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库寿龄是身兼传教士、教育者、学者、编辑、文物搜藏者的近代来华人士;还是山东石器时代遗物最早的发现、收藏者之一,他所收集的直接脱壳鹦鹉螺目动物,《中国地质评论》把这种动物命名为“库寿龄”以资纪念。
1859年,库寿龄(Dr.Samuel Couline)出生于英国伦敦,是家中幼子。父亲是一位浸信会牧师,由于家境窘迫,这位富有学者品味的父亲并未能给予他优越的学习和成长条件,尽管天资聪颖,但库寿龄的求学之路并不顺利。
1874年,15岁的库寿龄在一家保险公司工作。过了两三年,库寿龄萌生了追随其父从事传教工作的心愿。1877年,18岁的库寿龄进入布里斯托浸会学院学习神学。在接受神学教育的过程中,库寿龄对中国产生了兴趣。
1884年,25库岁的寿龄来华,在山东青州传教,当年在夫妇在青州东华门街建立青州中学,后更名为青州广德书院,初期设小学部和中学部,1887年开设大学部,发展成为集大、中、小学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学校。1897年,库寿龄夫妇在西皇城街建立起一所专门招收贵族女子的寄宿学校,称为崇道书院。该校设有2个小学班和3个中学班,学生80余人。
1900年,库寿龄的妻子为了贴补丈夫所需经费,与宋传典、白玉章、袁景涛等人创办了德昌花边庄。她从意大利引进原料和图样,并传授技艺。后来被称为“抽纱之王”的青州府花边即发端于此,时至今日,在国际国内依然享有盛誉。
1904年,库寿龄所办的广德书院与美国北长老会在青州所办学校合并为广文大学(齐鲁大学前身),学校迁往山东潍县(潍坊),库寿龄在广文大学任教。
1908年,库寿龄因反对学校的合并而脱离浸信会,离开了生活长达二十余年的山东,几经辗转侨居于上海,在1894年就成为“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会员工作,于1914年起担任该会的名誉干事和编辑职务。
1917年,库寿龄呕心沥血编写花费十余年的英文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发行,出版后一直被想要了解和研究中国的人士阅读和引用,甚至赢得了“巨著(magnum opus)”的美誉,直到2012年8月该书还在Hardpress书局出版,足见这部著作影响较大,库寿龄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
1919年,库寿龄代理上海麦伦书院院长一职并在兆丰路(今高阳路)73号,创办著名的汉学刊物《新中国评论》,库寿龄自任主编,每两月出一期,每年合为一卷。
1922年,库寿龄不断受一种罕见疾病食管憩室的折磨,加上长期而繁忙的劳作,于6月15日在上海安息主怀,享年63岁。在上海的最后十几年,他将其在汉学方面的功力和积累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造就了他著名汉学家的声誉,他所编写的重要专书《上海史》(The History of Shanghai)扫尾工作由其夫人完成并于1923年正式出版。中文版《上海史》
1935年,库寿龄编写的《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成为欧美著录中国甲骨文字的第一人。原来他在山东期间,与美国传教士方法廉合伙大量收购自河南经潍县古董商人转运来的甲骨,及其他中国古代文物,然后将部分藏品捐献给大英博物馆和苏格兰皇家博物馆。
–谢谢您的打赏转发–
(不做传教士、可做传教事)
寻访者手机、微信:139 688 3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