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2 1 月, 2025
spot_img

成人主日学:马丁·路德

(配乐:《上帝是我坚固保障》,词:马丁·路德,曲:J·S·巴赫)

  • 时代背景

    • 其一,大概公元900年以后,教会确实出现许多腐败的问题,这是天主教会自己也承认的,到宗教改革的时候,许多问题积重难返,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

    • 其二,印刷术在1440年被发明/引进,带来了信息革命,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和后来写的许多小册子都借着印刷术迅速传遍欧洲,圣经也能够大量印刷,神学家、牧师、贵族甚至很多的普通人都能够自己研读,带来了思想的解放。

    • 第三,中世纪的欧洲宗教与政治密切联系,这本来源于罗马帝国的传统,从奥古斯丁开始,基督徒在信仰里面接受这一点,这又强化了政教合一的现实情况。这样,宗教问题就衍生成政治问题。

    • 第四,欧洲的政治权力分散,皇帝、领主、议会,权力相互制衡,教会内部不同修会、教区也有很多自主权。面临非常对立的选择时,整个帝国难以做出统一的决定,各个权力集团之间极其容易酿成冲突。

    • 第五,虽然教会有很多腐败,仍然有很多人都很认真对待信仰,修道院的修士、神学家、贵族、骑士,很多人是很真实地愿意用生命来保卫信仰。

  • 生平

    • 矿工

      • 父亲是铜矿老板,家境富裕,教育良好。精通拉丁文、修辞学、逻辑学、神学、音乐。排行九个孩子的老八。

      • 1501年,17岁的路德进入图林根有名的埃尔福特大学哲学系就学,开始的时候他在班级里面排名很低,但他非常用功,渐渐名列前茅,于1505年取得法学硕士。路德学习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从13世纪托马斯·阿奎纳开始成为中世纪经院神学的基础,亚里士多德强调人的逻辑和实证,但路德渐渐觉得上帝的爱和上帝的启示对于人认识上帝更重要。学校里的教授教导学生不要崇拜权威,要自己实证,这一点路德后来是充分发挥了。路德后来对埃尔福特大学也评价甚低,称之为酒吧和妓院,学习尽是死记硬背,属灵贫瘠。路德那时就是一个很敏感、很情绪性的少年,这种个性对他的发展影响很大,促使他后来要迫切地寻求人得救的确据,进修道院、研究圣经,都与此相关。

      • 起初一直想做律师。1505年的一天,他在步行前往斯道特亨村庄的途中遭遇一场暴风雨。一道闪电将路德击倒在地上,他惊恐万分,大声呼叫天主教矿工的中保圣人:“圣安妮(根据《圣经外传》记载,圣安妮为圣母马利亚的母亲),救我!我愿意作修士!”

      • 令他父母感到沮丧的是,路德遵守他的誓言。两周后,在负罪感的困扰下,他进入爱尔福特的奥古斯丁修道院,成了一名虔诚的修士。

    • 修士

      • 很多在别人看来实在微不足道的事情和想法,他按照上帝的标准来省察,发现都是罪,那就一定要忏悔才能得赦免,于是他花很长的时间认罪告解,甚至让听告解的修士都不堪忍受。但即便如此,也肯定还有自己忘记了,或者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罪,这让他对自己能否得到上帝的拯救产生怀疑。他常常陷入灵性的黑暗。

      • 我极严格地遵行规条,”他多年后回忆说,“可以说,如果一个修士能单凭他的苦修进入天堂的话,那非我莫属。如果我再继续下去,我可能会死于守夜、祷告、读经等等。”

      • 路德实行的是摧残健康的严格禁欲。他有时会一连三天禁食,在冰冷的冬天睡觉连一条毯子都不盖。他被自己深深的罪恶感和神那难以言表的威严驱动着。

      • 在做第一次弥撒时,路德说,“我麻木而惊恐。我对自己说,‘我是谁?竟敢向神圣的万王之王抬眼举手?因我不过是尘土,充满罪恶,却在对又真又活、永在的神说话。’”补赎和修道院院长抚慰性的忠告都不能平息路德心中的信念:他命中注定是个可怜的罪人。尽管听他告解的神父建议他去爱神,路德有一天却爆发出来:“我不爱神!我恨他!”

    • 教授

      • 这位困惑的修士通过研读圣经找到了他所寻求的那种爱。路德在刚刚成立的维腾堡大学获得圣经研究教席后,基督在十字架上所说的话深深吸引了他,“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马太福音27:46)基督被离弃了!我们的主怎么会被离弃呢?

      • 路德感到被离弃,因为他是个罪人。基督却不是。答案只能在于基督承担了人的罪性。难道他也经历与神隔绝的刑罚吗?

