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9 1 月, 2025
spot_img

爱‖孙宏广

 

爱‖孙宏广

 

    《哥林多前书》13:8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是《爱的奉献》中的一段歌词,是著名歌手“韦唯”在1989年春晚上演唱的热门曲目。曾几何时,这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回荡在八九十年代的祖国大江南北,被多少人争相传唱。唱出了这个时代的需要,也唱出了人们对真爱的渴望。“人间如果没有爱,太阳也会灭”,雨果如是说。文豪莎士比亚则说:“人生如花,而爱便是花的蜜。可见,人们对爱的咏颂颇多,也从某些方面道明了爱的不可或缺。因此,尽管人类已经堕落了来,但爱仍旧是人类心理最大的需求,爱是人类苦苦追寻的价值。爱是人类维持生计的基础,爱也是人类生产劳动的动力。无爱不成书,无爱没话题。可是,尽管人对真爱的需求是如此之巨大,甚至如同空气和水一样。然而,多少人却仅仅是活在对其不断地向往和憧憬中。这个世界,爱的缺失导致了太多太多的问题。没有爱的家庭冷若寒宫,没有爱的婚姻形同虚设,没有爱的社会正上演着幕幕弱肉强食,没有爱的人类不过是行尸走肉!圣经》早已经预言了末后时代的境况:“ 因为那时人要专顾自己、贪爱钱财、自夸、狂傲、谤渎、违背父母、忘恩负义、心不圣洁……”,(《提摩太后书》 32又说“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许多人的爱心才渐渐冷淡了。”(《马太福音2412在这一个真理贫瘠的年代,唯物论大行其道,拜金主义肆虐盛行,导致物质至上,反而精神低廉。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种异常丑陋的价值观面前,爱显得异常的渺小和空洞。存在主义思想扼杀了理性的同时,也冲破了那能够拦阻人类继续滑跌的最后一道防线。后现代主义肢解了人类历史和人性,也抛弃了人类自身最后一块遮羞布。这样,爱被一次次肆意地扭曲,一次次恶意地误用。致使世界狼藉一片,真爱已经荡然无存。

究竟爱的本质是什么?当怎样为爱下定义?人类与爱的关系是怎样的?爱在社会中具备什么价值?以上这些疑问常常是困扰许多人的普遍问题,以至于许多人在面对这个题目时总是一度彷徨失措…..其实,不得不承认,爱的本质与定义还有其与万事万物的关系着实是人生的主要命题,它关乎世界和人类的意义与价值。故而,绝不能轻视。放眼整个人类历史进程,不外乎就是一段有关于爱这个主题的注释。爱本应该是这个可见世界的主旋律,爱与恨时常在一线之间,一念之间。不明白爱的真谛,势必无所适从,不免流于庸俗……

 

一.爱的定义:

由于爱这个题目,我们并不陌生,这导致了对爱的定义成泛滥的状况。古往今来,许多人针对此题目著书立说,发表感触,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究竟孰是孰非呢?在展开正面论述之前,首先我们从否定方面来思考系:

 

1.什么不是爱

 

A.伦理关系不是爱。

“但丁”说“爱是美德的种子,爱情使人心的憧憬升华到至善之境”。因此,爱意味着德行,意味着美善。在世上,“亲情”,“友情”和“爱情”基本涵盖了所有的人类情感。以至于我们在思考爱这个题目时大抵都只限于这几个范畴之内!然而,殊不知,在严格意义上来讲,这几种常见的情感都不是爱,充其量只是爱影子和残余。亦或是爱的躯壳!如果爱是纯金,那么这些无非就是镀金。那么,为什么这些都不意味着是爱呢?那是因为,自从始祖犯罪以来,人类皆以全然败坏。全然败坏是指人在身体和灵魂两方面的各范围,都已经被罪孽玷污。从而,人无完人。爱无真爱!我们的爱,时常既有限,有残缺,又有不良动机。尽管在浩瀚如星的人事和书卷中,记载了难以计数的爱的故事,可谓多姿多彩,甚至感人至深!但无疑,这些都经不起上帝的斟酌,也经不住时间的沉淀。父母爱儿女,是因为父母为父母,正如乌鸦皆哺育幼雏。所以。这种亲情是本性使然。只要不压抑它,人人都会发挥。我们与人为善,结交友人,是因为我们需要沟通。因为人生来就是一个社会性存在,这种关系性致使人无法处理社群之外存活。因此,对朋友的需求依旧是本性使然。我们恋爱,结婚。是因为我们“应当”如此,正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个“应当”即是被年龄趋势,也是被常情左右。故而,这仍然是本性。连无神论者“罗素”都认为:“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这根本没什么闪光点。“荀子”说“好、恶、喜、怒、乐皆出自人天性的本质”。因此,人都是有情感的人。情绪的多样化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这是其他动物绝对不具备的。喜、怒、哀、惧、爱、恶、欲,被列为“七情”,凡有此“七情”者皆为人,人人生而如此。

然而,正如植被离开大地,水草离开海洋一般,离开上帝之人的爱都是空洞和暂时的。空洞是因为没有真正的价值,暂时是因为没有永恒的意义。这就是有句谚语所说:“爱整个人类可能是一件易事,但认真地去爱一个人却很难”。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堕落了堕落到根本没有爱。不是吗?放眼望去,人类一直在做什么?只要“自私”这个词汇不在人类世界除去,“真爱”是根本就不复存在的。因为,“自私”和“真爱”无法并存。“苏格拉底”说“父子兄弟间相爱,本出于天性,而要讲究利害,就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夫妇结合,本出于情爱,而要以经济为条件,就失去了相爱的本意。”可是,时间验证了我们的爱的长短,金钱验证了我们爱的真伪。

如果我们认为爱不过是简简单单地与人交好,相互关怀,彼此呵护,互利共赢的话,那么,爱不过是我们人际关系中的一个纽带。其实,爱的意义远胜过这些。

 

B.牺牲自己不是爱。

“仁爱”,“兼爱”和“博爱”是国人常言的三种爱。这三种爱在哲学和社会学领域都有其相应的价值。也都有一群为其摇旗呐喊的粉丝。“仁爱”是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兼爱”是墨子所代表的墨家思想。“博爱”是孙文所代表的类似基督教思想。

所谓“仁爱”就是宽仁慈爱的意思,“仁”是儒家传统的道德精华,也是儒家道德体系的最高原则。儒家在“仁”的大原则下,倡导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礼等。因此,儒家有别于讲出世和权谋的道家,也不同于讲治世和规矩的法家,更相异于讲卫国和用武的兵家。乃是一种十足的现实伦理主义群体。他们所有的理想不过是妄图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而已。这就是孔子周游列国,游说四方的目的。“学而优则仕”的口号不过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孔子既然盼望达到个人、人人、到天人关系的和谐。那么,什么是其良方呢?在观察现世时,孔子忧心忡忡,悲于“礼崩乐坏,达到淹没”的乱象,遂而希望复古重兴。因此,看到社会危机的孔子就认为“仁”的缺失实为社会之病原。故而,也就大肆倡导仁道,也劝勉君主等掌权者施行仁政。不过,可惜是儒家提倡的“仁爱”,有别于墨子的“兼爱”,更有别于孙文的“博爱”。儒家的“仁爱”是有等级差别的爱。儒家主张“首孝悌、次谨信”。因此,“百善孝为先”。也就是说:一个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关爱兄弟,这样才能将这种爱扩展开。以至于对君就是忠,对朋友就是义。而这种爱也是相互的,父慈子孝、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种相互交织的爱,向外承传,就会让天下都充满爱。这种爱有差别,爱自己的亲人一定比其他人要多一些,爱主上一定比其他臣子多一些,因此,这种爱既不平均,也不规律。乃是因人而异,推此及彼。“仁爱”的最高精神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忠恕之道。自己不想做的,就不要强加在别人的身上。这似乎很高尚,但不免有些消极。因为这样的爱依旧没能逃出“己”的禁锢。也就是说,这种爱是以“己”为参照系的。而当我们知道,我们这个“己”已经堕落了,侵染了罪孽,“己”还可靠吗?

