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1 11 月, 2024
spot_img

【信仰课堂】春节过年回家“祭祖”怎么做?

【信仰课堂】春节过年回家“祭祖”怎么做?

快要过春节了,你是否也面临着回家祭祖的问题,如果不去坟前磕头、烧纸会不会被家里骂为不孝子孙呢? 那么祭祖是怎么来的,又该如何看待?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文章,其中有一位叫雨水的弟兄也像你我一样面对自己已逝去的亲人如何在春节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感到困惑的肢体,我们一起看看他与方歌的信件吧。

方歌:您好!

我们从未谋面,但每每看到你的《真爱人间》栏目就像是在看一位知心姐姐的信,使刚刚踏上异国徒弟的我倍感亲切。我已经30多岁了,经历的人情变故也算不少了,尤其是远离家人来到这儿后自觉成熟了很多,但是一直以来有个困惑叫我无法释怀,每当这个时候我心心情就会变得十分忧郁,甚至悲观……

两年前的秋天,我最最亲的外婆去世了,虽然还不是突然病故,但失去亲人的痛苦是我30年来从未经历过的。外婆亲手把我带大,从未离开过我的生活,虽然在外人的眼里我已经为老人家做了很多,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太多的遗憾。直到现在,每当提起她,哪怕是一闪念,我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泪流满面,心情是沉到了谷底……我应该怎样才能走出这一阴影?

在我的家乡,每逢过年过节,都要给过世的亲人烧香烧纸以寄托哀思,这也是给故去的人表达孝心的唯一方式。我虽然是现代的年轻人,但从骨子里接受这种怀念亲人的方式,我也知道这是迷信,但是还能做什么呢?我希望亲人能收到我的问候,更希望自己不要永远生活在悲伤当中。我知道您是非常有爱心的人,你们都是怎样纪念去世的先人的呢?

我的痛苦也许有人正在经历,也许对于有的人不算什么,真诚地渴望您给予我帮助,谢谢您。

您的朋友:雨水

亲爱的朋友雨水:你好!

很高兴能收到你的来信,谢谢你能喜欢《真爱人间》栏目,并且给予鼓励和支持,让我们在栏目中互相学习,彼此扶持,共同成长。

来信中知道,你最爱的外婆过世已有两年,曾也烧香烧纸以寄托哀思,你仍不能从悲伤中自拔,想知道基督徒是怎么纪念去世的亲人的。是这样吗?好,那就让它成为我们今天的话题吧。

作为基督徒如何看民风习俗及一些传统宗教现象呢?一味排斥、拒绝,并不是解释21世纪广大民众的宗教心理情结的最好方法。让我们一同来探究这宗教文化现象,站在《圣经》之立场,剖析、了解、研究这些现象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功能,力除对立和冲突,这样显得更为明智。

就“祭祖”这一项而言,很少人是去考证了经典古书后,才去拜祭祖先的。实际上一般人都武学术上之求证,他们只是奉屡习俗,人云亦云地祭拜而已,对“祭祖”的意义认识不足或是相当模糊。

据徐松石牧师在《祭先制度评议》一文中说:“中国古代为死人建庙立墓,庙用来祭拜死人,墓就不是。古代只有皇帝和大官死后才可建庙,平民不可有庙,只可有墓。有庙就需有‘主’。‘主’用来接受供品之礼。”这就是后来要设“神主牌”的由来。到了周朝,武王用木为文王做“木主”。在民间也流传“木主”的起源为二十四孝之一的丁兰。

传说,丁兰原为不孝之子,时常打骂母亲。一天,丁兰耕田,看到一只跪哺母羊,心中深受感动而懊悔自己所行。这时丁母恰巧来送饭,丁兰拿着锄头跑去相迎。其母误以为丁兰又要挥锄揍她,于是拔腿就逃。迫于丁兰紧追不放,丁母逼急跳河,不料淹死,丁兰跃河救母,终不见身影,只抓到一段木头,就带回家供奉。后来传说,这就是“神主牌”的由来。

设立“祭祖”的本意,是要后人纪念先人,做子孙的慎终追远,叫人有孝心。由于古人相信灵魂不灭,又信多神,人死后变鬼变神的观念,逐步将原来只限道德意识层面的“祭祖”,演变成具有宗教意识的祖先崇拜。郑国治牧师总结的华人祭祖的八个心理现象,颇具代表性:

1. 惧怕的心理:怕人死后变鬼而回家大闹。

2. 爱慕的心理:希望人死后灵魂回来,成为家神保佑子孙。

3. 随风俗的心理:因风俗盛行拜祖宗。

4. 迫于社会压力的心理:怕被众人批评不孝。

5. 孝道的心理:以为拜祖宗就是行孝的表现。

6. 良心亏欠的心理:活着的时候没有好生奉养服侍,死后用拜祖宗的行为来弥补良心的亏欠。

7. 报恩的心理:因长辈的恩泽,表示对其尊敬与报恩的心理。

8. 无知的心理:家有丧事不知如何处理,就任一些职业的葬仪社来摆布。

由于人们相信死后的世界与生前的世界一样,需要衣食住行,故用食物祭拜,让死人有吃的,又烧灵宅、用具、冥钱给死人用,不然死者会变成饿鬼魂游世界讨吃讨住,骚扰全家,日无宁日就大麻烦了。

可以说,祖先崇拜正是以一种宗教化伦理,也是一种伦理化宗教而存在于民间。从祭祖的礼仪看,基本上能清楚看到伦理性和宗教性的双重含义。就伦理性祭祖的含义而言,本身的立意应该是很好的,是要后代子孙对于死去的长辈,善尽孝道。

