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
昨天朋友圈被前老板王石刷屏,有感而发今早在机场写完了这篇散文,破例提前发,周末就专心更小说吧。
题图为小万工和王石距离最近的一次合影,摄于北京万科中庭。
今年是我在万科的第九年,再过不到一个月,总办就会给我发一个入司九周年的庆祝邮件。但其实作为一个万科的基层老员工,公司的很多消息,我都是从公开媒体的渠道获得,比如这次董事长王石的卸任,我就是从人民日报的公众号里读到。
感谢人民日报,不然小喽啰如我,根本见不到董事长的朋友圈。
事实上这位传奇董事长的真身,我也只隔着人群见过寥寥数面,回想起来和他说过的唯一一句话,可能就是入职培训时跟风说的那句“帮我签个名吧”。
但是由王石创立的万科,是我大学毕业服务过的第一家公司,也是迄今为止我唯一服务过的公司,确确实实给我的职业生涯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
所以此时说出这声再见对我来说并不容易,往事历历在目,让我很想从一个普通员工的角度记录一下这位不一样的企业家是如何影响我的职业观。
一
九年前我找工作的时候,还并不熟悉万科这家公司,当年时清华建筑系毕业更流行去设计院做大师,去地产的很少很少。
第一次看到万科的招聘广告,是在清华紫荆园食堂的门口,热热闹闹的校招季,在各公司花团锦簇的校招广告中,“为理想,去实现”几个字配上一个“NO STOP”的路牌,显得特别突兀。
这真的不像一个房地产公司的招聘宣传,反而像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于现实世界鸡血满满的宣战。回想起来我当时就是被这句莫名奇妙的标语吸引,才投递了一份简历。
当时手头其实已经有不错的offer,犹豫要不要万科去面试的时候,咨询了一位我很尊敬的长辈,他说:是王石那个万科吧,那个企业很好,他不行贿,值得去。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王石的名字,也是第一次知道有一个中国地产企业的标签竟然是“不行贿“!
真是有点讽刺,可是却让我忍不住去了解这家企业。
越了解就越想加入——行业的NO.1,地产界的黄埔军校,最佳雇主,最受尊敬企业,阳光照亮的体制……都很符合我对于第一份工作的期待,但是最打动我的,仍然是最早接触到的“不行贿”这三个字。
作为一个基督徒,我的座右铭一直是圣经中的:“你们显在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我期待自己由学校进入职场后能在专业上追求卓越,但我也知道其实更难的是如何踏入社会这个大染缸之后仍然在工作当中保持清洁。
就像王石本人所说:“我认为在中国的转型当中,我很自豪,就是把不行贿作为我的一个标签。当然我觉得这有点悲哀。……在中国它一度似乎成为了一个潜规则,好像你不行贿的话,你怎么做生意?尤其作为一个房地产商。”
通过艰苦卓绝的多轮面试,我加入了这个“不行贿”的奇葩地产商,成为了校招的第九届万科新动力。
二
可是第二年五月,还没等我毕业正式入职,这个行业口碑最佳企业就卷入了舆论的风口浪尖——5.12汶川大地震爆发,王石因为“万科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慈善不应成为负担。”使得万科陷入了捐款门。
这下我原来那些并不太知道王石其人的亲戚都认识了这个老头,来问我妈:听说你女儿清华毕业就是去那个只捐十块钱的万科吗?
