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西和但以理都是聪明绝顶的人物。他们在其所处的时代接受了很高的教育,但他们学习的整个框架完全不同于他们周遭的世界。摩西可以说是在埃及的大学受教育,但以理则是在巴比伦受教。我们不知道在外面的大学里,都是哪些老师在教他们学习,但是无论是谁,他们这些老师可以说都成功地引导他们的学生获得了有意义的学习。我的意思是,这两个人都把他们外邦老师交给他们的知识放在了一个上帝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意义的框架之内。他们理解创造、堕落和救赎的整个基督教世界观。他们明白上帝已经创造了并且继续统管着这个世界,整个受造界也巨细靡遗、分毫毕现地启示上帝自己,并且受造界成为了他们敬拜和服侍上帝的管道。
我们很好奇上帝究竟使用了哪些信仰上的见证人来引导摩西和但以理的心智。对我们而言这种知识难以想象。但是我们的处境与之相似,并且我们基督徒老师们的职责也在乎此。我们和世俗的学校一样教给孩子们一样的信息,然而,我们努力为之的方式却是为了塑造我们学生的心智能够养成一种和周围的世界不同的意识。我们努力引导他们看到那些被呈现给他们的观念背后的真实意义。
为了思考有意义的基督教教导方式这个主题,让我们先来思考一下学校的本质。Stuart Fowler是这样定义学校的:
学校的本质在于那是一个以教育的力量所组成的热爱学习的群体。说得简单点儿,学校就是为了求知的目的而设立的一个人类资源的组织。学校里包含着老师和学生在内的鲜活群体,在那里,老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
Fowler进一步说老师和教室里的学科的权威都受到学校本质的影响。老师的权柄受限于“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学习的经历他们要回应上帝的话语。”因此,只有当学校里的学科促进学习时才是有效的。学科本身不是目标,它只是推动有意义学习的一种手段。
另外一种看待基督教学校定义的方式就是可以和非基督教学校做一番比较。一间美发学校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理发师,一家机械学院存在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机械师。那么一般世界上的学校对于培养儿童和青少年有什么样的目的呢?最终就是培养他们成为成熟的成年人,能够被社会接纳并且为社会做出贡献。一间基督教学校的目标就是为了预备基督徒具备一种观点和态度,从而使他们成为耶稣基督的回应性门徒。我们的困难在于,我们并不是熟悉或者习惯思考学校的课程、或者内容领域,怎么和基督徒生命整合在一起。原因在于我们把创造从与神的关系中给撕裂了,而受造界是为整个课程提供材料的。我们非常熟悉比如像是科学、数学、地理或者历史学科,我们把这些称为世俗的学科,然后把神学和圣经当成属灵的学科。我们已经发现这种现代观点不过就是一种古代诺斯替主义的翻版。圣经清楚地表明上帝创造这个世界是为了启示他自己并且促进我们对他的敬拜和服侍。基督徒老师应当努力将这种观念传递给学生。
教育中的意义事关重大,即使非基督徒教育者也极为重视。菲力.菲尼克斯把人类定义为一种寻求意义的物种,他认为教育基本上就是一种寻求普遍意义的过程。威廉姆.格拉瑟则表示如果教室里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材料毫无意义,就没有必要教给学生。对基督徒来说,意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整个受造界的终极意义在于上帝的自我启示和慷慨之恩。
但是我们如何将这一类的意义传递给我们的学生呢?对我们这些成年基督徒来说,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上帝的国度。耶稣说,一个人必须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才能进神的国。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小孩子可以解释复杂的神学教义。而是说如果我们想要进神的国,孩子身上信靠的特质和依赖的特点相当重要。孩子们能够按照他们的身量理解神的国,因为他们知道依赖一个值得信赖的成年人意味着什么。在学校里以这样的方式展现所教的内容也是可能的,因为孩子们已经准备好了要依靠和爱耶稣。
我们以诗篇29篇为例,(耶和华的声音发在水上;荣耀的神打雷,耶和华打雷在大水之上。耶和华的声音大有能力;耶和华的声音满有威严。诗29:3-4)老师可以用一种增强我们对神的敬畏和信靠这位永活的上帝的方式教授雷电知识。然而,我们平常在学校里教授雷电的方式,往往只是解释成,云层中积累的电荷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就变成了闪电和轰隆的雷声。基督徒老师试图在现代科学对雷电的解释之上,赋予一个按照诗篇29篇的原则的解释框架。有意义的理解是重要的,尤其在基督教学校。