其二,慎终追远。“慎终”是对死亡的一种慎重的态度,及慎重的处理;“追远”则是死后继续的纪念。

其三,维护宗族。可使本家族有更深广的认同感和向心力。

其四,固国安邦。在古代封建制度下,孝顺与齐家、治国是相通的。若百姓能尽孝尽礼,治国就顺理,因此鼓励孝顺,以使家庭、社会及国家自然而然地安定、巩固。

祭祖的宗教性含义在于:服侍祖宗在天之灵。为了不使祖上的亡灵变成孤魂野鬼,后代子孙的祭祀可使其得永远的供应。

其五,期待祖宗的护佑。这是个复杂的心态。由于人相信这仪式是服侍并供养死去的亲人,他们会收到烧给他们的纸钱、衣物、祈祷及祭拜,所以一方面怕没有好好供养,祖宗不安前来做祟;另一方面,却希望借着祭祀得祖宗的保佑和荫蔽。故常见,生前不会抢着去孝养父母,死后却都会很殷勤地祭拜。这使原来以伦理为主、宗教为辅的祭祖礼仪,逐渐变为以宗教性的祈福为主,越来越注重形式,而改变了设立祭祖的初衷。

在基督信仰里,非常欣赏和赞同其在伦理方面所表现的美德:“善尽孝道,慎终追远,维护宗族,安家固邦”,有很高的道德价值及正面积极的社会功能。在《圣经》里,上帝对孝顺者有很大的应许和赏赐。“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以弗所书6:2)再者,家谱在《圣经》里常常被提到,也是一种“追远”的表现。

马太福音第一章,一口气追到耶稣的四十位祖先,以色列国父亚伯拉罕。再看路加福音第三章,直追到亚伯拉罕还上,“赛特是亚当的儿子,亚当是上帝的儿子。”这是人类的起源,比起人之祭拜四代内的祖先,要强得多了。

另外在宗教方面,现代的祭祖还不是单纯的伦理意义,带有的宗教含义是:将死去的人当作神灵来祭拜。基督信仰认为:神是神,人是人,人死了不会变通成为神。另外对死亡的态度也不一样。有人以为,人死后,其灵魂就和身体分开了,于是围绕着阳世子孙的住屋四处游荡。祭祀是为了让亡灵安息,而如果阳世子孙不举行仪式去慰亡魂的话,死者就会生气并降灾给他们。为了怕遭灾祸,他们会在死者去世的第七天、第二十一天、四十九天举行祭祀。目的为了要安慰亡魂,并让其和世上的其他的亡魂漫游天界,如此一来亡魂就不会来到人世间。

基督信仰认为死亡是:“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他们永不再有份了。”(传道书9:6)是“回天家”,“安息”、“睡了”、“歇了世上的劳苦”,并无恐惧感。

就这个意义上来说,基督信仰主张敬祖和追思,而不是祭祖。因“祭”字的本身,已含有拜神之意了。连宋代大文豪欧阳修也说:“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我们竭力主张在长辈在世之时,恭敬、孝敬他们。再者,若干祭祖的真谛在于饮水思源,报本还始,慎终追远,那么,就更不能忘记创造天地万物,照自己形象造人的那位真神上帝。我们人类实在需要“认祖归宗”,回到真神上帝面前,承认他是我们的天父,敬拜他、爱他、遵守他的教训。

有人误以为,基督徒不祭祖是不肖子孙,其实并不然。只是基督徒的敬祖和追思与世俗的方式方法不同而已。

各有做法不同,有的会在祖先逝世的那日,将儿孙、长辈亲友一起请来,开追思会。由长者向小辈述说祖先的奋斗事迹,缅怀其一生的成就和贡献,及待人处事之准则与表率,温习其对儿孙的期盼,最后全体起立默祷纪念祖先,并诵读且立志效法祖先的教训,做荣神益人、光宗耀祖的子孙。虽然他们没有摆上12道供品来祭拜祖先,但这富有创意的方法:“立志遵行祖先的教训和遗志”,是更具孝祖、敬祖的意义了。

也有长辈的追思会,设特别奉献,为支持家训:“至于我和我家,我们必定侍奉耶和华。”(约书亚记24:15)而感恩的实际行动,每次的追思会都很感动,很受激励,希望后代像先祖一样爱神、爱人。

其实祭祖的意义,最重要的是表明生命的传递。世人将“神主牌”当作传递生命的信物和见证;基督徒可将《圣经》作为家族生命传递的信物和见证其中最大的好处是:随时随地可以孝思敬祖,这本族谱——《圣经》,能成为家族生命传递的中心,达到什么传承的意义,也才是我们人类真正饮水思源、孝祖敬祖的目的。

亲爱的朋友雨水:不知道基督徒纪念先祖的一些理念和做法,能不能给你一点新的帮助?起码你现在知道,除了你家乡思念已故亲人——烧香烧纸的方式之外,还有人用不同发方式纪念,可供你选择参考。

你和外婆的感情很令人感动,我建议你冷静分析思考,如何才能不辜负外婆在世对你的期望,可能比流泪更管用;朝前看,向前走,接受现实,挑战自己(包括不流泪),会对你尽快适应移民生活有帮助。

……

你的朋友:方歌

摘自《撒向人间的爱》

作者介绍:
方芝芳笔名方歌,来自上海的一个基督教家庭,在上海音乐学院专修声乐,1995年4月移民新西兰,现在定居奥克兰市。

如果您对此信息感兴趣,请在朋友圈中转发;

如果您愿意继续收到相关信息,请在通讯录中添加订阅号:“gengxinvoice”,或者扫描一下二维码:


所属主题
更新之音
更新之音
文化信息交流、分享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