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8 1 月, 2025
spot_img

【Invitation】在上海的街头,转角遇见光

信仰之旅

海,因为其强劲的经济发展实力、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以及独特的海派文化,被冠以“魔都”的称号。这也是来华宣教士最早抵达的地域之一。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他们用全部的青春,整个的生命播撒下许许多多福音的种子。


【Invitation】在上海的街头,转角遇见光


历经沧海桑田后,曾经的种子已经开花结果,稚嫩的孩童早已鬓发星星。但在上海街头,在历史的冲刷下他们留下的”信仰痕迹“依然在夕阳下折射着光芒。趁着长假,一起去和他们来一次穿越时空的见面吧~

【Invitation】在上海的街头,转角遇见光
【Invitation】在上海的街头,转角遇见光
1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Invitation】在上海的街头,转角遇见光

1933—1941年,上海接纳了为逃离纳粹的屠杀和迫害而从欧洲来沪的犹太难民,为他们撑起了一艘“诺亚方舟”。在虹口提篮桥地区的“无国籍难民限定居住区”中,曾生活着近两万名犹太难民,他们与当地居民和谐相处、共渡难关。至1945年战争结束,大多数犹太难民得以幸存。“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现仍较为完好地保存着当时作为犹太人居住区时的风貌,是中国境内唯一一个能够反映二战时期犹太难民生活的历史遗迹。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位于虹口区长阳路62号(原华德路62号),由摩西会堂旧址和两个展示厅组成,是“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见证和纪念犹太难民在上海这段历史。


【Invitation】在上海的街头,转角遇见光

【Invitation】在上海的街头,转角遇见光
【Invitation】在上海的街头,转角遇见光
2

外滩源

【Invitation】在上海的街头,转角遇见光


区域内保留着一批建于1920年至1936年间的各式近代西洋建筑,为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核心区域,是外滩“万国建筑博览会”的源头,也是上海现代城市的源头。我国近、现代的金融业和贸易业均从这里孕育发展并走向壮大。现存有15幢优秀历史建筑和一批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风格多样的历史建筑。

【Invitation】在上海的街头,转角遇见光

【Invitation】在上海的街头,转角遇见光
【Invitation】在上海的街头,转角遇见光
3

徐家汇

【Invitation】在上海的街头,转角遇见光

法国天主教耶稣会江南教区择地徐家汇这个世代笃信天主教的徐光启后裔居住地建徐家汇一角造耶稣会会院。此后,一批以文传道的耶稣会会士相率入境,兴建教堂,创办学校,传播西方宗教文化,徐家汇地区因之成为西方文化输入的窗口。天主教传入中国后,一些教士为研究中国文化,汇集了大量书籍,但当时教士大多聚集北京,藏书楼也建于北京。


1842年传教士重来中国,其文化重心移至上海徐家汇地区。1847年(道光27年)教士开始从青浦横塘移驻徐家汇,藏书楼也随之创建。当时藏书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为西洋书籍,大多是希腊文、法文、英文、德文版图书,约有8万余册,其中有许多是古本书。下层为中文书,约12万册,志书2100余种,还有全国各地有名的碑帖,都分门别类,并编有卡片目录。圣依纳爵公学今徐汇中学,创建于前清道光30年(1850年),它是上海第一所教会办的中学,因求学者日益增多,于光绪4年(1878年)增建了一座三层西式教学楼,学校分设中西文课程,西文课有希腊文、英文、法文及各种学科,学生毕业后或送震旦,或进外洋大学专科。

【Invitation】在上海的街头,转角遇见光

【Invitation】在上海的街头,转角遇见光
【Invitation】在上海的街头,转角遇见光
4

时间 · 地点

【Invitation】在上海的街头,转角遇见光

邀请有时间的朋友加入我们“信仰之旅”的活动,为期一天的旅行,带你避开汹涌的人群,在上海的街头巷尾体会老上海的独特底蕴。


10月5号我们不见不散喔~~



◆  ◆  ◆  ◆  ◆ 

2019/9/25



 

-END-


用单纯的眼  注视和热爱

【Invitation】在上海的街头,转角遇见光


细语微澜

自然  朴素  简单  真诚  坚持原创   欢迎关注





所属主题
清芷95 细语微澜
清芷95 细语微澜
聊生活,更聊生命;聊文学,更聊信仰。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