“仁爱”之道盛行于当下之际,曾和儒家弟子学习过的墨子对此道提出了强烈地旨意,认为这种等级分明,有失公允的爱根本不值得推崇,因此提出“兼爱”一说。在《墨子》中有《兼爱》三篇。其中墨子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兼爱兼爱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墨子和孔子都看到了当时社会的鄙陋一面,因此,尽皆认为爱的不可或缺。但在孔子的基础上,墨子进一步思考:先秦社会之所以动乱,乃在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不是等级混乱的问题,而正是太过于强调亲疏的问题。而假若所有人都能够以相同的爱,不分彼此和身份地爱其他人,那么必然世治而家和,人了而民安。这样,乍看墨子,此“兼相爱,交相利”的倡导几近完美,似乎天衣无缝。也足有可实践价值,但事实上,“兼爱”也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功利主义思想。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兼爱”和“仁爱”两说并驾齐驱,传播开来之际,荀子曾问墨家人士,你们这么做究竟为了什么呢?也就是说实践“兼爱”的目的是什么呢?墨家后人回答为:“如此对待他人,终究必得回报”!这样荀子严厉地批判了墨家的虚伪。所以,正如某人所说:“慈善事业不过是有远见卓识者的长远投资”!这种目的论之爱也难堪大任,从而不过成了一种文化界的某个符号!

之后,我们再来看“博爱”。这是孙中山先生的思想。这个名词的原文是“兄弟”,和中国的“同胞”一词一样,普遍译成“博爱”。他曾说:“博爱”是“人类宝筏,政治极则”,是“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正因为在孙中山先生的思想里,“博爱”如此重要,所以,他才一生之久不遗余力地宣传“博爱”,据说他还多次把“博爱”的题词分赠世界各地的国际友人。那么,究竟什么是孙先生所谓的“博爱”呢?这个思想和前面的“仁爱”与“兼爱”有何异同呢?其实,“博爱”并非孙中山先生的发明。乃是其少年留学于夏威夷,檀香山时所学的西学之道。在他早年留洋时,对基督教思想有更多接触后,发现中国人千百年寻找的的瑰宝原来隐藏在基督教的教义里。西方所崇尚的“自由”,“平等”和“博爱”是文艺复兴之后的现代思潮的三大口号。是“民族”,“民权”和“民生”的前提。是“民主”的三方面表现。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不外乎就是为了争取这三件事。因此,如今法国国旗还是“蓝”,“白”和“红”三色旗(雷同美国独立战争旗)。其中,“蓝”代表自由,“白”代表平等,“红”代表博爱。但法国大革命爆发时,虽然参与者希望获得此三件事,却由于至终脱离了信仰原则去自由革命,从而导致了一系列可悲的流血事件。这样,“蓝”和“白”的涵义好理解,那么为什么“红”代表博爱呢?难道正是法国大革命式的暴力夺权和流血冲突吗?不是的,这个“红”乃是指基督的救赎,乃是指十字架的真谛,乃是指上帝对人类的大爱。因此,红色基本已经成了基督教注册的颜色,从旧约伊甸园的流血祭牲开始,直到今天矗立在世界各地的教堂,医院和红十字会的十字架和十字标。全部都在叙述一个故事,那就是“红”这个颜色是有极其重要意义的。而孙中山的“博爱”是否就是基督教的爱呢?也不尽然。因为,一来,孙中山先生虽然是基督徒,但其靠暴力革命来为更对人获得“自由”,“平等”和“博爱”权力的思想并非基督的思想。不过是罪人的软弱而已。并且,他曾说“据余所见,仁之定义,诚如唐韩愈所云‘博爱之谓仁’,敢云适当。博爱云者,为公爱而非私爱,即如‘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之意,与夫爱父母、妻子者有别。以其所爱之大,非妇人之仁可比,故谓之博爱。能博爱,即可谓之仁。”又说“仁之种类:一、救世之仁;二、救人之仁;三、救国之仁。”“救世、救人、救国三者,其性质皆为博爱。”所以,可见,他的博爱并不纯粹,是罩在人民幸福,国家兴旺的象牙塔里面的“狭爱”。甚至在其晚年作三民主义讲演时,又强调把三民主义口号和法国革命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结合起来,认为:“法国的自由和我们的民族主义相同,因为民族主义是提倡国家自由的。平等和我们的民权主义相同,因为民权主义是提倡人民在政治之地位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君权,使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说民权是和平等相对待的。”所以,孙先生一面需要顾及自己的理想,也就是建立大同社会。也希望同胞幸福,消除差别。

因此,这个爱也不算是真爱。只不过是万千爱中的一种罢了!

使徒保罗“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林前13:3)是的,爱会导致牺牲,但牺牲本身不是爱。牺牲的人可能并非由于爱。故而,民族主义,英雄主义,信仰主义中的种种爱都是相对的,也都是有残缺的。

   

2.什么才是爱

在谈了这么多之后,究竟什么是爱呢?如果,连那些大家甚为熟悉的有关于爱的命题都不是爱,世间岂不是根本没有爱了吗?是的,世间已然没有爱。因为爱不能在人类自身找,寻找真爱,就应该跳出人类自身。

