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4 10 月, 2024
spot_img

近三十年石门坎研究的经典著作

石门坎研究的经典著作

在众多的“石门坎研究”著作中,有那么基本著作,它们对于石门坎研究是最突出的。这几本著作也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研究成果。

“石门坎”这三个字,在现今,不知牵动了多少苗族(主要指大花苗,苗族众多支系之一。)的心。它就像犹太人的耶路撒冷一样,只要听到过老人们讲述过石门坎的故事,年轻一辈便对其有着非常强烈的向往。一代一代地把石门坎的故事讲述下来,就像苗族人一代一代把自己的久远历史口传下来一样。在大花苗族人心中,这里,就是“朝圣地”,每年都会有许多人去“瞻仰”这曾被外国传教士称为“海外天国”的偏远小山村。虽然它远不如耶路撒冷一样有着丰富的久远的历史,但是在有关于信仰的层面,它跟耶路撒冷一样,常常被大花苗族记在心里,代表了大花苗族信仰基督教的开始,也是“辉煌”。中华民国时期,这里已经成为“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这里成为“帝国主义侵略地”,而历史已然进入“新时代”,石门坎曾经的光辉,早已消失不见。

一九七六年,一个统治这片大地的人的去世,预示着一个“无理”的时代即将过去,中华大地上,将迎来新的太阳。1978开始的改革开放,使得整个环境下的坚冰开始破碎,大地迎来万物复苏。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关于石门坎研究开始焕发生机。在整个二十世纪末,我认为,在这段时期,有三位学者的石门坎研究是最突出的代表。这三位便是张坦、东人达、张慧真。

张坦八十年代大学毕业后便在民族宗教局任职。也正因为这个职位,他才走进了石门坎。在一九九二年张坦出版了自己的专著《“窄门”前的石门坎——基督教文化与川滇黔边基督教苗族社会》(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张坦是最早研究石门坎的学者之一,他算是石门坎研究领域的老资深者。其《“窄门”前的石门坎》一书的研究,打破了固有的研究模式,在人人都“陷入”指责基督教对石门坎的文化侵略氛围中时,张书直指基督教对于苗族人的积极作用,他不再使用“侵略论”,而是从宗教的角度来重新看待基督教对于石门坎及其苗族人所造成的“现代性”。《“窄门”前的石门坎》一书分为三个部分:一、二千年与二十年;二、“野橄榄枝”与“真葡萄树”;三、“普世”与“本色”。这三部分分别张坦在书中所提出的三个问题,我称之为:“张坦三问”。一、为什么儒家文化二千年未能对苗族实现“教化”,而基督教文化却能在二十年中就造成整个族群的“皈依”;二、传教士并没有带来多少经济上的投资,却在短时间内奇迹般创造出“海外天国”;三、“锡安圣地”石门坎数十年后销声匿迹,而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区、同一族群中传播的基督教另一宗派却得以十倍发展。

这就是“张坦三问”,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所提出。张坦一书在二零零九年被选入“国际视野中的贵州人类学”丛刊中,得以再次出版,由贵州大学出版。在这版中张坦所提出的三个问题作者再次的强调。我想,经过这么多年的沉淀,作者心中早已有了答案吧!二零一二年后,张坦成为了一个基督徒,我想他对于自己的发问应该又有了新的看法。


顽石与窄门

(2009年再版的张书)


“窄门”前的石门坎》是第一部系统研究“石门坎问题”的著作,也是打破约束的重要著作。如今读来,依然感叹作者当时“勇气可嘉”。

与张坦一时期研究石门坎的还有东人达。东人达曾做过十年的“边疆支教”,在当时的毕节师专执教过十年,也是在此期间他与石门坎下了不解之缘。东人达也是石门坎研究中的老资深。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便开始关注石门坎。毕节之行结束后,他转任重庆三峡学院教授,其对于石门坎的研究依然继续。我们做熟知的《在未知的中国》(二零零二年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一书便是由他翻译注释的(当然,还有他的女儿东旻,如今也是苗学研究中的一份子)。《在未知的中国》一书收录的是伯格理、王树德、甘铎理等的书目这是研究石门坎的重要史料。此书也成为石门坎研究中不可跳过的史料。其中伯格理所著的《中国历险记》、《在未知的中国》甘铎理的《伯格理日记》等,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石门坎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是了解苗族近代历史的重要参考。


