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2 1 月, 2025
spot_img

读想记(十六)/胡其瑞: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少数民族藏品的来历与蒐藏意义试析

2021.4.9-11日讀書筆記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少數民族藏品的來歷與蒐藏意義試析》是國立台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胡其瑞博士發表於《古今論衡》第三十五期(2020.12,P96-124)上的一篇介紹中研院史語所所藏的民國時期研究所專家所調查的一批民族調查資料。

作者總結道:

史語所典藏民族學藏品的蒐集,都來自於兵馬控傯的年代。早期的民族學家,試圖在最有限的資源下,將這批資料進行整理和收藏。但畢竟受限於外在的條件,致使這些經過多次搬運的藏品,最後大多失去了原有的脈絡。P118

不了否認的,這些藏品的來歷與背後的故事,就是到了今日,都還有重建脈絡的價值。特別是當我們把這些藏品放在這段中國民族學與人類學建立的摸索階段裡所代表的意義,不但不容小覷,更需要將相關的資料進行必要的整理。P118

作者主要介紹了中研院的調查人員所調查的民族學資料,這批資料是我們今日研究民國時期的民族學不可缺少的資料,確也存在著不足之處。

作者分析這些資料調查的背景:

直到十九世紀下半葉,中國的邊疆區域成為國際帝國主義角逐的場域,致使晚清民初的知識分子在國族主義與民族觀念下,「期望建立中國之民族國家以護國保種」,因而出現了學術調查、研究與分類下來界定民族歸屬的「民族華」時期。P97

孫中山的「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思想,實在不能滿足於中國民族多樣化的現狀。尤其中國西南地區,各民族相互交融又相互隔離,一個民族內就有多個支係。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國人開始開始注重對中國民族的調查與研究,離不開這一時期的歷史大環境。民族主義的高漲,國族思想的影響,各國與中國方面在「邊疆」不斷的碰撞,渴望大一統的國家的觀念,致使國人開始對自己國家的邊疆、民族感興趣。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失去了東三省,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日本全面侵華,各沿海高校紛紛西遷四川、湖南、貴州、雲南等省,這個時期也給了這些高校調查研究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便利。中研院遷入湖南,再入四川,到達李莊,國破家亡之時,學術卻在此地繼續發展著。

除了史語所研究者所調查的民族資料在,民國時期,還有個大遷徙到雲貴川個沿海高校的民族調查資料、民國政府官員的調查資料、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傳教士的日記、著作、本土民族的調查資料、日本學者鳥居龍藏的調查著作等,都是重要的民國時期的民族資料。這些作者也提及到了。


目錄
前言
一、史語所民族調查經過
二、史語所民族學藏品典藏概況
(一)田野調查照片及典藏狀況
(二)少數民族文書及典藏狀況
(三)少數民族文物及典藏狀況
(四)少數民族影片及典藏狀況
三、史語所民族學藏品的蒐藏意義
(一)國族意識下的民族調查
(二)穿越於中央與邊疆之間的調查者
(三)需要拆解與重組的近代中國民族學史
結語





所属主题
柏苗 顽石与窄门
柏苗 顽石与窄门
一個阿卯。我愛我的家人、家鄉以及朋友們。喜歡沉默,不善言辭。只喜歡寫寫文章,雖然寫的很爛。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