A.上帝的本体就是爱。

在《约翰一书》四章第八节中,这样说: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 神,因为 神就是爱。”说来说去,爱是上帝的性格,是上帝本体的属性。所有可知的爱本来都是出自上帝这一完美属性的!上帝是爱的存在。上帝之爱是一切意义的始源。上帝位格性的互动就是爱的最原始,最高级的范本。(《约翰福音 335 父爱子,已将万有交在他手里。《约翰福音》 520 父爱子,将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指给他看,还要将比这更大的事指给他看,叫你们希奇。)这种爱支撑着一切。包括万千人事物。因此,一花一草都在见证着上帝的这种爱。这种爱才是大爱无疆,才是博大精深!上帝爱世人的爱正是如此!没有上帝,我们就不知何为爱,没有上帝的救赎,我们就无力去爱。其实,当初,上帝造人时已将类似其本体之爱的属性放在了始祖的里面,故而,始祖对上帝自身,一切造物,尤其是夫妻双方都有未被玷污的完美之爱!(《创世记》 223 那人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 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可是,随着人类的堕落,这种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恨。无缘无故的恨,刻骨明显的仇恨。(《创世记》 312 那人说:“你所赐给我、与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树上的果子给我,我就吃了。”《创世记》 45 只是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该隐就大大地发怒,变了脸色。《创世记》 48 该隐与他兄弟亚伯说话,二人正在田间,该隐起来打他兄弟亚伯,把他杀了。)这种仇恨隐藏在人的天性里,一触即发。(《创世记》 423 拉麦对他两个妻子说:“亚大、洗拉,听我的声音;拉麦的妻子细听我的话语:壮年人伤我,我把他杀了;少年人损我,我把他害了(注:或作“我杀壮士却伤自己;我害幼童却损本身”)。 《创世记》 424 若杀该隐,遭报七倍;杀拉麦,必遭报七十七倍。”)到了挪亚的时代已经无以复加,泛滥至极!(《创世记》 611-12世界在 神面前败坏,地上满了强暴。神观看世界,见是败坏了;凡有血气的人,在地上都败坏了行为。)而今较比挪亚的日子,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实,爱与恨是一个位格存在的一种状态,一种情绪。爱是积极的正面情绪,恨则是消极的负面情绪。爱与恨都将注意力集中在所爱和所很的对象上面。对于人,爱世希望成全之,恨是希望拆毁之;对于物,爱是据为己有,恨是远远丢弃!因此,上帝也有爱和恨等不同情绪。(《民数记 1418 “耶和华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赦免罪孽和过犯,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耶和华不轻易发怒,当不是说耶和华不发怒。但上帝的怒气却从不带着罪性。乃是其公义的彰显和表现!上帝喜爱圣洁,恨恶罪孽。而我们则不然。我们既有限,又有罪。从哪个意义上来看,我们的爱和恨都是问题重重的,常常本末倒置,爱当恨的,恨当爱的!这就是我们的状况。

希腊文中有四个表达“爱”的词:其一“eros”是普遍意义上的男女间的情爱,能以很容易发展至肌肤相亲的欢愉。但主要关注于“性”满足的较低层次。其次的“stroge”主要指美好的人际关系。包括亲情,友情和兄弟姐妹间的感情。这种爱被视为普遍的社会关系中的存在,它不可或缺到甚至人人皆不能逃离其中。第三“philia”则是同时涉及身心灵的热情,这种爱昭示着绝对的亲密无间,夹杂着着人类对于智慧和理性的渴求,是人类之爱所能追求达到的最高层次。然而在其之上的却是被视之为圣爱的“agape”。《新约圣经》常使用这个词和“philia”互换来描述上帝的大爱,这种爱才是纯粹无条件的爱诸己。

    

B.上帝的律法就是爱。

    常常听人在教会里说:“别设立那么多规条,那多没爱心?”,“弟兄姐妹犯错要极力挽回,怎么能惩戒?惩戒岂不是最没有爱心?”,更严重的是“爱和律法是不能并存的,哪里有律法,哪里就没有爱”……这类说辞似乎大家并不陌生。其实,这都是对爱与律法关系的无知和误解导致的。在《提摩太前书》 一章第五节说“但命令的总归就是爱,这爱是从清洁的心和无亏的良心、无伪的信心生出来的。”因此,上帝的律法就是爱的律法,上帝的爱通过律法可一览无余。那么,律法岂不是捆绑人,定罪于人和食人之罪的吗?怎么律法反而是爱了呢?其实,这不难理解。比如为人父母者在监护小孩子的过程中要求小孩子必须在几件事上听命,并宣布孩子违命会如何。这些要求包括“不可动刀”,“不可玩火”,“要有礼貌”,“要认真学习”,这些都是父母给孩子规定的律法,使他们必须遵守的。而他们在遵守时也确实很不习惯,感觉挺受约束。试问,这么多要求究竟是为了孩子还是另有所图?父母这么做基本都是出于爱,尽管这种爱已经不能和上帝的爱相比了。因此,上帝赐给人类的律法(包括人类良心)也都是出于爱,为了爱。而人的天性都是不喜欢受约束的,希望活在为所欲为的假自由当中,妄图处在不用负责任的假释放里面,因此,罪人常百般抵挡真爱,甚至不顾自身安危。这导致了在现今的时代,教会建立会员制是多么的艰难!真的施行合乎《圣经》的惩戒制度又是多么地不易!而,真信徒,奔天国而去的,无不希望活在规范的制度下,或在上帝和其所设立的仆人的监督下。既无愧于良心,又对上帝和自己负责!没有这种规范意识,今生似乎足够自由,但怎样能够安然见主呢?正如,作为司机师傅,遵守交规是应当的,违规随时都有极大的危险。人似乎有一再违规的自由,但车不需要年检吗?出事不需要负责和解决吗?这样,我们活在上帝圣洁的律法中,岂不更为安全?我们遵守 神的诫命,这就是爱他了,并且他的诫命不是难守的。(《约翰一书》 5:3)《圣经》劝诫我们:“亲爱的弟兄啊,我们应当彼此相爱,因为爱是从 神来的。凡有爱心的,都是由 神而生,并且认识 神。”(《约翰一书》 4:7)因此,只有重生的人才有真爱,因为爱是从神来的。也是因为如此,保罗才概括了爱的意义:《哥林多前书》 13:4-7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当基督徒得救后,被恢复了真理的仁义和圣洁,这其中就包括了爱。所以,爱成了圣徒的果子。我们的得救是出于上帝的爱,我们的成圣是不断地追求爱,我们得救的目的就是活出上帝赋予我们的爱。“耶和华在他面前宣告说:“耶和华,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 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为千万人存留慈爱,赦免罪孽、过犯和罪恶,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埃及记 34:6-7)这样,上帝是慈爱的上帝,我们要做慈爱的人。保罗所说的爱的定义任何一条用在上帝上都合适。当然,用在基督徒追求成圣上也合适。

    上帝的律法就是真道,真道就是我们信仰和生活的标准。离开了律法,我们的爱就会放纵,就会产生偏差。上帝纵有无限慈怜,但上帝绝不乱爱。我们为人父母长辈,也不能溺爱。因为那样,势必导致相反的后果。所以,学习律法,顺服律法是获得爱与实践爱的不二途径。

 

二.爱的意义:

毫无疑问,爱的意义是极其重大的。它看似简单,却涉及本体与世界和人类的关系,涉及宇宙世事的发生(成因),发展和结局。当然也关乎人类永恒的前途与价值。前者是爱的特殊性意义,后者是爱的普遍性意义。而今,我们所说的爱,大凡是已经变质的爱,它既不是爱在神本体中的那种状态,也不是神造人时对人所发出的情形,甚至也不是始祖夫妇之间原有的程度。因为,自从人类堕落伊始,爱已经被从人性当中赤裸裸的抽离出来了。它总是被欲所驱使,又总是被利所践踏。我们对爱的认识已经残缺不全了,一切爱的概念无论被文学家和艺术家如何修饰,都不过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而已。低级一点,爱成了获得;中级一点,爱成了愁肠;高级一点,爱成了行善。然而,爱本来的意义绝非如此。它的价值原本是无限的。

 