顽石与窄门

(2002年初版的在未知的中国。此书印制不到五千本。)


东人达二零零四年的《滇黔川边基督教传播研究(1840-1949)》一书,是在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的修订下而出版的。该书是东人达教授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虽然作者并没有局限在石门坎研究上,而是拓展到滇黔川边整体的基督传播研究,但是作者对石门坎的研究在此书也是属于重要部分。东人达此书基于“唯物史观”着笔,具有较浓厚的“意识形态”,但也不失为一部较客观的研究石门坎的专著。每个人所站的角度不同,其所在乎和强调的历史也不同。

东人达教授如今已故,我们对于他关于石门坎的一系列研究,应当尊重和理解。在大花苗人知识分子之中,他们早已把这位研究石门坎的汉族人当成了“自己人”(此前,东人达曾成为毕节苗学会里唯一不是苗族的一员)。


顽石与窄门

(2004年初版的东人达一书)


一九九九年,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生张慧真凭借着《教育与族群认同——贵州石门坎苗族的个案研究(1900-1949)》一文获得博士学位。其《教育与族群认同》一书当时是用英文撰写而成的。直至二零零九年作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腾星主编的《教育人类学研究丛书(第二辑)》中的一册,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张的《教育与族群认同》一书,描述了苗族人“自我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过程。而这其中充满了矛盾。

进入二十一世纪,“石门坎研究”已更趋学术化。二十一世纪后,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两部著作:一是沈红的《结构与主体——激荡的文化社区石门坎》,二是马玉华的《区域文化与社会变迁——威宁·石门坎·苗族》。


顽石与窄门

(此书于2009年出版。1999年张慧真的博士论文翻译而成)


沈红的《结构与主体——激荡的文化社区石门坎》一书是其社科院博士论文,于2007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沈红在石门坎的大量田野调查,是其书最大亮点。她所提出的文化社区石门坎,以苗族为主体,叙述了这样一个文化社区,苗族在其中的主体性。其书对基督教在这个文化社区的影响做了一个剥离。


顽石与窄门

(复印版封面)


《结构与主体》一书没有认识到基督教在其中的作用。可能也是作者更想要强调苗族的主体性,而故意忽略了基督教的作用。

马玉华的《区域文化与社会变迁》(2015年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是离现在最近的一本关于石门坎研究的书。其书的时间跨度超多了每一本研究石门坎的书。她所选定的时间除了清末民国时期的石门坎外,还加了新中国建立后的石门坎,直到改革开放后的石门坎。作为一本历史研究著作,作者在参考了大量的档案后,对于石门坎在1949-1979/1979年后的研究,补缺了以往研究石门坎没有较多涉及到的时期。马玉华的《区域文化与社会变迁》一书是其博士后研究论文,自二零零六年便开始,直至二零一五年才最终完成并出版。作者用了十年的时间,研究了民国至改革开放时期的石门坎。


顽石与窄门

(2015年出版)


每本书的侧重点都不一样,都有着作者对石门坎的看法。在六本书籍中,最有史料价值的无疑是东人达、东旻翻译、注释的《在未知的中国》一书,而在我看来,我觉得张坦的《“窄门”前的石门坎》一书最令我动容。张书自初版以来,已经三十几年,而今读来,仍然最为触动内心。一本书的价值,就在于看他能在时间长河中流传多久。中国的《论语》、《道德经》等,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阿奎那等的书,距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我们今日依然在读他们。过去了的并不是落后,前面还未到来的并不一定就是代表先进。经典被人们反复的重读,乃是因为每读一次都会有收获。

        张坦的《“窄门”前的石门坎》一书,在“石门坎研究”领域中,是被大家一读再读的书,可见它的影响力。此书不仅在石门坎研究中独树一帜,就算在中国基督教史研究中、民族学研究中、人类学研究中,我都觉得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著作。


顽石与窄门

(摄于2016年)


附各书目录:


“窄门”前的石门坎——基督教文化与川滇黔边苗族社会》

著者:张坦

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云南教育出版社;二零零九年贵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月:1992年初版,2009年再版

页数:三百零九页(指第二版)

目录

第一部分 二千年与二十年

第一章 “残山剩水”中的“葛天苗夷”

第二章 内地会“苗疆开荒”

