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2 12 月, 2024
spot_img

李司提文对联五副,并谈“顽石与窄门”

对联如下:


其一


欲为灵雨和风,活槁苗而甦黄种;


祝谢主恩神化,肉白骨而生死人。


其二


耶稣是生命粮,谁人不喫;耶稣是灵活泉,谁人不喝。有恩当报,为甚要朝山拜佛,化纸烧钱,越做越差,代代执迷难悟。


天爷乃大父母,我靠他生;天爷乃正根本,我靠他存。无日能忘,该得来滌虑洗心,归真弃假,愈行愈亮,时时守道弥坚。


其三


圣教流神州,我望风移俗易,宪立政行,通国真知有大本;


副官改正县,尔其弃旧换新,黜华宗实,今秋明信有嘉音。


其四


大爷老爷,老大徒伤悲,虽暮气已深,倘朝闻真道,夕死即能登乐国;


今人古人,古今爱快活,但忧伤独重,若求我意不私,众生立可出愁城。


其五


悔改却胜牺牲,万国同心事上帝;


律法不如恩赐,兆民全体信耶稣。

——《副官村谢恩节联语类志》,《通问报》1909年368期,临时增刊,1页。


以上对联,乃李国镇所作,为副官村改名靖江、为靖江教会于一九零九年八月初十日所要举行的谢恩节而附联五副庆贺!作者此文署名为“李斯提文”,据目前笔者所知,李国镇的文章署名,一共出现三个名字:李司提、李司提文、李斯提文。


五副对联中出现的“灵雨和风”、“灵活泉”、“天爷”、“乐国”、“愁城”等词语,以及李司提文的他文中的“灵水”、“明宫”、“天国”、“天职”等遣词用字,很有时代特征。


我们看石门坎《溯源碑》碑文的“赞曰”部分,开头即写:


“灵宫活石,圣道法门”。


最后一句:


“点击顽石,进步窄门”。这两句,很吸引人。


《溯源碑》碑文撰写作者李国均约翰,一句“点击顽石,进步窄门”,就显得这块碑因为这些字就变得活灵活现。这是一句点睛之笔,即昭示了“顽石”皈依的不易,又说明了他们最终得以走上了这条“窄门”之路。可喜可贺,他们是有希望、盼望的。


所谓“顽石”,李应指的就是“花苗人”,即川滇黔边的阿卯。作者想要表达的即是这群被人所“遗弃”在乌蒙山中的民族,千年来未得片刻“安息”,但因着柏牧等人的到来,这群看似石头一样硬的人,今日,却作了上帝的儿女,开始了属于自己的那条“天路”!


“点击顽石,进步窄门”一句,并不是空穴来风,并不是作者李国均一夜想出来的很优美的一句话,而是在他接触花苗后,他在自己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认识到的过程中,然后经过一步步、一点点的了解后,有了这么一个总结性话语。


“顽石”,在当时李国均等汉族人看来,怎么可能教导他们皈依呢?这固然是因为汉人一直以来对花苗的认识偏见所导致的一种想法。我们熟知1904年7月12日在昭通发生的事情,四位阿卯在昭通柏格理处先遇到钟焕然,钟听到他们要来“读书学习”,即脸上充满不可思议,“从来没听过苗人会读书”的想法顿时从内心里生发出来。


但一种难以言说得尽的“奇迹”,在以后的日子里,改变了他们固有的认知,打破了他们封闭的思想,他们看到了花苗人踊跃而来,勇于传道,石门坎一步步的成为“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在钟焕然等汉族同工的心里,此时早已开始慢慢摈弃了那些偏见,看见了“顽石”们如何较与此地的他人先做了“乐国”的子民。


“顽石”的比喻,并没有带有多少作者的轻视,反而是颂赞和盼望。在李国均的心里,我想,他明白这么一群“顽石”都能被“感化”,那些听了又不从的人,岂不是更如真正的坚硬的石头一样吗?


1910年,李国均就在一篇文章写到:花苗者,本汉、夷所不屑教诲之人,今乃教诲汉人,真是上帝能使这些石头,会作亚伯拉罕的子孙!(《苗疆传道之佳果》,《通问报》1910年,412期,3页)


李国均1912年又再次写到,石门坎花苗来到滇中开辟新的工作点。这里有一种人名曰“唃哺”,通称乾夷的人,他们很羡慕圣道,于是,石门坎花苗人奔赴这里传道,苗人能操汉语讲授介绍。他说“昨已有两班苗师,分赴各地……”、“闻不日又有两班出发……”,他感叹道:“真是上帝呌这些石头,作亚伯拉罕的子孙”。(《花苗先生勇于任道》,《通问报》1912年,519期,4页)


可见,在李国均撰写《溯源碑》碑文前,他的笔下,早已经把花苗比喻为“石头”,并且惊异于他们的慕道热情。“上帝使这些石头,作亚伯拉罕的子孙”一句,不就是“点击顽石,进步窄门”的意思吗?






所属主题
柏苗 顽石与窄门
柏苗 顽石与窄门
一個阿卯。我愛我的家人、家鄉以及朋友們。喜歡沉默,不善言辭。只喜歡寫寫文章,雖然寫的很爛。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