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还没有孩子,可能不适合谈论这个话题。不过近年来,我由于各种原因接触到了不少青春期的“问题孩子”,所以不得不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我发现,那些出现问题的孩子,他们的问题(如抑郁、厌学、叛逆等等)很早之前就开始酝酿了,只不过在青春期才爆发出来。
一般来说,这些“问题少年”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在他们的原生家庭中,父亲的角色是缺失的。这倒不必然意味着他们从小父亲去世或父母离婚,而是说父亲没有在家庭中扮演应有的角色。
这要么是因为父亲缺乏责任心,要么是母亲过于强势。不是有一种说法叫“丧偶式育儿”吗,就是指这种情况。
我听到一位姐妹的说法,很有意思。她说,母亲与孩子的关系是从怀孕时开始的,而父亲与孩子的关系则是从孩子出生时开始的。
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十月怀胎的奇妙是男人无法体会的。因此,母亲对孩子的爱无比深沉,甚至超越了纯粹的精神层面,涉及某种身体性的层面。
这种母性的本能是神的恩赐,但也会有潜在的危险;体现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就是母亲通常会比较“心软”。母爱通常缺乏节制,容易产生畸形的控制欲或一味的纵容。
父亲因为不具备这种强大的母性本能,反而能够更好地管教孩子。当然,相应的代价是:父亲通常对孩子“不太上心”。这也是有孩家庭中妻子抱怨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过,我还是觉得,在育儿的方式上,宁愿粗糙一些,也不宜过于精细。无微不至地照顾可能对孩子并无益处,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
一个被惯坏的孩子,简直是一场人性的灾难。溺爱的可怕不亚于活活溺死孩子。
我记得有一次跟朋友聊起信仰的问题。对方坚决认为人性本善。我就跟他讲道理:假如一个孩子生下来,他有任何的需求你都无条件满足,这样他长大之后会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吗?
如果你看过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的讲座,就会发现很多冷血的刑事罪犯是被溺爱着长大的。有意思的是,李玫瑾老师作为犯罪心理学专家,近些年来到处对公众做育儿讲座。
也许,犯罪心理学跟教育心理学有某种共通的地方。教育的主要工作就是竭力约束孩子天性中的自我中心倾向。家庭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让孩子认识到他不是家庭的中心。
我的妻子讲起她小时候的一段伤心回忆。她小时候有次回爷爷家过年,吃团圆饭的时候,她把一碟好吃的菜端到自己面前,旁若无人地吃了起来。
那个时候她不过三四岁,但她的妈妈见状立刻严厉责备她,让她把菜放回去。她当然不乐意,又哭又闹。爷爷也在旁边打圆场:“小孩子喜欢吃,就让她吃吧。”
她的妈妈非常坚决:“不行,不能没规矩!”接着把她拎起来,关在另一个房间,对她的打滚撒泼充耳不闻。
我妻子事后回忆:“那个时候我才知道,我不能想干嘛就干嘛,我必须考虑别人的需要。”
我非常感谢岳母当时的做法,正是因为她的严厉,我的妻子没有成长为一个自私任性的人。
我的妈妈也是如此,她从小禁止我吃零食。但是,你不能低估一个小孩子的狡黠。为了吃到零食,我会等到家里来客人的时候,抱着她的腿来回摇晃,装作可怜巴巴地说:“妈妈,我想吃饼干……”
我心里盘算:你平时不愿意给我买,但是现在当着客人的面,你还好意思不给我买吗?
带来的结果是:在我长大后,我对市面上大部分“垃圾食品”免疫。不是我克制自己不去吃,而是觉得它们不合胃口,压根没有吃的欲望。
在一个家庭中,最核心的关系是夫妻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以良好的夫妻关系为前提。父母能够给孩子最大的爱就是夫妻之间彼此相爱。如果在一个家庭中,丈夫和妻子彼此相爱,他们不需要刻意做什么,孩子都会感到无比幸福。
但最怕的情况是,一个家庭在夫妻关系破裂的情况下,其中一方还尽力地去“爱”孩子。例如,离异的母亲把儿子当作自己“心理上的丈夫”,看看演员董洁的例子就知道了。
我还是认为,在一个家庭中,丈夫的角色是最重要的;如果他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家庭中的其他关系只会“上梁不正下梁歪”。但是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不合格的丈夫,把本来应该由自己承受的担子扔给妻子。
有一次,我跟一位同事聊天,当我得知他有三个孩子(这在一线城市的确不常见),随口发出感叹:“那你的妻子一定非常劳累吧!”
这位同事非常严肃地跟我说:“在我们教会,带孩子不只是姐妹的事,我们要求弟兄必须分担带孩子的责任,不能以服侍为借口而不顾家庭。”
我又了解到,他们的牧者带头这么做。这让我好好地被上了一课,我看到了一种非常健康的教会文化。
我们应该让那些苦苦挣扎的已婚姐妹看到,育儿不只是母亲的事,甚至不是一个家庭的事,而是整个教会的事。对于处在艰难中的家庭,共同体的扶持是必不可少的。
教育孩子这个重大责任岂是我们这些肉身中的罪人所能承担的?这个世界充斥着不合格的家长,因为我们首先是不合格的人。一旦进入家庭生活,原有的问题都暴露出来了。
在中世纪,修道院被教会视为美德的训练场和通往天堂最可靠的途径,但是马丁·路德所引领的改教运动,恢复了家庭应有的尊荣。尽管婚姻和育儿充满艰辛,但路德以他的实际经历告诉我们,这是教宗和修士所不配享有的美福。
因为神使用家庭生活中的艰难来帮助我们成圣。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取代了修道院,成为我们操练信心、忍耐和谦卑的学校。
一位结婚不久的弟兄跟我说:“我结婚这一年经历了多么大的成长啊,这是我单身十年都不会有的改变。”
他和我一样,还没有孩子。我在想,如果他有了孩子,一定会让他有更大的成长和改变。因为,相比二人世界,育儿可是一门更难的功课。
我读过一年神学,学习强度还是挺大的,单身的同学纷纷表示课业繁重,但是已婚有娃的同学会觉得这一年简直像度假一样——因为他们终于可以暂时摆脱家里的“捣蛋鬼”了。
面对家庭中的这些试炼,我们不应灰心和绝望,正如我的另一位同事所说的:
“没有孩子之前,看到不守规矩的‘熊孩子’,我总会腹诽一下其家长。当了几年家长后,我还是会不赞同,但更多的是哀叹,真的是有种‘怜我世人,忧患实多’的感觉。我希望有更多的人,不是简单地将问题归因给家长。越是有问题的家长,越是需要帮助,而不仅仅是腹诽甚至背后的议论。”
“越是有问题的家长,越是需要帮助”,诚然如此!这些问题恰恰是恩典得以进入的机会。
鉴于主内父母的需要,橡树文字工作室也专门开辟了“橡树父母共读”栏目。今晚8:00,我的同事思飞姐妹会在“橡树书屋”视频号上跟大家分享《婚姻的意义》,点击下方预约。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过年前,我和妻子受邀去了思飞姐的家,我们两个家庭有了一次美好的交通。我见证了一个满有爱和恩典的家庭,还见到了思飞姐两个可爱的孩子。我从未见过像他俩这么情绪稳定的孩子。
为什么“橡树父母共读会”首先阅读《婚姻的意义》呢?正如这次直播的主题所表明的,在开始育儿之前,父母先要“为孩子建立一所爱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