1.爱彰显神的属性。

    如果不是因为爱,就没有世界和人类。如果没有爱,就无法解释世界和人类的本质。如果没有爱,就无法赋予世界和人类以生气。我们知道,上帝是自存永存的。对于神而言,一切都是后来者,一切都是被造物。神不依附任何受造物而存在,也无需通过受造物获得价值和满足:“谁是先给了他,使他后来偿还呢?”(《罗马书》 11:35) 反倒是:因为万有都是本于他,倚靠他,归于他。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远。阿们!”(《罗马书》 11:36 )

一切都是在属他的,一切都是为他的。没有神,人将不人,但没有人,神依旧是神。人从神而获得生命,神却拥有无限和无量的不朽生命。创造宇宙和其中万物的 神,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也不用人手服事,好像缺少什么;自己倒将生命、气息、万物赐给万人。他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注:“本”有古卷作“血脉”),住在全地上,并且预先定准他们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要叫他们寻求 神,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实他离我们各人不远,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就如你们作的,有人说:‘我们也是他所生的。’”(《使徒行传》 17:24-28 )

神在他的启示中,向我们表明了其本体为神圣的独一复数形式。也就是说其本体是一而三的存在状态。所谓一,就是指神的独一性,所谓三,就是指神的位性。永恒当中,包括时空在内的一切皆未受造。但是神就在其位格之中有不变的圣爱交流了。这种生命中心间的交流是神的一种生命本性。爱构成神本体的关系性。爱与神的生命息息相关。神既然是自存永存的,所以,爱当然是自存永存的。不过,神是自存永存的位格。爱本是神自存永存之位格的属性。最重要的是爱实乃上帝存在之意义。也是其位格交流之内容。我们看几处经文:《马太福音》 3:17“从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约翰福音》 3:35 父爱子,已将万有交在他手里。《约翰福音》 5:20 父爱子,将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指给他看,还要将比这更大的事指给他看,叫你们希奇。”这些经文一再宣告圣父对圣子的爱,作为基督徒并不陌生。 那么,神对其子的爱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呢?是在圣子道成肉身时吗?是在圣子上十架时吗?亦或是在圣子决定做救主时呢? 都不是,是在永恒里。在永恒里,神就爱其儿子。这种爱本来是内蕴的。人类无从得知,更无处得享。而我们所读到的圣经经文,不过是神一次次表明对其子的爱而已。神的爱,是超然的爱。由于人与神之间有本质的差异,故而,我们永远也无法全然理解。不仅仅是理解不透,而且是不敢想象。不过,神还是在人犯罪前和犯罪后不断的向人们昭示他长阔高深的爱。就其对全人类的爱而言,我们称之为普遍恩典。就其对选民加诸在普遍恩典之上的爱而言,我们叫特殊恩典。感谢上帝,他本来无需在本性之外获得其他任何的事物,因为他从任何一个角度而言都是极其丰沛的。但是,他却在永恒里自发性的设计了一个伟大计划,那就是要施行他创造,护理,救赎和审判的作为。这样一切的一切在其旨意之内产生了。那么,是什么驱使神施行这一系列奇妙而伟大的作为呢?是外力作用吗?显然不是。是神寂寞吗?这样一想都有点亵渎。索性,通过《圣经》,我们得知上帝行作万事都是为了其永恒不变的荣耀。(《诗篇 19:1 诸天述说 神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 《以赛亚书》 43:7 就是凡称为我名下的人,是我为自己的荣耀创造的,是我所做成、所造作的。” )这是主因。神不为万事而存在,神不为万物而存在。他的作为只是为了自己永远的荣耀。因为他是主。主对于其之外的一切都有绝对的主权。那么,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荣耀遂而行作万事吗?答案是不仅如此。在主要目地之后,我们要了解次要目地。这不是说这个目的无关紧要,乃是说和其主要目地相比较是低一顺位的原因——这就是爱。    

首先:上帝出于爱才计划造人。

其次,上帝因为爱才赋予人自己的形象和样式。

再次;上帝爱人才加诸人权柄。

最后,上帝本于爱的原则才付代价救人。

 

首先:上帝出于爱才计划造人。

正如我上文所说,神不需要其本体之外的一切事物。没有这一切,神依旧是神。但是神却破天荒地创造了万物。而万物都是为人类造的。这是人领受的莫大的恩典(《罗马书》 8:32 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地赐给我们吗?)。万物本无位格(除天使外),皆无能与神沟通的生命。对神而言,这六日的创造是从没有过的经验,所以意义巨大。但神既然是丰沛的,所以即使造人也不会加赠其什么。纵使人类犯罪之后,神也并没有减损什么。但是有一件极其奇妙的事需要大家留意。那就是神造了人之后,其本体的关系性不变。但其本体与外界的关系性则丰富了起来。以往神是在位格之内发挥爱,只是三位格间彼此共通。这决定神本来施行爱的对象只是位格之内。但其选择造人那一刻起,神就在生命中得知这要发生的意义了。又在其创造了始祖夫妇之后,瞬间产生了另一种爱的关系,这就使得神施行爱的对象在三位格之外多了起来。而神以位格间运行的爱作为基础,将这个爱的模式(不是本质)施行在所有被造的对象身上。使得人类价值和意义瞬间产生。也保障了人类有别于万物的超越地位。因此,神才为人预备好了一切在第六日造物高峰造了人(《创世记》 1:26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 《创世记》 1:31 神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六日。

)。而唯独人是神亲自造的。所谓亲自创造不外乎就是不仅仅通过话语创造。我们知道,神说有就有,命立就立。其本来当然可以直接用一句话造成人类,正如其创造万物时的模式。但唯独人,耶和华 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创世记》 2:7)也只有人被神称呼为儿子:(《路加福音 3:38 以挪士是塞特的儿子,塞特是亚当的儿子,亚当是 神的儿子。)而这个儿子的称谓神向来都没用在其他受造物上,不仅与神对天使(神的众子不过是神的诸仆役的意思)的称谓有别,从而也使得人与动物在本质上区分开来。因为天使与神没有生命的直接关系,乃是间接关系。而动物只是暂存的生命而已。

 

其次,上帝因为爱才赋予人自己的形象和样式。

神的形象和样式是一件事情的两种说法。代表着神自己的属性。神的属性分基本属性和道德属性。基本属性就是指神独有的,不与被造物共享的属性。诸如全知,全能,全在等。这是神之所以为神的基础。而道德属性则是神可以与人分享的属性。诸如慈爱,怜悯,信实和公义等。虽然能与人分享,但是在程度上,任何被造物与之都是遥不可及的。神的形象分为广义形象和狭义形象。广义形象就是指神是灵这个本质,侠义形象就是指神的道德属性。就神的属性而言,人类获得了一方面的一部分。哪一方面呢?是道德属性这一方面,为什么是一部分呢?因为即使是神的道德属性,也丰富到难以侧度的程度。而我们,向来都没获得过那个程度。就其形象而言,人类获得了全部的两方面。但我们不要误会说这样,获得的是神属性和形象的本质,或者以为神分割了自己的属性给人类。显然,这都是错误的,当我们那样说的时候,是指神以自身作为蓝本,从而创造出“象神且代表神”的人类来,这如同我们所说的“照葫芦画瓢”,或者“用母光盘被一再拷贝”。当然这只是比方。所以,人被造时就是被造物,神即使造了人类依旧是造物主。并且这种身份会持续到永远。然而,神造人时,既然按照其形象和样式创造,那么,人就有份于神的属性了。即在神属性的“关系下”,又在神属性的“影响下”。关系下,说明神是位格的存在,我们被造后也是位格的存在。因而我们获得这种属性,从而能与神沟通了。其次,神的属性时刻的影响着我们的属性,这就如两块磁铁之间一样。人的属性无罪状态,是相吸的,有罪状态是相斥的。(《哥林多前书》 11:7 男人本不该蒙着头,因为他是 神的形像和荣耀,但女人是男人的荣耀。《以弗所书》 4:24 并且穿上新人,这新人是照着 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 《歌罗西书》 3:10 穿上了新人。这新人在知识上渐渐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神对人的爱难以想象。神能与人分享的是自己那丰富的属性。尽管人是被造物,却是仅次于神存在的荣耀生命。这就如同我们所生,所养育的孩子一样。他在生出之后,俨然成了我们的瞳仁,而神视自己的百姓正是如此(《申命记 32:9-10 耶和华的分,本是他的百姓;他的产业,本是雅各。耶和华遇见他在旷野、荒凉野兽吼叫之地,就环绕他、看顾他、保护他,如同保护眼中的瞳人)。