我不胜其扰,但却并没有时间回应。
因为当时我就在四川,汶川附近的另一个受灾严重的绵竹九龙镇,由于提前完成了毕业论文和答辩,我在地震爆发后不久就申请了一个NGO组织的灾后儿童救助项目,作为自己的毕业旅行。
那是令我毕生难忘的一次志愿活动,原本繁荣富庶的天府之国彼时满目苍夷,我们在临时帐篷学校里建立夏令营,帮助家长们看护因为地震被毁掉学校而无处可去的孩子们——这些孩子在那么小的年龄承受了成人都难以接受的生离死别,让我特别震撼。
我们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以及常有反复的余震中和这些孩子们以及家长都建立了美好的关系,当地居民得知我毕业将入职万科的时候,出乎意料地兴奋,说万科在隔壁镇子里作重建,要是也能来九龙就好了,还补了一句,这家公司和你们一样,都是真干活的人。
我这才知道当时万科已经开启了援建遵道的计划,而遵道就在九龙的旁边。
坐而议不如起而行。
舆论总是喧嚣,但公道自在人心。
后来正式入职之后我才知道10块钱的说法,其实来源于万科共济会,每人每年交10块钱,在个人家庭遭遇变故的时候就能获得共济会的援助,有点像一个企业内部的小保险。
所以在万科从来没有过所谓企业内捐款和献爱心的活动,职业化的态度体现在这个公司的方方面面,能用制度解决的事情,就不用人情。
就像王石本人所说:“作为现代企业,我觉得更应该靠制度、靠团队、不是靠人。这就是为什么我在48岁的时候辞去总经理职务。”
可以正值壮年放下自己一手创建的如日中天的公司,确实需要胸怀天下的胆略和格局。
三
在九龙期间我一直想去一趟临近的遵道,可是直到离开那天都没能成行。从四川回来第二天我就结束了自己的毕业典礼,毕业典礼的第二天我就马不停蹄地去万科报到。
然后在接下来的新动力培训当中,我第一次见到真人版的王石。
万科新动力培训的传统项目就是和王石一起登山,半夜4点集合。那次我们爬的是深圳市区的一座小山,所以我除了MP3什么都没带,两手空空。
当我看到这个当时已经50+的精瘦男人背了一个鼓鼓囊囊的巨大登山包从队伍最末走到最前的时候,非常不解——需要背这么大的包么?
旁人告诉我:负重登山是他的习惯,每一次登山对他来说都是一次训练。
一路上我们这些20出头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把登山当踏青,时快时慢地越过自己的董事长。但王石都特别沉默,一直保持自己恒定的速度,也会偶尔微笑回答几个凑上去提问的同学,步伐却始终没有被打乱过。
直到我们回到山下的小溪边合影的时候,我才真切地感受到这两种登山方式的区别——负重登山的王石依然精神矍铄,而蹦蹦跳跳的我们已经叫苦不迭。
后来我才知道他在2003年,就是我高中毕业那一年已经登上过珠穆朗玛峰。
于是在我后来的职业生涯当中,每逢压力很大的时候,我都会时不时想起他低着头谦卑地负重前行的画面,告诉自己不要在意一时的得失,只要持续攀登。
四
直到前段时间我看到万科周刊写万科援建的遵道学校的第一批毕业生已经有成为万科员工的了,才不由得感慨九年真是弹指一挥间。
王石之前卸任总经理的时候说他给万科留下了四样东西,一个阳光、规范、透明的现代企业制度,培养了一个团队,选择了一个行业,树立了一个品牌。
从我22岁加入当时23岁的万科,转眼九年过去,我与万科都已过三十而立。
九年期间我在万科集团供职过三家公司,每一次切换都很顺利,因为万科的制度鼓励人才在集团、区域、城市公司间自由流动,就像王石所说的“人才是理性的河流。”
九年期间我成为王石所留下的团队的万分之一,这家已是世界500强的大型公司,不仅给员工以专业上追求卓越的空间,更为难得的是特别注重保持员工职业生涯上的清洁。
九年期间我因为选择万科而进入“为普通人盖好房子“的行业,得以不忘“建筑师的责任,是在人间建造天堂“的初心。
九年期间我的亲友都成了万科的脑残粉,而我自己从来没有买过其他品牌的楼盘,一直在用万科发的工资还万科的房贷。
我依然记得那句“卓越职业生涯从万科开始”。
我依然记得那句“为理想,去实现”。
我依然记得那句“永怀理想与激情”。
我想这些都多半得益于这位已经66岁,却仍然身体力行,坚持在理想的道路上攀登的男人。
人无完人,誉满天下者,必定谤满天下。
但即使传奇谢幕,仍是传奇。
|全文完|
PS:本文照片除题图外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小万工,小县城学霸、清华建筑系学渣、著名地产公司建筑师、非著名基督教会司琴、小理老师家的爱妻、两位小主的亲妈。从北京腾霾驾雾回到江城,拥抱更美好的未来!
公众号简介:
这是小万工的个人原创公众号,在这里你可以读到周六清晨的小万工信仰类散文、周日的连载小说,以及不定期的小段工地产类吐槽,
暂时不接受商务广告和投稿,关注后点击下方目录栏可以看到历史文章。
小万工的周记本+小段工的段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