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泰小时候被父亲强行压制学习法律和神学,这对小孩子来说确实很无聊。随着伏尔泰渐渐长大,青春的叛逆和父权产生了极大的矛盾,甚至导致伏尔泰逃离了自己的父亲。伏尔泰认为法律和神学的背后,实际上就是君主制的专制工具,小时候怼父亲,长大了直接开喷腐朽的法兰西,而伏尔泰最不缺乏的就是抨击人的天赋。
1715年,路易十四去世后。路易十五只有五岁,菲利普二世成为摄政王。菲利普二世虽然不能阻止法国继续腐败下去,他每天过着和路易十四差不多的生活,烫发头、高跟鞋和绿秋裤,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开放了言论自由,主要原因是从前被禁止的书籍、言论,他本人自己也很喜欢看。
伏尔泰很快就成为讽刺朝廷的代表人物,如所谓树大招风,很多人也藉着伏尔泰的名义讽刺那个糟糕的时代,并且有人假借伏尔泰之名直接讽刺了摄政王菲利普二世。摄政王一怒之下抓住了伏尔泰,并请他在巴士底狱“观摩”了大约一年时间。在监狱里面,伏尔泰创作了《亨利四世》和《俄狄浦斯王》,正是在《俄狄浦斯王》伏尔泰首次使用了“伏尔泰”作为笔名。亨利四世是波旁王朝的开创者,是一位伟大而仁慈的君主,如今他的后代和他的老祖宗简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
出狱之后,伏尔泰名声更大振,因为在狱坚持创作还赚了一大笔钱,关键是以后再不再使用真名,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伏尔泰被认为是启蒙运动的三杰之一,另外两位是孟德斯鸠和卢梭,伟大的思想家,伏尔泰的思想是通过他的文学来表达。简单地可以将他理解为法兰西的鲁迅,就是抨击腐朽,唤醒民众。
伏尔泰对宗教思想进行最严厉的抨击,正如鲁迅对儒家思想严厉抨击。伏尔泰是自然神论者,在哲学上属于斯宾诺莎的追随者,伏尔泰既拥有大量的粉丝,又招来很多人的攻击,有人称他是法兰西最优秀的文学家,也有人称他是法国历史上最堕落的恶棍。
1726年,伏尔泰遭贵族德·罗昂的污辱并遭诬告,又一次被投入巴士底狱达一年。他最后劝说当局将其流放到英国,当时的英国和欧洲大陆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欧洲大陆深受理性主义的影响 ,英国则是经验主义;在英国,牛顿的万有引力被奉为圭皋,欧洲大陆却还在笛卡尔的旋涡里盘旋;关键是欧洲大陆都是君主独裁制,而英国则是君主立宪制。
伏尔泰称:“在法国我被指责没有任何信仰,但在英国责备指责信仰太多。”可见,英国是多么的“自由”。当他读了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之后,他马上决定追随牛顿,并封牛顿为“圣人”。当时的欧洲大陆竟然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牛顿,伏尔泰决定向欧洲大陆宣扬牛顿的物理定律。
1729年,伏尔泰返回法国,宣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就,抨击法国的专制政体。很快就遭到当局下达的逮捕令,他逃到了情妇夏特莱侯爵夫人在西雷村的庄园,隐居十五年。启蒙运动时期的人,贵族就不用说,今天我们眼中伟大的思想家都有情妇,而且还不止一个,他们认为这也是启蒙运动的标志之一。思想的解放就有有行动,最典型的就是“裤腰带”行动。
夏特莱侯爵夫人三个孩子的母亲,但还是和伏尔泰开始热恋,伏尔泰也不客气直接搬到了夏特莱侯爵夫人的家里,还当着人家丈夫的面谈情说爱。夏特莱侯爵不仅接受这种奇葩的行为,不接受就意味着思想保守,而且三个人还经常一起讨论各种哲学。伏尔泰还效法牛顿在夏特莱侯爵夫人家里做各种物理、化学实验,还差一点成为科学家。
伏尔泰还他别善于经营,不管是钱财还是人脉,甚至腓特烈大帝和叶卡捷琳娜女皇都成了他的粉丝。就在我们以为伏尔泰功成名就,但没想到晚年的伏尔泰更加精彩。
1760年,在瑞士日内瓦享受人生的伏尔泰收达到了一份书信,上面写了三个特别大的字“我恨你”,伏尔泰开始还以为是他从前的风流债,没想到信的署名叫让让·雅克·卢梭。
卢梭比伏尔泰十八岁,他俩之间的争吵不仅仅在于思想,而且还包括彼此的人身攻击。卢梭对伏尔泰是由爱生恨,卢梭开始的时候是伏尔泰的绝对脑残粉。卢梭靠着情妇华伦夫人的赞助,并最终摆脱情妇而且还骗的大量钱财,成为一名独立的思想家。
卢梭神经极度敏感,他总是觉得有人要害他。他虽然写下了《爱弥尔》,却将自己的五个孩子抛弃给育婴房,并美其名曰为了孩子的好。卢梭认为人应该顺其自然,人类的不幸就是因为人类被各种制度所羁绊,只有在自然状态下长大的孩子才会友爱。换句话说,孩子最好不要管,包括父母。卢梭也知道,育婴房的条件肯定不好,但他又觉得饿死一个孩子无所谓,但自己如果饿死,世界就会少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这件事情也是他和伏尔泰吵架的过程中被人肉搜索出来的,但没想到他不仅不以为耻,反而自黑,“自黑者人莫能黑”,在这种扭曲的心理下。于是,就写下了《忏悔录》,卢梭的《忏悔录》在他生前没有发表,倒不是他不想发表。他写完之后,给周围的一小群人读过,但从听众的眼神里看看到了两个字“恶行”,所以他决定生前不出版。
1755年,卢梭为了表达自己追随伏尔泰的决心,就写下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这本书刚写完,他就第一时间寄给了伏尔泰,他在书中讲到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就是私有制,而私有制是源于人的理性。人类理性就衡量利弊,越使用理性就越远离人类最纯正的自然状态。只有放弃理性,人类才能重返自己的美好家园。
伏尔泰看完之后大失所望,卢梭还自称是自己的追随者,他连自己的思想都没弄清楚。伏尔泰推崇理性,并且认为君主的存在也是必要的,关键是伏尔泰坚持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要知道伏尔泰早就是一个超级大富翁了,卢梭你要干什么?