 

再次;上帝爱人才加诸人权柄。

神的权柄统管万有,上及诸天(《诗篇》 103:19 耶和华在天上立定宝座,他的权柄(注:原文作“国”)统管万有。)当人被创造的时候,神将当时适合赋予他的,都系数赋予他了。人类从而从神那里获得了统治权(《创世记》 1:28 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当时人获得的这种权柄是无以伦比的。神又为始祖亲自证婚,保障了他们享受着没有玷污的爱情和神圣的婚姻。从而使得被放置在伊甸园中的亚当夏娃夫妇过着无比滋润和自在的生活。这就如同父母为儿女操办终身大事一般,事无巨细,无比完美。神又视人为君王,先知和祭司。此时,人类所担负的尊容是空前绝后的,那种荣耀在被造物里无出其右。这是什么?这是爱。因为爱,所以神不断的施与。因为爱,神一再的抬举。然而事实上“因为他知道我们的本体,思念我们不过是尘土。”( 《诗篇》 103:14 )人不仅被赋予权柄,还被赋予使命与命令。正如任何身居要职的人都享受尊容的同时,也一并承担责任一样。神将禁果放在伊甸园当中。这禁果象征着神的圣洁和律法,也显明了人的自由意志。这是神对始祖的尊重,因为只有象神一般的生命才有自由选择权。人在这种权利里,本身依旧是出去神的爱。不然,人被造成木石岂不从去这种权力?人被造成动物又何时接近过这种权力?

 

最后,上帝本于爱的原则才付代价救人。

人被如此抬爱,本应对神百般顺从,感恩戴德,极为敬畏,讨神喜悦。可是,当人享受了一段时期的欢愉之后,还是没有禁住诱惑犯罪了。这样,使得全人类从此背离神。死在了罪孽和过犯当中了。人堕落后的情形是怎样的呢?先是夫妻关系破裂(《创世记》 3:12 那人说:“你所赐给我、与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树上的果子给我,我就吃了。”)。其次是人类命案发生(《创世记》 4:8 该隐与他兄弟亚伯说话,二人正在田间,该隐起来打他兄弟亚伯,把他杀了)。再然后就是多妻制产生。(《创世记》 4:19 拉麦娶了两个妻,一个名叫亚大,一个名叫洗拉。) 最后当罪孽泛滥开来就浩瀚在全地之上了(《创世记》 6:5 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创世记》 6:11 世界在 神面前败坏,地上满了强暴。《罗马书》 3:10 就如经上所记:“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罗马书》 3:11-12 没有明白的,没有寻求 神的;都是偏离正路,一同变为无用。没有行善的,连一个也没有!”《罗马书》 3:23 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 神的荣耀;《罗马书》 5:12 这就如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

 我们作为亚当的后裔,生在亚当里,长在亚当中。本性与其他世人一样败坏,甚至许多罪行有过之而无不及(《以弗所书》 2:3 我们从前也都在他们中间,放纵肉体的私欲,随着肉体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本为可怒之子,和别人一样。《加拉太书》 4:8 但从前你们不认识 神的时候,是给那些本来不是 神的作奴仆。)我们原本没有任何值得上帝施恩的条件。然而:你们从前远离 神的人,如今却在基督耶稣里,靠着他的血,已经得亲近了。(《以弗所书》 2:13)我们是怎么活过来的呢?是神主动的拯救,这与我们的行为无关,甚至我们也未曾提供任何信心给上帝。这完全是神的恩典,救恩就如同礼品一样,是神对我们的馈赠。(《以弗所书》 2:1-6 你们死在过犯罪恶之中,他叫你们活过来。 那时,你们在其中行事为人,随从今世的风俗,顺服空中掌权者的首领,就是现今在悖逆之子心中运行的邪灵。我们从前也都在他们中间,放纵肉体的私欲,随着肉体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本为可怒之子,和别人一样。然而 神既有丰富的怜悯,因他爱我们的大爱,当我们死在过犯中的时候,便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他又叫我们与基督耶稣一同复活,一同坐在天上)。

这样,我们能说什么呢?有什么话可以代表我们的心情呢?实在是词穷理亏。这正是: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马书》 5:8)这都是爱的特殊性意义。

那么,爱的普遍性意义又是什么呢?爱的普遍性意义就是在神本体之外的意义。这个意义关乎整体的人类社会。可以说,除了上帝和人类,任何的生命群体都不曾有爱的关系。天使没有,动物亦没有。只有人类有爱的关系是源自于人类受造的特殊性。我们知道,天使是个别受造的,也就是每一位天使和另一位之间都没有生命的连带和从属关系。而动物虽然有连带和从属关系,但其受造却不是按照神的形象。神的形象和样式是爱的基础。因为爱和神与人的本性息息相关。人类和天使与动物不同。圣经说:他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注:“本”有古卷作“血脉”)……《使徒行传》 1726,一本指亚当,万族指全人类。人类和始祖的关系是生命性的。我们有其血脉的承传。这就保证我们的爱有生命性。而天使之间的沟通只能算作工作性,动物之间则算为功能性。所谓工作性就是一位格与另一位格之间没有人性的情感,只限于工作上的沟通。按照《马太福音》 2230 当复活的时候,人也不娶,也不嫁,乃像天上的使者一样。我们得知天使之间是没有婚娶与性关系的。这也从另一个层面表明其没有此心理和生理的需求。那么牠们之间的关系就只是工作性的。因为:使岂不都是服役的灵、奉差遣为那将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吗?( 《希伯来书》 114 所以,人类与其他造物尽皆不同,这种区别是不能以道里计的。以至于人士最需要爱的,人有爱与被爱的需要。但要知道,人只有去爱的本分,却没有被爱的权利。为什么呢?因为神造人时,人即使是全然圣洁,但其也不是功利性的存在者。堕落后就更不能奢求爱了。人需要爱,本身却并不具备被爱的权利,这就是圣经说的又关于人类全然败坏的真理。人类既然已经全然败坏了,堕落之后,对爱的理解显然有很严重的偏差,故而,不能实践爱,甚至无法触碰到真爱。但被爱的巨大需求确是人堕落后的直接结果,为什么呢?因为爱是上帝一项极其重要的属性。当人未曾犯罪之时,人能够与上帝自由交通。上帝那测不透的爱和恩典环绕着人的身心灵。让人无时无刻不活在满足当中。可是,当人堕落之后,人与神彻底隔绝了。从而人的心里就无法在上帝之外得着满足。人心无限的需求,巨大的空洞,只有无限大的神能以填满。这样,人最需要的爱其实是圣爱。它远远超过一般性的情爱和友爱甚至是父爱和母爱。我们本来是绝技不可能明白爱的这些意义的,正如刚出生的婴孩很难理解为什么自己的父母是那样的爱他,但随着年龄的成长,尤其是在自己成家生子之后,也就渐渐理解了。所以,我们实在是在上帝的启示中理解这些意义的。没有启示,我们就会放纵邪情私欲,就会错爱一生。爱的两方面意义,使得社会被构建了起来。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激发着人类包括信仰,工作等在内的一切事物。可是如今我们所说的爱尽皆成了情欲,思念等诸多感觉上的事物了。那么《圣经》中对于爱的这些普遍意义下了怎样的结论呢?我总结了几方面。