那么这对基督徒教导实践有何意义呢?或许我们可以再看一遍耶稣自己的例子: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太11:28-30)。
基督徒老师是心里柔和谦卑的人。他或她为了学生的缘故站在基督的位置上,并且恩慈地让学生负起学习的轭。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习透过受造界启示祂自己的那位上帝,当然,这个过程中,只有老师能起到引导的作用,毕竟在跟随基督的这条路上,他或她比学生要走得更远。我们也可以思想在最后的晚餐那一夜,主耶稣为门徒洗脚的那一幕,当主耶稣洗完脚,祂对门徒说:
我向你们所做的,你们明白吗?你们称呼我夫子,称呼我主,你们说的不错,我本来是。我是你们的夫子,你们的主,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我给你们作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作的去作(约13:12-15)。
渴望充满意义地教导孩子们的基督徒老师必须要成为那样的一位仆人式领导,他或她被这个问题上的重要性所抓住,以至于自己不得不朝着那个榜样的样式帮助学生成长。
为了能够使一名老师成为一名从事有意义教学的老师,一些特定的品质是必要的。一般来说,这样的老师需要爱、异象和整全:正如汤姆.霍华德所指出的,爱就是“我的生命为你而存在”;异象就是能够笃定基督教独特的创造、堕落和救赎的世界观;整全的意思是拒绝将生命分成神圣和世俗的、自然或超自然的。更具体而言,基督徒老师需要通过个人经历确信,基督徒的生命的确存在非常不一样的本质。他们需要具备基督徒的思维,这表现在他们的理解力和品格层面。他们需要明确,教导的目标就是要从里面看到,学习是为了服侍。他们必须要对历史的和文化意识上的生活方式有所了解,并且明白透过当今的世代。文化被塑造和已经被转化的模式。这样的意识能够帮助他们在面对这个世界的世俗思想时有一个立足之地,并且能够为他们在面对他们可能需要采纳世俗教科书时提供一个必要的基础。他们需要整合包括人类及他们所生存的世界在内的秩序。更实际点说,基督徒老师需要具备一种传递深谋远略的服侍的能力。这就使得老师们要花大量的时间倾听,因为老师们需要在学生的身处的位置与之相遇。这包括了要把学生当作上帝形象的承载者,有能力按照孩子的学习风格和理解力以及学习水平对待孩子。老师需要成为作主门徒的榜样,成为一个敏而好学的学习者。
提升有意义的学习包含许多的主题,在此难以详细一一叙述。举例而言,老师需要有意识、并且适应孩子们的学习风格。在这个主题上有很多权威性的论述。他们大多数都同意,至少有四种截然不同的学习风格,尽管他们的定义和术语会有所不同。你的教学过程若能与学生的学习风格契合,某种程度上,你要接纳他们好像接待主耶稣一样。另外,比如像小组合作学习或者是协作式学习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主题单元学习也正方兴未艾,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强有力地将各种不同的学科以一种充满意义的学习经历的方式整合到一起。Geraldine Steensma建议说,建立概念性框架可以促进满有意义的教学。学生受到帮助意识到,一个概念性的框架有其信仰的根源,并且我们的心灵所委身的对象会决定我们对“事实”的解释。学生们需要得到帮助意识到他们采纳的框架会引导他们,并且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意义。Steensma认为,我们可以着手去做的一个方式就是,我们要发展概念性教学,因为概念可以反映基督徒的框架。她提到的另外一些重要因素是,基督徒老师能够在生搬硬套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之间的作出区分,对学生进行学术训练时要照顾到学生的能力水平,这就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交叉使用演绎和归纳式的学习方法。当然,这当中的任何一个主题都可以独立成章。
上面我们所讨论的主题在这里有一点还需要重新加以强调,尽管这是一个很大的主题,有许多的细节需要处理。这就是我要讲的课程整合的主题。James A.Beane在1995年写了一篇专门讨论课程整合的文章,文章谈到:
课程整合关心的核心议题在于设计触及生命的课程,而不是为了揭示不同学科之间碎片式信息中的奥秘。它的根源在于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继续整合新知识与经历,从而拓展或延伸我们对自我和世界的理解。它的焦点就是为了此刻的生活而不是为了将来的生活或者是未来的学习。它是为了驱动孩子自身感兴趣的东西而不是在成人眼中看来有意思的学科。它关切的是主动的意义建构而非被动地接受别人的填鸭。(phi delta kappan,April 1995,P.622)
正如这位作者所强调的,课程整合意味着某种更为激进彻底的东西,不仅适用于学校的教学。它所聚焦的学习主题是那些和学生们的个人生命有直接关系的主题,当然也包括那些在更大的世界范围内出现的议题或问题。与此同时,他坚持表示,各种学科领域不是处在整合课程的对立面,而是起到真实支持整合课程的目的。
