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2 12 月, 2024
spot_img

民国初期教育

如果读书依然在于猎取官僚的资格,那么即便废除科举,其意义也不大,而废除科举还要归功于袁某人,但他却又十分尊孔。

戊戌变法前,清政府虽广兴新学堂,但又极力杜绝新思想,不准学生干政演讲和发表带有敏感的文字。不过,泱泱大国甲午一战竟败于东洋弹丸之地,于情于理也难以接受。因此,甲午之后青年学生受到康梁思想的影响极大,甚至可以说三十岁以下的读书人无不受他们的撼动。

不过,和袁某人一样,康粱对孔子的尊重也极其坚定,所以他们希望满清可以实行君主立宪。但庚子事件之后,青年们就转向了同盟会,他们的主张是彻底废除帝制走向共和。不幸的是辛亥革命除了一块“共和”的招牌外,其实根植于千年封建的传统并未打破,否则就不会有张勋复辟之事。

相比教育,民国之初还不及近代清末复兴,此时的“尊孔”竟成为了新旧双方不可调和的矛盾,而非腐朽的满清王朝。蓝公武的言论颇具代表,他说:“不可动摇之权威有二,一曰天道,二曰孔子。孔子以前之文化至孔子而大成,孔子之后的文化至孔子而肇始,孔子存则文化存思想存,孔子亡则文化亡思想亡。”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袁某人称帝倒值得同情,“洪宪”顾名思义弘扬宪法,他只是想做一个君主立宪的皇帝,而非封建专制的皇帝。他虽是“真小人”,但不是“伪君子”,无奈中国一部封建史,大多数都由“伪君子”主导。

真小人最大的特点是“笨”,假如他一心当列宁,那就不止是皇帝的事了,而是太上皇了。今人若以人权责难袁某人,实在是名不其实,谁都清楚秦始皇也没有见过自行车,这和袁世凯对人权的了解几乎一样,所以袁不属于倒行逆施。

小站练兵的成功让他比较向往军国民式教育,此种教育虽有别于封建专制教育,不是愚民就是柔民,或笼络或驾驭,但也容易造成黩武之囧,像德皇威廉二师。

民国教育之初,蔡元培就任教育总长时,曾发表过他的教育主张,大致可以包括五种教育,分别是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美感教育和世界观教育,但不久因和袁某人八字不合而出走。

民国四年,袁大总统颁布命令,其教育宗旨为“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但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大家都觉得“公理战胜了强权”,所以就不需要军国民主义了。

巴黎和会的失败导致新青年再次觉醒,原来自辛亥革命以来,中国民国只是一个悬挂五色旗而已的“大杂烩”,社会依然保留封建时代的状态,人们依然固守封建时代的思想。

陈独秀认为“三纲之根本意义就是阶级制度,而近代西洋政治则以自由平等为原则,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所以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遍满中国之腐旧思想,完全洗得干干净净不可。”

五四在思想上属于新旧分水岭,但就新酒到底是彻底的“伏特加”,还是慢慢调制的“鸡尾酒”,却产生了严重分歧,前者是俄国革命,后者则是法国革命。

五四之后,平民教育大为风行,正如蒋梦麟所言:“世界大战之结果,世界潮流且日趋于平民主义,平民主义愈发达,则其和平之基础愈巩固。”而饱含平民主义的使者杜威,正好也来到中国,因此当时就连乡村小学,也挂上了“民主”的标语装点门面。

随平民教育呼声而起的还有自动主义和自治主义,但到头却是自动变乱动,自治变放任,前者将学校的操作全交给学生的自发活动,后者则是将学校的管理交给了学生。因此,五四之后罢课犹如家常便饭,最后终酿“三一八惨案”,这也代表着教育的风向已转,由平民型向运动型过渡,结果教育事业渗进了浓厚的政治作用,到后来就演变成各种不同政治团体,所以教育也就变成了宣传。

从某种意义上看,平民教育和宣传教育二者不可调和,前者注重个性的发展,后者则要服从团体信条。中国人虽无自由,但天生散漫,只是被束缚在礼教范围之内,给人一种呆板不自然的态度。因此,自由对国人来说,就是再也不需要遵守任何规则,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天王老子能把我怎么样?”而这在中国封建时代简直不可想象,但这不是自由。

晏阳初认为,中国的平民普遍都具有“愚、贫、弱、私”四大疾病,但到头来平民教育却要让位宣传教育,因为老百姓不在乎改朝换代,只在乎能不能踏实过日子,而宣传就是要告诉老百姓不能踏实过日子的原因,封建官僚与资本都是原因。

说白了,教育最难改造的就是社会思想,一个当时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农业人口的大国,无论如何呼吁,结果阿Q临死之前最关心的却是画的圆圈圆否?



所属主题
大圐圙 人文圐圙
大圐圙 人文圐圙
你想知道历史真相吗?你想知道历史到底是成王败寇,任人打扮的小丑,还是真实历史事件的忠实纪录吗?老魏带你轻松有趣的看历史,真正做到还原历史真相,反思历史事件,真正让你做到“读史以明志,以史为鉴”。
阅读更多

冬日回乡杂记

信心的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