 

2.爱完全神的律法。

《加拉太书》 514 因为全律法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神圣洁公义的属性使得神的作为井井有条,井然有序。这种条理显明在神的六日创造上和万物内蕴的规律上,也显明在人的天性上和神的圣道中。律法主要分为道德律和自然律。前者是关乎善恶的评价标准,后者是关乎万事万物的运作原则。万物都是神理性和法性的外在表现。神是律法的制定者,又是律法的施行者。因此,人被造时就有律法性(《罗马书》 215 这是显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们心里,他们是非之心同作见证,并且他们的思念互相较量,或以为是,或以为非。) 这种与生俱来的律法性成了人类一切法律,法规的基础。正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律法是圣洁的,是公义的(《罗马书》 712 这样看来,律法是圣洁的,诫命也是圣洁、公义、良善的),律法不是罪的本身,律法本来也不是引致人犯罪的原因,倒是非因律法,人就不知罪,也不认罪,从而堕落后的人也不容易被引到基督面前获得救赎(《罗马书》 77 这样,我们可说什么呢?律法是罪吗?断乎不是!只是非因律法,我就不知何为罪。非律法说,“不可起贪心”,我就不知何为贪心。《加拉太书》 324 这样,律法是我们训蒙的师傅,引我们到基督那里,使我们因信称义)。并且没有律法,世界就失去统一标准,也就必然罪孽泛滥,无法控制。所以,神就允准人类按照良心的功用设置了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比如早于摩西五经成书的“汉莫拉比法典”正是神赐给人类的律法功用制定下来的规则。这类法律的出台,尽可能的保障了社会的规律性,从而弥补犯罪后人类的道德缺失,也挽回了无政府状态的混乱。但可惜的是这是罪人的律法,其中一部分并不合乎真理,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再者,律法缺失对于基督徒而言也会容易怠惰,阻碍其生活成圣,容易为反律主义钻空子(《雅各书》 125 惟有详细察看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的,并且时常如此,这人既不是听了就忘,乃是实在行出来,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 以上这几方面这就是律法的三重功用。这三重功用相辅相成,相互印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凡事都要规规矩矩地按着次序行。 凡事都要规规矩矩地按着次序行。(《哥林多前书》 1440 )规律的上帝为万事万物设立的规律,人人都当遵行。对于神的圣律,遵守就蒙福,违背就召损是上帝所定的因果律。(《申命记》 1126-28 看哪!我今日将祝福与咒诅的话都陈明在你们面前。 你们若听从耶和华你们 神的诫命,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们的,就必蒙福;你们若不听从耶和华你们 神的诫命,偏离我今日所吩咐你们的道,去事奉你们素来所不认识的别神,就必受祸。)律法是永恒不变的法则,律法的法则适用于任何时代的任何人。 《路加福音》 1617 天地废去较比律法的一点一画落空还容易)。神的公义和圣洁属性使得人被造时纵就有中性的自由,而这种自由是被律法规范的自由(《雅各书》 125 惟有详细察看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的,并且时常如此,这人既不是听了就忘,乃是实在行出来,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不是为所欲为的自由,是由内在属性束缚和外在命令束缚的自由(《创世记》 217 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神向亚当颁布的命令就是行为之约。此约是人类有责任遵行神旨意的背景。这个约永远有效,因为其原则正是律法的原则,那就是:“做为人,你要行……”因为摩西写着说:“人若行那出于律法的义,就必因此活着。”(《罗马书》 105

许多人由于误解的缘故,以为律法是在摩西的时候才有的。其实并非如此。律法显然是在人类被造时就被放在灵魂中的,但口头性宣布却是在人类被放置于伊甸园之后,其具体的明文化则是在摩西时代(《罗马书》 513 没有律法之先,罪已经在世上;但没有律法,罪也不算罪。《约翰福音》 117 律法本是藉着摩西传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稣基督来的。)

那么,律法与爱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表面看来,律法似乎与爱是对立存在的,怎么协调二者呢?事实上,律法与爱并不冲突,亦无矛盾。从某个角度来讲,爱本身也是律法得要求,律法本身也是爱表达(《约翰二书》 16 我们若照他的命令行,这就是爱。你们从起初所听见当行的,就是这命令。)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来讲都是如此。我们知道恩典就是上帝慈爱属性的表达。而律法本是上帝圣洁属性的表达。律法与爱在同一位上帝的本体里本没冲突,在我们的里面也应该没冲突。如果产生冲突,不是这两大真理的冲突,乃是罪人的罪带来的冲突。

首先,律法设立的目的是本于爱。正如河边的栏杆是为了人的安全而设立的。正如交通法规是为了保障司机和大众的利益。正如婚姻法是为了保证婚姻双方的权益。所以,律法是禁止人以身试法从而导致失去自由。

    其次,律法的要求和爱的作用一致。律法无非有两方面的要求,那就是消极要求和积极要求。消极要求就是禁止的。积极要求就是当行的。遵守了消极要求不遵守积极要求是违法,遵守积极要求不遵守消极要求也是违法。并且很多人都是以表面遵守了律法的消极要求而洋洋得意,沾沾自喜。那么律法所禁止的和要求的正是爱所要达到的。爱人之人,是不加还对方为前提的(《罗马书》 138-9凡事都不可亏欠人,惟有彼此相爱,要常以为亏欠,因为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像那“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贪婪”,或有别的诫命,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爱是不加害与人的,所以爱就完全了律法)。满爱之人,其生命状态和律法的要求一定和谐。他不应该是迫不得已才遵守律法,乃是甘心乐意的遵守律法,或者说他的行事为人法则正是对律法精神的实践。因此,只一味地纠结于什么是律法,该怎么才能不触犯律法,而忽略只有重生得救才能遵守律法,只有性情改变才能爱慕律法这个事实的话,必然落入律法主义的错谬当中。因为“这样,凡好树都结好果子;惟独坏树结坏果子。好树不能结坏果子,坏树不能结好果子。《马太福音》 717-18 这就如同医生才能医病,因为医病是他的天职。又如同警察才能够抓恶人,这也是他的身份使然。我们决不能本末倒置。