两个人实际上都是从自身利益阶层从发,伏尔泰坚持君主制度是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或者说维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卢梭则从平等和自由出发是希望改变自身的地位。
私有制和平等互相矛盾,伏尔泰回信给卢梭,你是打算让我们回到畜生的状态。其实在此之前,伏尔泰多次对卢梭的作品产生旨意,他称卢梭的《新爱洛伊丝》前半部分实在妓院写的,后半部分实在精神病院写的。
卢梭脆弱的神经深受打击,两人最好里的远远的,但却没想到他俩还必须互相关注。因为还有一个启蒙运动我们熟悉的词语,叫“百科全书”。他俩都给这个“百科全书”供稿,给百科全书供稿的人多少都会夹杂一点自己的“私货”,而且没有“私货”也很难吸引粉丝的喜欢。
我们知道“文人原本相轻”,为了自己的稿件能爬上头条,彼此就不能不关注。在1755年的时候,伏尔泰刚去日内瓦,就先干了一件“极其伤害”卢梭的事情,卢梭反对戏剧,而且日内瓦还是卢梭的故土,但伏尔泰故意修建戏院并大力宣传戏剧。卢梭为此还写了一份信阻止伏尔泰,但伏尔泰根本不睐这个小屌丝。
伏尔泰更是收到卢梭抛弃孩子的黑料,骂卢梭就是一个败类,卢梭反击骂伏尔泰忘恩负义。两人的吵架引发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大家非常喜欢,关注的人越来越多。尤其卢梭的流量一路高升,并最后和伏尔泰并驾齐驱霸榜顶流。
大家不仅喜欢看彼此挖掘对方的黑料,而且也喜欢探讨他俩的思想到底谁更正确。他俩在对骂中变得反而有点谁都离不开的感觉,甚至责骂对方为什么不骂自己。但当时,内瓦瓦要烧毁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伏尔泰马上公开批判这种行为,并坚称这是对一位思想家的侮辱。伏尔泰认为卢梭这个人如果有人要诋毁谩骂,那也只能是他自己,其它任何人和组织如果抨击卢梭和卢梭的作品,那都是对思想家的冒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晚年伏尔泰回到巴黎受到国式的欢迎,卢梭的朋友嘲讽伏尔泰,卢梭则说:“这是他应得的荣耀,你竟然敢这样辱骂他?”1778年,这一对冤家几乎同时离开人世,法国人将两人都安葬在先贤祠,而且还是面对面,毕竟两人都是启蒙的大师,但感觉人们他愿意他俩继续互怼下去。
他们两人互怼引发欧洲大陆人们如此高度的关注,这本身就意味着时代已经变了。伏尔泰的理性和反宗教精神,卢梭的平等和自由,就是后来法国大革命精神。美国的先驱们富兰克林、杰斐逊、亚当斯等都深受伏尔泰和卢梭的影响,并且美国将只存在纸上的思想付诸于实践,这又返回来深深刺激着欧洲大陆,尤其是法国。这样为什么说法国是美国的“母亲”,而美国也是法国的“母亲”。
尽管美国和法国都是使用阉割后的伏尔泰和卢梭的思想,如果这二位泉下有知,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但毕竟有一点可以确认,人类可以确定属于自己的制度,而不需要君主,甚至也不需要上帝。美国的建立也摧毁了君权神授,摧毁了君主制度乃天经地义。
法国人被这种思想弄得无法入睡,于是就诞生了《人权宣言》。不久,大革命爆发,接着路易十六被推上了断头台,美国能干,法国人肯定也能干。路易十六临死埋怨伏尔泰和卢梭害了法国,殊不知他为了对抗英国,自己大力支持美国独立,而美国的成功也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成功。
路易十六自己坑了自己,但大革命前的人也没有意识到,美国之所以可以成功,那是因为美国没有任何的历史束缚,他们从零开始,而法国人天真地认为推翻君主就可以和美国接轨,结果自己在帝国和共和摇摆了200年。
退一步讲美国也不是全部照抄伏尔泰和卢梭,而且也不能这样做,而傻乎乎的法国人却想照抄美国,其结果就背离了启蒙。启蒙的意思是启发,受到启发而发展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将启蒙家的思想抄过来,如果是这样,那就等于没有被启蒙,还在愚蒙的状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