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2 1 月, 2025
spot_img

萧三匝: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应该重新批判

萧三匝: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应该重新批判

萧三匝按:前一段时间,有知识付费平台的朋友强烈建议我在网上开讲中国思想史。我原无此打算,但感其诚意,终于决定一试。这一段时间,我已开始撰写讲义。但由于种种原因,该合作后来没有谈妥。现发表讲义第一讲,对这个话题和我的讲课定位感兴趣的知识付费平台可以在我公号后台留言,与我联系。我的合作原则很简单——价高者得,同时兼顾平台的影响力。


     《中国思想史批判》第一讲:  

     我们应该如何读思想史 


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你跟我一起走进中国思想史,我是萧三匝。今天是第一讲,我试图给大家讲清楚如下几个问题:

 

一,     什么叫思想史?

二,     为什么今天的我们要了解思想史?

三,     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读思想史?

 

第一个问题,什么叫思想史。

 

要知道什么叫思想史,首先要搞明白什么叫思想。“思想”,可以当动词用,就是“思考”的意思;也可以当名词用,就是“思考的结果”的意思。我们这个课程讲的思想,含有这两层意思。也就是说,我既要分析思考的逻辑,又要评价思考的结果。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思考和思考的结果都能称得上是思想呢?比如说,我今天下午上班的时候,就在琢磨晚饭吃什么,这算不算思想?我认为,最好不要算。为什么?因为这些事情都算思想的话,范围就太宽,就没法讲了,任何事情,要讲清楚,总得给它划定一个范围。

 

思想史讲的思想,说到底是一种系统性的思想。关于什么的系统性思想?这其中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与宇宙的关系;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人的身与心的关系。对这三个方面,或其中一两个方面有过深入理解和创新性论述的人,我们就把他叫思想家。

 

现在我们可以讲什么是思想史了。所谓思想史,就是上述三个方面的思想演进的历史。中国思想史,就是中国人思想演进的历史。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人这个概念还是太笼统,可能有人会问,你讲的是思想家的思想演进的历史,还是普通大众思想演进的历史?客观而言,这两个视角都很重要,但从思想史材料的找寻、思想的创新等方面考虑,我们大概也只能以讲思想家的思想演进为主。应该看到,思想家的思想不是凭空来的,它必然有它产生的社会基础,所以,思想家的思想也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社会矛盾的映射。不过,思想家之所以是思想家,他的思想总会比普通大众的思想高明一些。所以,思想家的思想产生、传播之后,又会反过来影响普通大众的思想。一个时代的思想的产生,大概总离不开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呈现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即是呈现思想的发生学原理,是有必要的,否则,思想史就容易成为抽象的概念演绎的游戏,受众就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了解思想史。基于如上考虑,我讲思想史,就不仅要讲思想家的思想史,而且要兼顾当时普通大众的思想状态。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今天的我们要了解思想史。

 

我认为至少有两个原因:首先,人之所以是人,总会关心终极问题。所谓终极问题,就是人生意义的问题。人生意义的问题,又和人对宇宙、社会、人自身的思考高度相关。人生意义的问题,也可以置换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其实,只要弄清楚“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自然就会清楚“我要到哪里去”了。那要弄清楚“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当然就应该从认识历史入手。

 

更重要的是,了解思想史对今天的我们有用。一切历史本质上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本质上也都是思想史,因为写历史的人总会带着当代的问题和困惑去解释历史,从历史中发掘解决问题的智慧。所以,在我看来,了解中国思想史,对我们认识中国当下的政治、经济、社会都有很大的帮助。不仅如此,它还能帮助我们瞭望中国的未来。

 

我举几个例子来简单说明一下为什么了解思想史对今天的我们有用。比如,中国人从小时候就习惯性地用好人、坏人的两分法来评价一个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儒家传统就是道德理想主义,孔子不就用君子、小人来评价人吗?再比如,有一个历史时期,我们号召“狠斗私字一闪念”,这不就是儒家的慎独传统,不就是明清时的功过格的翻版吗?再比如,中国人无论面临多大的苦难,总能释然,甚至认为这是理所当然,这不就是庄子的“逍遥”和佛教的“空”的思想对我们的影响吗?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问题在于,我们能不能从这些习以为常的思维习惯中发现问题,将我们的思维进行升级。

 

第三个问题,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读思想史,或者说,我准备怎样讲思想史。

 

面对古人的思想,我们常常能见到两种极端的态度:一种认为古人的思想完全过时了,我们可以弃之如敝履,所以有人很激烈地骂孔子;一种认为古人思想非常精深啊,我们应该逐字逐句研读经典,信守经典,否则我们就是中华民族的不肖子孙。