    律法是被神借着给圣徒的信心坚固的。没有信心,对律法的遵守只不过是表面的敷衍了事而已。(《罗马书》 331 这样,我们因信废了律法么?断乎不是!更是坚固律法。)而信心和爱心不分家。(但命令的总归就是爱,这爱是从清洁的心和无亏的良心、无伪的信心生出来的。《提摩太前书》 15

 

3.爱遮掩许多罪过。

   彼得前书 48,圣经说:“最要紧的是彼此切实相爱,因为爱能遮掩许多的罪”。 这段经文让我们看到爱的另一个意义。那就遮掩许多罪孽。可是神不是圣洁的神吗?“ 耶和华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赦免罪孽和过犯,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民数记》 1418 神是眼里不容沙子的。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因此,救赎才必要。他实际是在基督的肉体中定了罪案。因此,神根本不会放过罪人,也不会不理会人的罪。那么,圣经怎么能说用爱来遮掩罪孽呢?“爱”的相关动词是agapaō。“切实”原文是“热切”的意思,属助动词。较佳的译法是“不断热切的彼此相爱”。爱能遮掩谁的罪呢?是不是基督徒犯罪都要遮掩呢?保罗明说“犯罪的人,当在众人面前责备他,叫其余的人也可以惧怕”。(《提摩太前书》 520所以这不是说基督徒之间即使是互相犯罪,也都要视而不见的意思。因为对于基督徒的团契生活而言,不仅要圣洁相交,也要彼此督促。有肢体犯罪,乃要按照圣经原则找其交通,直到经一再劝戒,故不理会再按照保罗使徒的要求当众责备。所以,爱能遮掩许多的罪就是两个意思。

    

首先,爱能使以往的罪被合理解决。

其次,爱能避免以后不犯更多的罪。

为什么说爱能使以往的罪被合理的解决呢?因为任何人犯罪,一旦成为事实就不能挽回什么了。他已经犯罪,以爱心的方式处理会才有望得着这个人,不然任其破罐子破摔的话是可想而知的(《哥林多后书》 27 倒不如赦免他,安慰他,免得他忧愁太过,甚至沉沦了。) 解决其罪是关键。正如主对待大卫迎娶拔士巴的过错一样,在责备其罪的同时,也承认其婚姻的合法。从而赐福所罗门(《撒母耳记下》 1210 你既藐视我,娶了赫人乌利亚的妻为妻,所以刀剑必永不离开你的家。 《撒母耳记下》 1224 大卫安慰他的妻拔示巴,与她同寝。她就生了儿子,给他起名叫所罗门,耶和华也喜爱他。)为什么说爱能避免以后不犯更多的罪呢?因为禁止罪的有效途径常常不是律法的要求,乃是爱。律法限制罪是其基本功用。但是一方面律法不能给人不再犯罪的能力(《罗马书》 714-15 我们原晓得律法是属乎灵的,但我是属乎肉体的,是已经卖给罪了。因为我所做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愿意的,我并不做;我所恨恶的,我倒去做。)另一方面律法只是叫人慑于其威严而暂而不甘心不犯罪。所以,爱的力量时常是律法所不及的。没有爱的律法是没灵魂的律法,没有律法的爱是没有实体的爱。正如主对待行淫时被抓的妇人一般,对这个妇人主没有定罪,还给她活下去的勇气和能力。从而使得这个人重获新生(《约翰福音》 811 她说:“主啊,没有。”耶稣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因此,爱实在是遮掩了许多的罪,使得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止于起步,甚至使得许多罪不致于产生连锁性的反应,尤其是在基督徒生活的过程中。爱能止息愤怒,恨能挑起争端。以爱的原则行事,就能使得基督徒间紧紧地抱团,成为一个整体,从而相互受益(《罗马书》 1210 爱弟兄,要彼此亲热;恭敬人,要彼此推让。《以弗所书》 416 全身都靠他联络得合式,百节各按各职,照着各体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体渐渐增长,在爱中建立自己。)

 

4.爱是圣徒的印证。

许多圣徒总惑于自己的得救与否,因此总是处在惊慌失措当中。诚然,对待信仰应该郑重。我们决不能活在虚假的安全感里。正如艾兰牧师在《给未曾归正者的警告》给人们的提醒一样。尤其是在这样的一个真假难辨,狼羊共事的时代。为了辨别真伪,在真理上进行必要的辨析尤为重要。爱德华兹先生写了《宗教情感》,梅钦博士写了《基督教真伪辨》,歌士瑞牧师写了《基督徒真伪辨》,莱尔主教写了《你是活人还是死人》。可是当你浏览过这些著作后,无疑会发现其中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异口同声的声言我们今生是能够获得得救确据的。我们在活着的年日就能知道自己是否已经得救(《罗马书》 816 圣灵与我们的心同证我们是 神的儿女)。那么确定自己得救与否的总原则是什么呢?约翰使徒为了这个问题,曾著书专门论述“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信奉 神儿子之名的人,要叫你们知道自己有永生。”(《约翰一书》 513在圣经中,我们得知约翰使徒希望受书对象能够知道自己有永生,这是他的权利。知道自己已经得救是基督徒生活的乐趣,是基督徒传福音的动力,也是他回报主恩的泉源。那么,如何才能得知自己有永生呢?那就是要看他对神真理的态度,还有看他是否有爱心。此二者缺一不可。在本质上,爱心是基督徒得救的必然流露。(你们既因顺从真理,洁净了自己的心,以致爱弟兄没有虚假…… 《彼得前书》 122一位重生的基督徒,已经被恢复了真理的仁义和圣洁(《以弗所书》 424 并且穿上新人,这新人是照着 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加拉太书》 522 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这个新生命是在爱中的复活。因此,他不能不爱造他又救他的主(《哥林多前书》 1622 若有人不爱主,这人可诅可咒…… 《哥林多前书》 83 若有人爱 神,这人乃是 神所知道的)。他也不能不爱他的弟兄,这是生命的本质所导致的。什么生命,就什么状态。什么生命,就什么表现。一奶同胞,流着父母的血。那种亲情无法割舍。一灵同胞,靠着救主的血,那种圣爱,更无法割舍。甚至同胞有分别之日,因为其可能因着信仰不同前途迥异。但灵胞永无离别之苦。因为其同一信仰,就永聚天国。这样,查验自己是否有对肢体的爱心就是验证自己生命的有效方法。(《约翰一书》 51-3 凡信耶稣是基督的,都是从 神而生,凡爱生他之 神的,也必爱从*神生的。我们若爱 神,又遵守他的诫命,从此就知道我们爱 神的儿女。我们遵守 神的诫命,这就是爱他了,并且他的诫命不是难守的。《约翰一书》 420-21人若说“我爱 神”,却恨他的弟兄,就是说谎话的;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 神。 爱 神的,也当爱弟兄,这是我们从 神所受的命令。《约翰一书》 420-21 人若说“我爱 神”,却恨他的弟兄,就是说谎话的;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 神。爱 神的,也当爱弟兄,这是我们从 神所受的命令。  

