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海淀区的清华大学,其前身是美国退还“庚子赔款”于1911年建立的“清华学堂”,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翌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早期建筑“清华学堂”
从1911年开办的“清华学堂”至今,已有108年的办学历史,期间担任的校长“数不胜举”,而任期最长当属梅贻琦,他任「两岸清华校长」达23年,前后为清华服务达47年,被称为清华“永远的校长”。
“清华大学”因坐落于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而得名
1889年12月29日,祖籍江苏武进的梅贻琦出生于天津,为梅曾臣长子。1904年,成为南开学校第一期学生。1908年,入保定高等学堂。
中年时期的梅贻琦
1909年,20岁的梅贻琦在630多名学生中以第六名的成绩被录取成为庚款留美生,成为中国首批赴美留学生47人中的一名。1909年11月梅贻琦抵达美国,因错过了大学开学时间,被安排在马萨诸塞州格罗顿中学插班复读,1910年才正式进入伍斯特理工学院学习。
梅贻琦赴美留学合影
1914年,梅贻琦在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毕业,获电机工程学士学位。留学期间,梅贻琦皈依基督教,受洗成为基督徒,他和当时的几个留美同学一起加入了马萨诸塞州的基督教会北美联合会组织,并经常参加青年会的活动。毕业后的梅贻琦因家庭经济困难,不得不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1915年春季,梅贻琦留学归国被聘为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干事,期间认识了在女青年会服侍的韩咏华。
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
1915年9月,梅贻琦担任清华物理系首席教授。后以全票当选清华首任改制后的教务长,暂代校务,清华大学留美学生监督处监督等职。1931年12月,42岁的梅贻琦担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北京清华大学
1919年6月,梅贻琦与小他4岁韩咏华结婚。婚后,两人共同生下了四女一子,即长女梅祖彬、次女梅祖彤、三女梅祖杉、独子梅祖彦和小女梅祖芬。1921年,再次赴美进修,在芝加哥大学研习物理,获得工程硕士学位。
1939年,梅贻琦全家在昆明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平津陷落。同年8月,国民党政府决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由蒋梦麟(北京大学校长)、张伯苓(南开大学校长)与梅贻琦(清华大学校长)三人任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1937年11月1日,长沙临时大学如期开始上课(这个日子后来被定为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庆日)。
长沙临时大学旧址
1938年2月,长沙临时大学因南京失守,武汉震惊,奉命迁往云南昆明、蒙自两地,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仍由张、蒋、梅三人任常委,梅贻琦兼任常委会主席。张伯苓、蒋梦麟均常在重庆并另有职务,主持西南联大校务的工作实际上落到梅贻琦一人身上。
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牌坊
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北京清华园原址,梅贻琦继续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到1948年前往台湾。1955年,梅贻琦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大学并任校长。
位于台湾新竹的国立清华大学
1960年7月28日,在清华学子自发募捐下,他的睾丸切除手术才得以施行,此后,他的睾丸癌病情才稍有缓和。梅贻琦晚年病痛卧床,面对死亡时,曾说:“耶稣爱我,耶稣关切我,耶稣保佑我,所以耶稣救我。”又说:“神什么事都知道。”
卧病在床的梅贻琦
1962年5月19日上午10时50分,梅贻琦在台大医院安息主怀,享年73岁。弥留之际的梅贻琦没有留下任何财产和遗嘱。后葬于新竹清华大学校园内,取名为“梅园”,园内有校友集资兴建的花木,曰“梅林”。
笔者在其墓前留影
—欢迎转发—
(9月7-12日寻访广东)
寻访者手机、微信:139 688 3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