第三章 循道公会“劈开石门”

第四章 二千年与二十年

第二部分 “野橄榄枝”与“真葡萄树”  

第五章 “为牛为马”到“引领民族”

第六章 “晦盲否塞”到“为盐为光”

第七章 “结绳刻木”到“文化圣地”

第八章 从病不延医到医学博士

第九章 “野橄榄枝”与“真葡萄树”

第三部分 “普世”与“本色”

第十章 销声匿迹与十倍增长

第十一章 “普世”与“本色”

后记及附录

 

 

《在未知的中国》

著者:柏格理、邰慕廉、甘铎理、王树德、张继乔、张绍乔

译者:东人达、东旻

出版社:云南民族出版社

出版年月:二零零二年一月第一版;二零零三年二月第二次印刷

页数:八百零六页

目录

柏格理《中国历险记》,共十三章;

柏格理、邰慕廉《苗族纪实》,共十二章加结语;

柏格理《在未知的中国》,共三十一章;

王树德《石门坎与花苗》,共七章加结语;

甘铎理《在云的那一边——柏格理传记》;共十三章;

甘铎理编《柏格理日记》,共十八章加后记;

张绍乔、张继乔《张道惠夫妇在石门坎(1904-1926)》

 

《滇黔川边基督教传播研究》

著者:东人达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月:二零零四年十二月

页数:四百四十一页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滇黔川边民族地区

第二章 殖民侵略背景与社会下层出身的传教士

第三章 基督教传播的滇黔川边族群背景

第四章 建国前基督教在滇黔川边的传播

第五章 教会的教育与社会改良事业

第六章 滇黔川边老苗文的创制及其历史作用

第七章 滇黔川边基督教运动中的主体作用

第八章 历史亲历者的追述

附录、参考书目及后记

 

《结构与主体:激荡的文化社区石门坎》

著者:沈红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月:二零零七年九月

页数:四百四十三页

目录

导言 贫困和教育,乡村的困境

第一章 石门坎现象与乡村问题

第二章 理论脉络:结构与主体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章 结构发生:石门坎崛起于边陲

第五章 主体推动结构:苗文故事

第六章 结构-主体分离:学校与社区

第七章 主体进退:社区与国家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及附录

 

《教育与族群认同——贵州石门坎苗族的个案研究》

著者:张慧真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年月:二零零九年七月

页数:二百四十一页

目录

第一章 绪论:从中心到边缘

第二章 从西方理论到本土研究的定位

第三章 分流历史与边缘研究

第四章 帝国体系与西南边地的确立

第五章 族群知识的建构

第六章 教育与民族认同

第七章 族群身份的多元诠释——花苗知识分子的崛起

第八章 总论

参考书目及附录

 

《社区文化与社会变迁——威宁·石门坎·苗族》

著者:马玉华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月:二零一五年十二月

页数:四百一十四页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威宁石门坎的地理、经济和民族

第二章 循道公会在昭通

第三章 石门坎:基督教的示范性

第四章 国民政府对威宁苗族地区的治理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威宁地区的苗族社会

第六章 威宁苗族社会的初步改革

第七章 威宁地区的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

第八章 威宁地区的“四清”和“文革”

第九章 威宁地区的改革开放

第十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石门坎

结语、参考文献及后记



顽石与窄门


二零一九年发表与《历史人类学学刊》(台湾)第十七卷第一期(2019年4月)的“苗族、基督与现代性——石门坎的民族学研究”一文(页67-112),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五本研究石门坎的重要著作。作者黄淑莉以批判的角度对着五本书给予了学术性的评价,从而探讨出近四十年的石门坎民族学研究的宽度与高度。


作者所批判评价的五本书分别是张坦《“窄门”前的石门坎》、东人达《滇黔川边基督教传播研究》、张慧真《教育与族群认同》、沈红《结构与主体》、马玉华《区域文化与社会变迁》。作者给予了这五本书优缺点的剖析和研究,让人耳目一新。我认为,此文是近两年有关于石门坎研究期刊论文中最好的一篇。


顽石与窄门










所属主题
柏苗 顽石与窄门
柏苗 顽石与窄门
一個阿卯。我愛我的家人、家鄉以及朋友們。喜歡沉默,不善言辭。只喜歡寫寫文章,雖然寫的很爛。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