另外,真圣徒必然遵守主道。其遵守与否是验证其是否重生的第二个有效方法。但由于生命程度不同,所以遵守的程度是有些差异的。然而,只要是真信徒,就不能无视真理。其一定会以遵守主道为荣,当他违背主道后,总会不断自责。以前,在为得救时他不晓得这种人生法则。其作为罪人,习惯了罪中的生活。但他得救时,圣灵借着真道重生了他,从此他被引向了人生正轨。从而他就会重视圣经真理。也在神的道中时常洁净自己。焉有羊不听主人声音的呢?焉有仆人无视主人规劝的呢?所以主说:“我是好牧人,我认识我的羊,我的羊也认识我”。(《约翰福音》 1014)“我的羊听我的声音,我也认识他们,他们也跟着我”(《约翰福音》 1027又说“你们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约翰福音》 1415 )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这人就是爱我的;爱我的必蒙我父爱他, 我也要爱他,并且要向他显现。”(《约翰福音》 1421)耶稣回答说:“人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爱他,并且我们要到他那里去,与他同住。不爱我的人就不遵守我的道,你们所听见的道不是我的,乃是差我来之父的道。 (《约翰福音》 1423-24) 你们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爱里;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他的爱里。(《约翰福音》 1510

大卫和约拿单之间的爱,正是因为他们是弟兄。(《撒母耳记上》 181 大卫对扫罗说完了话,约拿单的心与大卫的心深相契合。约拿单爱大卫,如同爱自己的性命。《撒母耳记上》 183 约拿单爱大卫如同爱自己的性命,就与他结盟。)这种弟兄之爱是自发的。使徒们当时尽管相互攀比争大,但至终却亲如一家。这都是由于上帝的灵在他们里面的缘故,正因为如此,才使他们能够越发合一和相顾。

 

 

5.爱能以造就信徒。

基督徒是在爱里成长的。任何一个人重生之后,爱就是其行事为人的法则。本着爱心行事必然能够使得自己和他人得着最大的惠益。(《哥林多前书》 81 论到祭偶像之物,我们晓得我们都有知识。但知识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爱心能造就人。)爱对人造就的功效显著,它是同工们能以同行的基础,如果没有爱,必然看自己比别人强(《腓立比书》 23 凡事不可结党,不可贪图虚浮的荣耀;只要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 必然总想着为首好胜(《马太福音》 2311-12你们中间谁为大,谁就要作你们的用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而一旦以爱心作为基础,就总是处处为别人的益处着想(《马太福音》 712 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这样,才能够造就自身与别人。因此:凡你们所做的,都要凭爱心而做。(《哥林多前书》1614当知道原来在基督耶稣里,受割礼不受割礼全无功效;惟独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才有功效。”( 《加拉太书》 56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道有一位神学生,即使是在学习神学的过程中都无法戒掉吸烟的不良嗜好。多少人在横加指责后,只是使得他越发刚硬的触底反弹。直到有一天,某一位老牧师经过此地,发现了他这个毛病后,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孩子,把烟戒掉吧,吸烟对你自己和基督徒的形象实在都有损……”,此后,不知道哪来的一股力量,使得这位青年瞬间就戒掉了吸烟的嗜好,彻底在这件事上得了释放!因此,同样的话,带着爱心说;同样的事,本于爱心做,效果会大不一样。

 

6.爱是真教会标记。

“什么是教会”,“教会的标记是什么”一直是基督教各派别争论的题目之一。除了天主教和东正教之外,在正统神学界基本达成的共识是圣道的传讲,圣礼的施行和惩戒的执行此三项。改教家马丁路德加尔文基本都接受。而后来的改教信条则清楚注明。从教会的生命性上来讲,圣道的传讲是根基性的标记,不可或缺。而后两项则建立在这一项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没有真道的群体就一定是世俗组织。而有真道传讲却没有圣礼与惩戒的组织可能是教会。但却是不甚完全的教会。教会是真理的柱石与根基(《提摩太前书》 315 倘若我耽延日久,你也可以知道在 神的家中当怎样行;这家就是永生 神的教会,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故而,真理是首要之重。如果从组织性上来看,教会需要有后两项作为其组织合理合法化的标记。因此,没有圣礼的教会一定没有圣职。没有惩戒的教会一定缺乏监督。这样,称其为团契会更为恰当。但是《圣经》中却有一条明显的辨别属神的教会的标记时常被人忽略。那就是爱的实践。世界因着罪而冷漠异常。人类的爱已经支离破碎。如果教会中都找不到爱的话,那么,哪里还有真爱呢?(《马太福音》 513-14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

如果教会都不能实践神的爱,那么教会的超越性究竟在哪里呢?(《马太福音》 539-46 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这样,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所以,与其说对于教会而言真理重要,倒不如说真理和爱心同等重要。此二者一直是如影随形。决不能被人为切割,更不能重此轻彼。没有爱心的教会如同社会,亚于社会。没有爱心的人只能构建巴别塔,不能建立基督的身体。基督的教会与世界组织加以区别的两个标准无非就是真理的传讲和爱心的交通《约翰福音》 1335 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 离开这个原则,教会就不可能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基督徒也不可能实践自己在文化使命中的本分。这样,基督徒当越发的将已经获得的爱心发挥出来,并且以此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人际交往中,要本于爱心处理(《以弗所书》 42 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言语要柔和,如同用盐调和过一般(《言》 2515 恒常忍耐可以劝动君王,柔和的舌头能折断骨头。《以弗所书》 415 惟用爱心说诚实话,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这样的见证是真实的,教会的荣耀是不能被夺去的。 

 

后记:

《路加福音》 1027 他回答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 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或者总结《圣经》的话,“约”也好,“道”也罢斗不错,但这些无不和“爱”有关系。所以,“爱”是贯穿全本《圣经》的主题。在基督再来审判时,一切都将归于无有,唯独爱是永不止息。天国之所以是天国,正是因为爱是那里的主旋律。爱在那时会充满所有的圣徒。而地狱的可怕不仅仅是罪人当受的刑罚,没有爱,所有浸在罪里的罪人之痛苦会与日俱增。地狱的黑暗正是因为没有爱。这世界在不断地虚构爱的故事,但无论哪种,不管是“言情”,又或是“诗歌”,无论是“史诗”,又或是“影剧”尽皆是痴人说梦,望梅止渴。在没有爱的地狱,在没有今世的多姿华丽。所以,一切罪人也就丧失了其永恒的价值。伴随着他们直到永远的乃是因着与上帝的疏远所产生的被弃感,是提前燃尽的欲所带来的无限悔恨。“众里寻爱千百度,虚情假意堪无数”。今天,我们只有在基督里才能获得真爱,因为,基督的牺牲是爱的终极体现。而信靠耶稣是进入真爱的唯一途径。月亮不会发光,但可以折射太阳的无限光芒。我们本没有爱,但可以联于基督,分享祂的无限慈爱。电灯岂不是通过导电才光芒四射吗?因此,离开救赎之路,没有真爱通途。并且: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因为惧怕里含着刑罚,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约翰一书》 4:18)在真爱里,释解了所有的战争,分裂,扰乱,残害。这世界已病入膏肓,唯独爱是一剂良药。人们需要爱,就需要基督,需要救赎,更需要信仰!

 

——THE END——     

 

爱‖孙宏广

                   

所属主题
孙宏广 霍比特人
孙宏广 霍比特人
在兄弟齐力中负重前行,于索伦之眼下直捣魔窟……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