    • 因信称义

      • 关于神,路德骚动不安的心中开始渐渐形成了一幅崭新的革命性画面。最后,1515年,当他在默想圣保罗的《罗马书》时,看到了这样的经文:“因为神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这义是本于信,以至于信。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罗马书1:17)”这里是他得到属灵确信的关键。“我整日整夜地思索神的公义,”路德后来回忆说,“终于有一天看到了神的公义和‘义人必因信得生’这两句话之间的关系。然后我便明白了,神的公义就是指神以恩典和纯粹的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这时我觉得自己得到了重生,穿过敞开的大门进入天堂。”

        • 我极其盼望能理解保罗的‘罗马书’,一切都很顺利,唯一不能解决的就是‘神的义’这个用语。我一直以为它是指神大公无私,凡行不义者他必惩罚的意思。我虽是一位无可指责的修道士,但在神面前我仍是良心不安的罪人,我也不知道我的善行能否平息他的怒气。因此我不爱这位公义而震怒的神,相反地我恨恶他,并向他发怨言。但我还是紧抓住保罗的话,誓要弄清楚他的意思。

        • 我日以继夜地思索‘神的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到正是靠着‘神的义’,神通过恩典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时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从前‘神的义’令我闻而生厌,现在它使我在更大的爱中有说不出的甜蜜。保罗这段话使我进入天堂之门。

        • 如果你真相信基督是你的救主,你就立刻有了一位恩典的神,因为信心带领你进入并打开神的心思意念,你就能看见完全的恩典和丰富的爱。在信心里看神,你就看见他为父、为友的心肠,其中没有愤怒,全是恩典。那看神是愤怒的,没有正确地看见神,而只是看见一层帘子,好比有一层乌云遮住了他的脸”。

      • 路德现在很清楚了。人惟独相信基督赎罪功德方能得救。单单十字架已足以除去他的罪,救他脱离魔鬼的权势。路德得出了著名的因信称义的教义。他明白因信称义与罗马教会的人因信心加上功德才能称义的教义激烈冲突。所谓功德,就是通过德行,接受教会教义并参加教会仪式等表现出信心。

    • 95条论纲

      • 赎罪券,圣彼得大教堂,台彻尔

        • 出售赎罪券的做法大概在十一世纪十字军的时候开始出现,让信徒能以金钱的捐献赎买将来在炼狱的苦刑,还可以给已经死去的人代购赎罪券。一句俗语说“银币叮当落进箱底,灵魂雀跃跳出炼狱”。赎罪券的理论是认为耶稣和圣徒有多余的功德,教会有权利释放给其他信徒,为他们代赎那些非永恒的罪罚。炼狱是不完全的信徒死后暂居的地方,接受暂时的惩罚,炼净以后才得上天堂。赎罪券在那个时代成为教廷的重要经济来源。

        • 1517年罗马教廷开始一次特别大规模的赎罪券出售,有两个起因,一是教廷需要建造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另外,一位阿尔布特主教为了要做美因茨的枢机主教,向富格尔家族借了很多债,以上交给教皇。(当时的主教职位常常以奉献的名义变相出售。)教廷授权阿尔布特在他的属地出售赎罪券,所得由双方平分,但对外宣传只称是修建圣彼得教堂。这次出售的赎罪券很特别,是全大赦赎罪券,可以赎买过去所犯的罪攒下来的所有刑罚,将购买者重新恢复到好像初生婴儿的纯洁状态。一般的赎罪券只能赎买一定年数的炼狱受刑,这么无限制特效的赎罪券是很罕见的,立刻轰动各地。出售赎罪券伴随着很大规模的“促销活动”,有专门的出售特使到各地去,举办游行、演讲,一时搞得轰轰烈烈。路德所在的萨克森地区其实是没有出售这种赎罪券的,因为赎罪券的出售需要当地领主的同意,这中间往往有很多的政治斗争,而萨克森的腓特烈亲王不许,以保护当地教堂的与圣物相关的赎罪券,但也有人去邻区购买,可见其盛况。

      • 151710月31日

      • 威登堡城堡教堂的大门(网上发帖)。九十五条是以拉丁文写成的,本意是征求学术的辩论。但有人将它翻译成德文,以刚刚盛行起来的印刷术印刷发行,立刻不胫而走,传遍德意志和整个欧洲。一般认为这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始。

      • 1519年,路德与神学家约翰·艾克(天主教德文圣经译者)在莱比锡大学进行了18天的大辩论。路德不假思索地说:“公会议有时也会出错。教会或教宗都不能设立信仰条款,这些条款必须来自圣经。”

