《红鞋》的作者并没停在这里就不走了,童话还在继续探索如何让幽暗的人性得到救赎的那种可能性。
这篇童话后半段,开始强调自卑和忏悔的重要。

他安排童话中的珈伦开始为自己的罪孽来受苦和忏悔。
迦伦主动让刽子手砍去了自己的双脚,她装上了木脚,跑到智者家里去帮佣,也愿静静地聆听真理之书。
她以为已足够为自己的罪孽受苦。结果,她来到教堂门口,发现那双红鞋还在她面前跳舞。
其实,这红鞋是在她心中跳舞。
外在的罪行好处理,内心罪性却难以清理。
后来,这个可怜的小姑娘真诚地认为自己实在不配去教堂。礼拜天时她一个人在自己的小房间读诗集。
这时,她竟听到教堂管风琴声。想不到,教堂竟来到了她的房间,或者她不知不觉置身于教堂中了。
她最后说:“我得到了宽恕。”
这就很精妙地传达了“自卑的,必升为高”的观念。

我们总认为,像人性受诱惑、自卑或忏悔这类思想只跟宗教有关。其实,这并不只是狭隘的宗教思想。这难道与每一个人的人性和良心无关?
人不可能不犯错,但我们犯错了,良心不安了,该怎样抚慰良心深处的不安?难道只能“一失足成千古恨”?
难道只能用“控诉”来把责任推给社会和环境?
说到底,忏悔是让心灵得医治和恢复的手段,是让神圣价值和神圣秩序在内心深处重建。
忏悔是心灵良药。

因为我们内心深处有很多脆弱和黑暗,也有不少因着过失和错误而来的痛苦和不安。
有人五十年前偷了一根香蕉。五十年后,他的良心竟还在控告他!
有个大学生杀死了一个自私卑鄙的老太婆。他说服自己不是他杀她,而是她该死,他杀她是想用她的钱去帮助穷人。他这是“替天行道”。
然而,他杀死她以后,精神却几乎崩溃,因为良心每时每刻都在控告他!
最后,他竟到警察局自首了!

不用说你也知道,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的情节。
面对种种控告,单单否认和逃避是不行的。
我们应强调忏悔的重要和那种神圣忧伤的必要,承认我们需要被饶恕以及相信永恒的慈悲,也愿以行动来弥补,好让内心深处获得最深安宁。
否则,一味强梁和骄狂,人只会把自己的心逼上绝路。
义人认为自己是罪人,
罪人却认自己是义人。
有知者认为自己无知,
无知者却认自己有知。
骄傲者认为自己谦卑,
谦卑者认为自己骄傲。
冷漠者认为自己有爱,
有爱者认为自己冷漠。
那自卑的,必升为高,
那自高的,必降为卑。
世界就这么奇异颠倒,
我们就这么阴差阳错。
直到幽暗中射进天光,
封闭心灵开始了对话。
– END –
分享转发,祝福更多人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