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2 1 月, 2025
spot_img

四百年至今未定的大争论:分享钟鸣旦《仪礼之争中的中国声音》

阅读此文需要八分钟。今晚(827日)八点至十点,我将分享钟鸣旦《礼仪之争中的中国声音》(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一书,ZOOM房间号869 0264 0380 密码695591。欢迎各位有兴趣者转发周知。

三百多年前的十八世纪初,礼仪之争在清朝与罗马教廷、耶稣会与其它差会如方济各会、多明我会、巴黎外方传道会之间展开,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化。其争论的内容,颇有些著述涉及,甚至有像李天纲《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上海古籍1998年版,人民大学2019年再版,不过似无修订)这样的研究专著,更有汉学家孟德卫《奇异的国度:耶稣会适应政策及汉学的起源》,涉及的方面及深度更为广泛。不过就像对利玛窦的传教策略只作中西文化的对比,或者泛泛的耶儒对比外,真正对其福传策略做恰当评价的著述,哪怕是文章,都很少见。天主教人士与一般学界一样沉迷于利子在中西文化交流上的“成功”,而研究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汉学家如谢和耐,在《中国与基督教:中西文化的首次撞击》一书中所展示的,虽有不同于中国本土研究者之所见,但所见亦流于东西文化冲撞的常规领域(至少他说到汉语中没有在本体论上表“存在”的动词,就比中国本土谈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人要着边点,虽然远远不够)。至于吴雷川、王治心、杜小安、卓新平、肖安平等人虽著有“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研究类的书,其实对礼仪之争的讨论显然流于肤浅,并不着实。

最近得读钟鸣旦才出版的《礼仪之争中的中国声音》(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9月版),原以为他会对其中的“中国声音”的内容与质量,以及在争论中的正负作用,有一定的研究与阐释。但很遗憾的是,作者的发力之处不在此。我关注的重心是“中国声音”是如何说“礼仪之争”的,即他在本书反复述说的作证内容——关于天(堂)、祭孔、祭祖三大问题。但由于他主要在于这批材料的首次集中披露,以及这些作证材料是如何被收集,如何被运抵西方的,所以他的研究更近于对历史作些文化及社会传播的研究,所以读来并没有觉得特别切合我的阅读预期。当然他对礼仪之争中的“中国声音”里相关的所能发现的材料,似乎有一种竭泽而渔的、甚至是琐碎的说明。对于在这些史料基础上进行再度研究者,也未尝不是一种便利。至少对我这样特别注意基督教进入中国后,各种处境性应对的史料,有兴趣的读者来说,是一种便利。比如像其中的《敬天说》、《北京教友公书》、《福建阖郡士宦军民老幼男妇人等叩禀》等,无疑是第一手“中国声音”史料,对于我们据此做出自己的解读不无帮助。虽然这种“中国声音”受耶稣会发起的本身目的所限,虽不致于糟糕到提线木偶的地步,但“模式化”、“规训化”还是相当明显的。

耶稣会的传教,在我看来成效不彰,甚至有负面作用,在中国文化的应对上尤其如此。可惜的是,从福传的角度来总结此点的好文章,可谓少之又少,更不用说专门的著述了。耶稣会在文化交流上是有影响的,而且也扩大了自身的影响,除此之外,我并不认为他们在福传上有什么可喜的作用与地位。钟鸣旦《礼仪之争中的中国声音》一书其目的既不在分析“礼仪之争”中的“中国声音”(与中国有关却与信仰纯正性相抵牾的内容),自然他不可能着墨于分析耶稣会的应对策略,是否到位。但即便他真分析,以我对他此前阅读有限的了解,也不可能给真正的福传带来思考,因为他受制于现代知识训练的制约,复以没有真正的神学视野,自然不可能让我们这些注重福传的人,乐于看到相关的探讨内容。但即便如此,《礼仪之争中的中国声音》仍然有值得解读的地方,下面便是本次分享的提纲:


一:“中国声音”如何出笼及传播的?

1:“中国声音”的收集与放大

2:“中国声音”的传播


二:集体证词与个人证词的解读与分析举隅

1:《敬天说》

2:《北京教友公书》

3:《福建阖郡士宦军民老幼男妇人等叩禀》


三:从清朝社会看证词群体的关系网络

1:关系网络的信仰因素

2:关系网络的地域因素

3:关系网络的文化及血缘因素


四:教内外作证者的科举功名分析

1:举人以上之功名

2:生员中的贡生分析:例贡、荫贡、恩贡、岁贡、优贡、拔贡等

3:耶稣会传教策略的阶层分析


五:“中国声音”中的否定式定义及其缺陷(275276289290

1:为何耶稣会士在收集“中国声音”时选用否定式定义?

2:“否定”作为定义方法的局限

3:皇帝、教内外人士作证果效的逻辑分析


2023826日晚匆匆草就,27日修订一过


所属主题
冉云飞 小书卷的甘苦
冉云飞 小书卷的甘苦
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