 

这两种极端态度也反应在大多数讲述中国思想史的老师身上:前一种以批倒中国传统思想为志业;后一种以布道为职业。等而下之的,就是以布道为生意。这两种对中国思想史的讲述,都违背了中国思想传统中非常重要的中和精神,我对他们的言行,坚决反对。道理很简单啊,古人既不比我们今天的人更笨,也不比我们更聪明啊。他们有些话说得非常有道理,有些话也相当糊涂,至少是过时了。

 

前一类人,我姑且把他们叫“扔掉派”。他们太相信进化论了,但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这几千年来,人类的智商并没有什么进化啊。既然如此,我们那么自大干什么?

 

后一类人,我姑且把他们叫“崇古派、迷古派”。他们心中,尽是古人,尽是经典,就是没有自己。他们不知道,任何思想家,即便他能够超越他的时代,烛照未来,他的问题意识总是从时代症结出发,他首先要解决的还是他那个时代的问题,因此必然带有无法避免的时代印记。可是,每个时代面临的问题不同啊,指望用古人不变的教条来解决变动不居的时代问题,那不就是刻舟求剑吗?

 

所以,我们了解思想史的目的,是为了借鉴古人智慧,不是照搬古人教条。当代的问题,需要当代人自己去思考、解决,如果事事都从古人那里找答案,我们与形尸走肉又有什么区别呢?我想,如果孔子地下有知,一定会为这种尽信古人的当代人感到悲哀。悲哀什么呢?悲哀我们没脑子,不争气啊。

 

所以,我讲中国思想史,有这么几条原则:

 

一,     平视的而非仰视的。我从来不仰视任何人,我认为只有平视一切人,才能产生创见。既然讲的是思想史,我总希望讲出一点新意出来,如果你听完这个课程,我有那么几句话能带给你启发,我就很满足了。如果你因此对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思想产生兴趣,那我就相当满足了。

 

二,     通贯的而非支离的。思想史的变迁是有逻辑可寻的,单纯列举思想家的言论,不过是语录汇编,我没兴趣做这样的事情,我试图建立一种评价框架,来穿透中国思想史。当然,我的意见无论如何也只是一孔之见,我没有资格要求你一定听我的。毋宁说,我希望帮助你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     反思的而非鼓吹的。思想史本身就是不断反思前人思想的历史,否则就根本不可能有思想史。没有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同样,没有反思的思想史是不值得了解的。

 

四,     前瞻的而非复古的。我前面已经说过,了解思想史,是为了当下,是为了未来,而不是为了梦回三代。更何况,纯粹的复古既不可欲,也不可能,让今天天天用着互联网手机的人们回到孔子盛赞的周朝,你愿意吗?就算是回到所谓盛唐,你愿意吗?

 

五,     开放的而非保守的。要认识清楚中国传统思想,仅仅深入其内部肌理是不够的,没有与异质思想传统的对比,根本不可能认识自己。一般来说,历史学家钱穆的思想是偏保守的,但他在所著《中国思想史》的《例言》里也讲,“研治中国思想史,最好能旁通西方思想,始可探讨异同,比较短长”。他也承认,“将来在全人类的思想史里,民族思想也只成为一派别”。所以,我会适当以西方思想为参照系,评价中国思想的优长和不足。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主要是开放的产物。中国思想传统要实现转化性创造,也只能是开放的产物。开放,才有竞争,最后实现竞合。事实上,中国思想史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竞争、竞合的过程,佛教的中国化就是明证。

 

六,     通俗的而非枯燥的。中国古人的著作,都是古文写成的,当代中国人,大多数不具备阅读古文的能力,更何况是听古文。为了便于你理解中国思想史,我会尽量少引用古文,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来讲述。于是之当年评价老舍的作品,叫“大雅近俗“,我不敢说我能做到”大雅“,但我并不认为通俗就一定浅薄。

 

为什么我这个课程叫《中国思想史批判》呢?其实,上面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当然,我这里所谓的“批判”,不是“攻击”的意思,它是个中性词,不过是“批览、评判”的意思,差不多也就是“反思”的意思。为什么不叫“反思”?因为反思是对内的,我既然是对外讲述,其中评论的部分也不少,还是叫“批判”更合适一些。

 

整个课程预计50讲左右,其中会有个别课时是回答大家的提问。让我们一道走进近3000年中国思想史。走进去不是目的,目的还是为了走出来,我希望当你最后走出来的时候,一些想法会与此前不同。谢谢大家!今天就讲到这里。


另外,推荐个经济学课程


所属主题
匝说
匝说
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