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2 11 月, 2024
spot_img

提倡自我满足的世代,为何失落了真正的幸福?

今晚有场直播哦,预约可收到开播提醒



提倡自我满足的世代,为何失落了真正的幸福?


“我世代”加上娱乐至死的文化潮流,表面看,应该使人的生活更加多元、丰富、自由,但事实上截然相反,结果我们反而“被困在一个叫‘期待落空’的荒岛上”。各种提升幸福的学说大行其道,却好像没有一个能够触及本质。那么,“我世代”的我们,究竟如何弄丢了幸福?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有许多心理学家的中心道德思想,其实就是“一切为委托人的福祉着想”。这并不难了解,因为在营利事业目的之下,只能容让顾客永远是“对的”。扭曲观点之后,又因着他们辩称自我主义是既“科学”又“道德正确”,所以就更变本加厉了。


现今,人们最热衷得着的,岂不就是文化中的科学主义和“我”这两座“大神”的尊敬吗?

 

这样看来,就难怪我们会住在一个“自恋文化”当中,成了一个“我”世代,青少年奉此为生活信条的程度,令我们忍不住大叹“与青少年同住简直是地狱般的煎熬”。的确,这一切导致不负责任的文化是多么幼稚。职业心理学家维兹如此表示:

  

人文自我主义并非科学,它只是一种广受欢迎的替代宗教,滋养又传播今日流行的“自我崇拜”这个异端。


在以前的世代,比较容易判定“自私”就是错的,而今却大不相同了,由于有太多人缺乏道德,这种简单的判定变成具争议性的事了,很多人不再判定对错,而是选择左右。


大家普遍认为,如果你老是讲道德,你就是“古板”,是想要守住传统价值的“保守派”,因此属于“右”派;如果你是“左”派,那就要在道德上和政治上都表现得“激进”。

 

对这种社会氛围的产生,流行心理学要负很大的责任!它把人的饥渴从追求个人的救赎,转移到追求微不足道的琐事,例如短暂的刺激感、对幸福的幻想、身体健康和心理上的安全感等等。人们一直在流行风尚中调整个人的“生活形态”,生活在一连串属于生物层面的新奇事物中。


“我感觉不错”其实只是生活在各种具有变迁性的关系、工作、享乐、处境之中的一种反射性感受而已。有一则染发剂广告宣称:“如果我只能活一生,那么让我这一生作个金发女郎吧!”对于这种靠自我能力的想法,社会上还有一种错觉认定:“只要我喜欢,我就可以做。”

 

然而,一旦你面临同侪压力,发现自己需要靠别人以提高自尊的时候,这种想法就彻底瓦解了。在现今这个越来越任性放纵的社会里,制度化的权威已日渐衰微,也让这些错觉和不实际的想法变得越来越强烈。

 

我们正处于文化变革当中。这场变革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所造成的改变有实际数据可证明。


《新规则》(New Rules)作者杨克洛维奇(Daniel Yankelovich),列出了社会中已有显著变化的二十种规范,包括家庭价值、性别角色混淆、婚姻破裂、自私心增强、缺乏个人牺牲精神、对社区冷漠不关心、孤单感增加、争斗性的女权主义、政治腐败加剧、惨烈的商业斗争、教育界的道德沦丧等等,这一切都显示了我们并不是活在幸福的时代里。

 

这些改变的幅度涵盖了现代生活的全部,从个人内在生活的私人领域,到家庭和社区生活的半公开领域,一直到国家、国际公民角色的公开领域。所有领域全都遭到了侵犯,而且已经看见传统的制度受到破坏。


根据传统,个人的幸福是源自他的工作、家庭和信仰,如果抛弃这些价值,转而依从某些疗法去过日子,这样的做法需要很大的信心,因为风险非常之高。

 

我们的文化是不够成熟的。如果生命的意义仅仅只能建立在满足自我需要上,实在是极其幼稚的行为。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沉迷于物质上的满足就是不成熟的象征;最后,以自我为中心的幻梦只会导向失败、毁坏,“我”世代将被困在一个叫“期望落空”的荒岛上

  

广告的无孔不入以前所未有的全面性方式渗入我们的私人领域,从市井小贩逐街叫卖货物的时代,到现今的广告多元模式,可真是经过了长期的演变。其实广告在很早以前就有了,早在1958年约翰逊(Samuel Johnson)已经抱怨说:


“现在广告多到一个地步,人们已视而不见了,因此若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广告必须夸大承诺,并且要语出惊人,最好能引人侧目。”


如今,创意广告的策略是根据两个原则——“触及”和“频繁”。新产品必须渗入市场,有追踪记录的产品必须频频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广告活动的时机是按日、按季评估的。


许多广告所宣称产品的效果听起来很荒谬,可是下意识的信息却能抓住那些没戒心的人;你要有性感的外表吗?你可以拥有一台帅气的车子,你穿了这条牛仔裤就可以漂亮地与伴侣约会,你可以吃某某食物让你保持青春活力……等等,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一个幻想:这样就可以得着幸福,可以过得很快乐。


因此就制造了“想要拥有更多、更新产品的贪婪之心”。他们从其中得到的好处,使他们里面也创造出了一个乌托邦。

 

对广告业来说,幸福是一张“采购单”对社会科学家来说,幸福也是一张采购单,只是去掉了一些商业用语罢了。坊间所见讨论幸福的书籍,往往只列出人们追求幸福的类型。

 

举例来说,阿盖尔(Michael Argyle)在他的《幸福心理学》(Psychology of Happiness)一书中列出了人类九大领域生活中的幸福证据:社交关系,工作与失业,休闲,金钱,阶级,文化,个性,喜乐,生活满意度,年龄与性,健康,提升。提升是前面各项的总和结果。


这本书也如同其他同类的书一样,结论就是:“只要采取正确的途径,就可以增进自己和他人的幸福。”然而,书中内容却没回答“正确的途径是什么?”这个问题。

 

我们若不确定幸福的成分,便容易被幸福的资本主义伤害(例如金钱和时间上的损失)。所谓的幸福资本主义,其实本身就是一种产业,它只会不断地刺激人的幻想和消费享受,以及促进偶像(明星)崇拜。

 

总而言之,我们看到“幸福治术”无法带来足够的幸福!



[摘编自侯士庭《幸福真谛》,上海三联书店]


关联阅读

提倡自我满足的世代,为何失落了真正的幸福?


      ↙ 点击阅读原文,进店购书——

所属主题
橡果阅读空间
橡果阅读空间
好书齐分享,生命共成长!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