    • 虫宴

      • 1521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于沃尔姆斯召开

      • 我的良心只服从神的道,”他告诉法庭说。“我绝不会放弃,因为违背良心既不诚实也不安全。这是我的立场,我别无选择。愿神帮助我。阿们。”

      • 查理五世不为所动。他宣告路德违法。他在宣判中称,“这个披着修士外衣的魔鬼,不仅把古代的错误搅成一团烂泥,还发明了新的错误。”在判决下达之前,路德有安全到达萨克森地区的21天期限。

      • 事情并没有如此发生。萨克森王储———智者弗里德里希公爵救了路德,使他免于被捕和死刑。维腾堡属于弗里德里希的领地。这位公爵把人迹罕至的瓦特堡城堡给路德作避难所。于是这位改教家以贵族公子乔治骑士#的身份在那里住了将近一年;在这段时期,他将新约译成德文,这是改革德国公众崇拜与个人敬拜的重要的第一步。

    • 改革纲领

      • 建立德意志帝国教会

      • 拒绝向教廷纳贡

      • 取消教廷的最高司法权

      • 取消教宗控制、出卖圣职的权力

      • 废除教宗施行特恩的权力

      • 教宗除传教赦罪外,其他应服从皇帝

      • 禁止到罗马朝圣

      • 减少教堂、修道院

      • 简化宗教礼仪

      • 教会节期

      • 改革学校教育,以圣经代替经院哲学

      • 放弃神职人员独身制

      • 废除教会法规中的苛繁刑罚

      • 与波希米亚弟兄会(胡斯派)讲和

      • 只保留洗礼、圣餐

      • 信徒皆祭司

      • 行善不会使人变义,但义人一定会做善功

      • 修道院无必要,侍奉神无圣俗之分

      • ……

    • 婚姻

      • 1522年,路德回到维腾堡,投身于改教运动之中,将后来应用于德国大部分地区的改革样板投入实践。他废除了主教职位,因为他在圣经里没有找到设立它的根据。教会需要的是牧师而不是权贵。萨克森以及周边地区的大部分传道人都放弃了独身生活。修士和修女纷纷结婚。

      • 路德自己也于1525年娶妻,她名叫卡瑟琳·冯·伯拉,曾为修女。一个崭新的传道人形象出现在西方基督教中———结婚的牧师像其他人一样和自己的家人生活在一起。“新婚后的第一年有很多地方需要去适应,”路德后来说,“比如一个人早上醒来发现枕头上有两根以前没有的辫子。”

      • 婚后很多争吵,更多恩爱。凯瑟琳在他困难和抑郁时期帮了他很大的忙,她在家里收留学生,以此来赚钱度过贫困时期,许多人将路德的言语纪录了下来,成为宝贵的资料。两人共有六个孩子,其中三个早夭

  • 思想

    • 著述

      • 协和书(1580):路德宗教会于1580年汇集出版的代表路德宗信仰的核心文章,包括路德本人和其他一些人的著述,与路德关系最密切的有:

        • 《奥格斯堡信纲》(1530):梅兰希通于1530年在奥格斯堡代表路德宗提交给查理五世的信纲,路德没能参加这次会议,但对梅兰希通的成果颇为赞赏。

        • 路德小教义问答、路德大教义问答(1529):路德所著的两个版本的教义问答,小教义问答是给教会中的儿童教育所用,但也是对路德神学的一个简明扼要的介绍,大教义问答更加深入,但也是属于针对教会普通会众的。

        • 施马卡得信纲(1537):路德所著,供施马尔卡尔登联盟教会会议使用。

      • 重要文章

        • 《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1520):论教宗权柄。提出人人皆祭司,提倡信徒对教会进行改革。

        • 《教会被掳于巴比伦》(1520):论圣礼。提出只有洗礼和圣餐是神所设立的圣礼。

        • 《论基督徒的自由》(1520):论因信称义。提出基督徒同时生活在因信称义的自由和因爱行善的不自由当中。

        • 《回到维滕贝格的八篇讲道》(1522):路德为了平息维滕贝格混乱而讲的八篇道。

    • 五个唯独

      • 唯独圣经

        • 不是唯“读”圣经

        • 而是说圣经是基督徒信心与行为的唯一标准,教宗或公会议不是标准。

        • 反对“双重源头说”,认为传统只是依附于圣经的权威

      • 唯独信心

        • 唯独信心教义是宗教改革的“内容原则”(Material Principle)。基督的义唯独透过信心归算给我们,这并不是要否定美德或者说善工,而是说,信心也是上帝的恩典。信心是其他一切美德的基础,“称义单单靠信心,但信心从不单独出现”。唯独信心的争论还是跟罗马教会的“注入说”和改教家们的“归算说”之争相关。