如上所述,这个主题对于目前的讨论而言未免大而无当,但是至少有两个原因促使基督教学校去更多地严肃思考课程整合这个主题。首先,基督教世界观强调人类生活与知识的整全性。上帝话语的根基性作用提供了我们认知人类经验任何一个层面的规则,这样的规律就隐藏在所有学科碎片化的知识背后。其二,耶稣命令我们要先寻求他的国,这就意味着当我们面对学校学科学习的碎片式方法时,要严肃地对待我们与神以及与邻舍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按照周围世界的课程标准来构建我们的课程,这种方式就使得我们按照这个世界的样式而活,却不是依照一种更为根本的方式。我们需要更为严谨地看待我们到底要去往何方以及我们目前到底朝哪个方向在行进。
回到本章的主题,富有意义的教导包括了老师要能管理课程而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Steensma和Van Brummelen为课程管理提供了以下建议(from Shaping School Curriculum,P24):
1.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组织课程好为了孩子的心可以听见那“安静、微小的声音”。课程组织起来的方式应当表明一切受造之物都在宣扬基督是主,并且学生受召用他们的全副身心回应那位永生的上帝。
2. 课程的内容和学习经历理想上,应当按照如下的原则被选择和排序:
B. 课程的意义就包括在那样的学科训练的生命层面。
E. 把以上所述的四个原则应用到小学和中学的课程之中。
最后我们要谈的一点内容和评估有关。一般来说,至少以下的这些原则应当铭记在心。评估一个学生只是为了这一个学生的益处,而不是为了引起和其他同学之间的竞争关系。评估应当按照每个学生的恩赐天分并且带着一种每一位学生只要受到帮助,都能做到最好的自己的观点进行。评估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在学生的合作中完成。
《Shaping School Curriculum》提供了一些列有价值的关于评估的清单。由于这本书目前已经绝版,并且难以找到。我从中摘抄以下内容写在下面:
2. 针对每日观察学生的要素来修订已计划的学习活动。
3. 让你的学生以口头报告的形式评估他们自己的作业。
4. 容许他们帮助其他人提升自己的作品(不是让学生用自己的作品评估别人的作品。)
5. 学生的作品给出口头的或者书面的评价,在两到三天的时间内给出一个分数(如果分数是必要的话)。
8. 用考试来发现和纠正学生的弱势,而不是给学生按照考试成绩排序。
10. 评估期间做好观察记录,并且在下次教学时注意改进。
11. 尽可能给出详细的评估报告而不是一纸分数,在你通知孩子的父母评估结果之前,一定要先告知孩子。
最近一本非常有见地的讨论评估的书籍是《天降大任》(a vision with a task),两位编者分别是Stronks以及Blomberg.这本书的作者们建议了5种可以采纳的评估方式:真实的考试、档案、自我评估、项目式评估和各种展览式评估。还有一本新书也特别有价值和参考意义。就是由Harro Van Brummelen撰写的《在课堂上与神同行》(walking with God in the classroom)。作者在讨论评估时指出了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这两种评估方式。前者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成长,后者则是为了总结学生学习一段时间或者某个项目结束时所采用的评估。他也给出了以下一些评估的指导原则。首先,评估的功用不可以被无限放大。我们只能评估学生的“行为和作品,而无法评估学生的人格和内心”。其次,任何形式的评估都应该尊重学生并且温柔地建立学生的生命。第三,分数排名不应当成为我们评估的主要目标。孩子的恩赐各有不同,我们的评估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个事实。作者对评估的一些其它方面的思考同样值得一读。
言而总之,基督徒教学应该充满意义。这就意味着学习理当让学生们的思想和上帝的知识联系在一起——不是知道一些神学或教义性的知识,而是通过这些不同的受造科目和神建立个人性的关系。这一切若能发生,老师们就应该以同样的方式被上帝的话语掌控。连我们都陌生的经历,学生也难以涉足。
【注】本文译自《reclaiming the future of christian education :a transforming vision》第21章,蒙作者允准翻译,仅作学习交流用途,如需转载,请联系行走教育。
重拾基督教教育的未来 | (序言)
重拾基督教教育的未来 | 启蒙运动
重拾基督教教育的未来 | 靠圣灵而活
重拾基督教教育的未来 | 为何教与学必须与爱相连?
重拾基督教教育的未来 | 教学中的款待
重拾基督教教育的未来 | 透过自我认知,重获教导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