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8 9 月, 2024
spot_img

西方哲学史(十四):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我们认为真理具有排他性,或着说非此即彼。按照这种判断,如果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正确,那么柏拉图的思想就必然有误,事实果真如此吗?亚里士多德将柏拉图的理念从天堂拉到人间,他认为理念和事物原本就不存在分离,而是内在于事物之中。感官世界也非理念世界的模仿,而也是一个真实的世界。
亚里士多德是一个高尚的人,而且是少有的全才。他在许多论题上都有杰出的贡献,包括逻辑学、修辞学、歌、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心理学、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和形而上学等。研究事物的第一因被亚里士多德称之为第一哲学,即形而上学。阐述所有其它学科使用的方法称之为逻辑学。伦理学和政治学被称之为实践科学,美学则是创造性科学。
在芝诺的悖论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某些逻辑,苏格拉底提出了定义概念的方法,柏拉图使用了辩证法,而亚里士多德则是逻辑学的创建者。逻辑学被称之为“科学的科学”,为了建立一个科学命题,仅仅表明某物被发现具有某种特征,这是不充分的,人们必须证明它不可能具有相反的情形。
逻辑学对人类思考的影响长达两千年之久,直到近代培根提倡归纳法,这才是对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第一次以背离。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简单的可以概述为:“真正的科学知识是大量的必然性真理,其中有些是基本的真理,有知觉作担保,其它的真理则是通过三段论来推导。”
三段论的结论依赖与前提,而这一前提又是其它前提的结论,但这一过程不可能永远没完没了。我们必须最终找到不能通过三段论而证明的原理,即这些命题不证自证。科学的知识体系就是建立在这些不证自证的原理之上,而这些不证自证的真理或所谓基本的原理,它就不能依靠经验,甚至也不能依靠知识,只能是人的直觉,即知觉做担保。
亚里士多德承认经验也是获取知识的一个渠道,但他认为经验必须以理性为基础,或者说经验必须被证明为真,才可以称之为真理,而单纯的经验往往不可靠。中国传统社会以农业为基础,农耕主要依赖于经验,如此长期以往最后以为经验就是真理,而从来不去想如何去证明经验是否为真。简单地说,你可以是一个种地的好手,但并不代表你具有有关农业的知识,大多数只是种地的经验。
亚里士多德以另外一种方式重生柏拉图的回忆理论洞见,理性知识隐藏于心灵中,而通过经验使真理显现。我们的知识总是开始于感官知觉,从具体的事物上升到普遍的概念,从我们熟悉的事物到我们更熟悉且自身更确定的事物,普遍的东西是我们思考过程最后把握的东西,而它们的本性却是最初的,它们是实在的第一原理。
实体是亚里士多德范畴上的第一个范畴,范畴是基本的不可分割的思维概念,它同时也是真实事物的基本特征。实体是最根本的事物,它独立于其它所有事物而存在,其它事物必须依赖于实体。范畴不只是思想或语言的形式,也是实在的谓语。一个具体的可被感知的实体是所有这些范畴的载体,而范畴也可以述说这一实体。
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里提出的十个哲学基本范畴:实体、性质、地点、时间、数量,关系、姿态、状况、主动、被动。我们可以说一个东西是什么(实体范畴)、它的颜色(性质范畴)、它有多大(数量范畴)、它在哪里(地点范畴)、什么时间(时间范畴)等。实体范畴是最重要的范畴,其它范畴只是在实体范畴的基础上存在,由此也意味着从逻辑学过渡到了形而上学。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所谓形而上学就是研究实体的科学。对于柏拉图而言,实体是普遍的形式,他存在于另外一个世界,即超验的理念世界。但对亚里士多德而言,实体就是具体的个别事物。为此他反驳了柏拉图,理念是抽象的不能解释具体的存在;理念是静止和永恒的,不能解释运动和变化;理念是事物的复制,而不是事物的原因;理念论完全将事物的本质或形式与事物自身分离。
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和物质是个体事物不可分割的两部分,但上帝却是形式和物质分离的例外,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上帝是纯粹的形式,即没有物质的纯形式实体。因为万事都在运动,因此运动就意味着必须有其它事物的推动,但如此反复,就无法解释运动的来源,因此必然存在一个永恒不动的第一施动者,这一论证也被称之为上帝存在的第一完整表述。
关于上帝的观念,亚里士多德则又回到了柏拉图的思想当中。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不能说是在此借鉴了他的老师的观点,而是说就宇宙论的第一因,他和他的老师的观念只能相同。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原因无法在自身和其它的事物中找到最初的答案,而且也不能在自身和其它事物中去寻找,否则必然陷入无尽的恶性循环当中。只有上帝存在,才可以避免恶性循环。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和心理学构成了他的伦理学的基础,他的伦理学试图给苏格拉底关于最高的善的问题一个确定的回答。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快乐只是被包含在最高的善中,但快乐本身并非最高的善。人不同于动物,人有理性,即人要过有意义的生活,即人存在的目的,尽管每一个个体不同,但都有一个活着的目的,其中最高的善就是人类最高的目的。
最高的善就是自我实现,亚里士多德认为自我实现绝非自私的人个主义。他说:“宁愿高贵地生活一年,也不愿意苟且偷生数载,宁愿实行一个高尚的行为,也不愿意行许多微不足道的行为。”有美德的人因为善而热爱善,正义是一种包含于他人关系的美德,而人又是社会的存在,因此必然与人发生关系,故正义应该是最高的自我实现。
亚里士多德认为的快乐并非享乐,而是具有美德的行动,快乐不是人的目的,而是美德的行动使人快乐。那些从来没有体验过这样快乐的人,而求助于肉体的快乐,也并不能证明肉体的快乐更快乐。寻求肉体的快乐更像是目的,而美德行动带来的快乐仅仅是附属在美德的行动之中。故在伦理学中,只有拥有真正美德的人,即不仅知道美德也能付上美德行动的人,他们的判断才值得信赖。
就国家和个人而言,亚里士多德认为,整体优先于部分,尽管小的共同体像家庭在时间上优先于国家,但国家是作为大家共同生活和发展的目标,其价值和重要性理当优先于家庭和个人。因此,自我实现只有在社会和国家中才有其意义。
亚里士多德之后,希腊哲学开始衰弱,后期主要表现为个人主义、折衷主义和一些简单的伦理学问题。这也难怪,谁让他们站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后呢?


所属主题
大圐圙 人文圐圙
大圐圙 人文圐圙
你想知道历史真相吗?你想知道历史到底是成王败寇,任人打扮的小丑,还是真实历史事件的忠实纪录吗?老魏带你轻松有趣的看历史,真正做到还原历史真相,反思历史事件,真正让你做到“读史以明志,以史为鉴”。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