      • 唯独恩典

        • 隐含TULIP

        • 罗马教会教导,弥撒是基督的真实献祭,借此上帝将义注入(infused)到人的里面,因此既是上帝的恩典,也是人自己的功德。这就成了半伯拉纠主义(Semi-Pelagianism)。而改教家称,我们在神面前的义是因为主耶稣基督的工作白白归算(imputed)给我们的,人没有任何功德,完全是恩典。

      • 唯独基督

        • 宗教改革呼唤教会回归“基督是神人之间唯一中保”的信仰立场,强调我们的得救唯独借着基督的工作全然成就,而罗马教会则宣扬炼狱和圣人中保代祷的教义,在中世纪后期的教会中,崇拜圣人和收集各种圣遗物非常流行。

      • 唯独神的荣耀

        • 改教先辈们重拾圣经的教导,批评罗马教会的圣俗等级制度,强调每一个信徒的整个生命、他的一切思想和言行都在上帝的主权之下,也完全是为着上帝的荣耀。当然,罗马教会并非不高举神的荣耀,但是他们强调人有人那个等级的荣耀,并且亏负了这个荣耀,需要靠救恩恢复过来。路德的十字架神学强调“神的荣耀唯独透过十字架反映出来”,认为罗马教会已经落入荣耀神学之中。

    • 教会观

      • 废除五圣礼

      • 废除独身制

      • 废除主教制

      • 废除修道院

      • 平信徒可领杯和饼

      • 崇拜重点从庆祝献祭弥撒变为讲道

    • 对四大问题的回答

      • (1)人如何得救?——不凭善功,因信称义

      • (2)宗教的权威性何在?——不在教皇,唯独圣经

      • (3)何为教会?——信徒皆祭司

      • (4)基督徒生活的真谛是什么?——一切职业都可侍奉神,无圣俗之分

    • 弱点

      • 过多寻求王侯帮助。王储们中许多人成为信义宗信徒,部分原因就是路德的观点允许他们控制其领土上的教会,从而增强了他们的权力和财富。

      • 认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只是在属灵事务方面,而不适用于世俗事务

      • 对王侯的罪妥协(黑森的腓利王储的重婚罪)

      • 敌视农民起义,导致农民采取更激进的宗教改革形式

      • 反犹,甚至比希特勒还过分

  • 影响

    • 宗教改革

      • 慈运理

      • 加尔文

      • ……

      • 信义宗

      • 归正宗

      • 闵采尔

    • 欧洲政局

      • 1530年之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表示他要粉碎这个日益增长的异端。1531年,作为反击,信义宗王储们联合起来组成施马加登联盟。在1546年至1555年间,内战断断续续爆发了。交战双方最终达成了《奥格斯堡和约》,允许每个王储有权决定其臣民的宗教信仰,禁止一切非路德主义的新教教派,同时要求,所有改信信义宗的天主教主教放弃自己的财产。

      • 这些条款对德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义宗在这个帝国的大部分地区成为国家宗教。它从德国一直传播到了斯堪的纳维亚。宗教观点成了王储们的私人财产,每个人都要相信其王储要求他所信的东西,不论它是天主教还是信义宗。

    • 文化领域

      • 德语

      • 圣乐

        • 巴赫

        • 在罗马教会里,圣乐是由神甫和班所唱,路德打破了这个限制,开始了会众唱诗的做法。路德非常喜爱音乐,他说“音乐是神给人的一份美好的礼物。在神学之后,我给予音乐最高的地位和荣誉。除了神的话以外,只有音乐可称为是人心中感情的主妇。”他对于音乐在敬拜中的作用非常重视,他精心设计敬拜中的音乐,请著名音乐家来指挥他教会的诗班,他自己一生也写了约37首诗歌,最著名的作品为上主是我坚固保障一曲。他对音乐取材广泛,包括天主教会传统的格里高利圣咏,荷兰学派多音部合唱,德国民歌。

        • 马丁路德于1524年编辑出版了德文的《圣诗集》,有8首诗歌,其中4首是路德自己写的,广泛发行,影响颇大。同年扩充到《圣诗手册》,增加到26首。同年,路德与好友约翰·瓦尔特出版《新德意志宗教歌曲集》GeystlicheGesangkBuchleyn,又称《威登堡圣诗》WittenbergGesangbuch,有43首圣诗,并由路德写序言。学者们常常把新教音乐的起源订于1525年。

成人主日学:马丁·路德

郭暮云的半导体

成人主日学:马丁·路德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

所属主题
暮云的半导体
暮云的半导体
本公众号的内容是我的讲章、评论、诗歌、译文等。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