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人们认识客观世界都是从感觉开始,它反映的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依据刺激物的来源和产生感觉不同,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人的感觉大小不是一成不变,“久入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久入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的适应,而好的厨师也要反复品尝,说明味觉也有适应现象,最普遍的还是视觉,在黑暗中停留一小时,对光的感觉可提高二十万倍。
感觉除了适应外,还有感觉的相互作用和联觉。相互作用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视觉盛宴;联觉是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比如;红、橙、黄色会使人感到温暖,所以这些颜色被称作暖色;而蓝、青、绿色会使人感到寒冷,因此这些颜色被称作冷色。
感觉还可以训练,品尝师训练的就是味觉,学音乐训练的是人的听觉,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对学生的各种器官进行训练,让各个感官能彼此补充,正如盲人的听觉和嗅觉非常敏锐。
知觉的产生以感觉为基础,尽管它是对感觉的综合反映,但它不是感觉的简单叠加。因为知觉除了包含感觉外,还具有思维等活动,所以知觉常借助经验,否则不能对客观事物产生整体形象的知觉,而感觉则可以不需要经验。简单地说,感觉可以知道“红色”,而知觉则可以说出“钢笔是红色的”。
外部感觉主要依赖于感觉器官,其中我们从外部接受的信息80%以上都是由视觉器官输入的。内部感觉有平衡觉、运动觉和机体觉。
平衡觉是由于人体位置重力方向发生的变化刺激前庭感受器而产生的感觉,又称静觉。前庭感觉与视觉有联系,当前庭器官受刺激时,可能会使人看见物体发生位移的现象。前庭器官也与内脏器官密切联系着,当前庭器官受到较强烈的刺激时,可以产生恶心、呕吐等现象,如晕船或晕车等。
运动觉的感受器在肌肉、肌腱以及内耳的前庭器官中。凭借运动觉,我们可以行走、劳动和各种体育运动等。
机体觉包括内脏感觉以及饥饿渴等全身性感觉,目前对这一领域的了解还不是很充分。
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不同,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空间一般包括形状、大小、深度和方位等。时间参考的指标主要有四季变化、动植物生长周期、人们的活动变化、人造计时工具等。当然时间也会受到人主观的影响,比如时光如梭,度日如年等。运动知觉依赖得条件有物体得速度、物体得距离、观察者自身是否运动等。
根据知觉是否客观反映实际清晰度高低,可分为精确知觉、模糊知觉、错觉和幻觉。
精确知觉可以对物,也可以对人。对物而言依据知觉起主导作用的可分为单纯知觉和复杂知觉,在单纯知觉中,如果视觉起主导作用,我们称之为视知觉,以此类推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等。复杂知觉一般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对人而言,精确知觉主要反映社会成员的行为和表现。
模糊知觉和精确知觉相比,相对比较对物对人的认识都不清晰。
错觉也包括对物对人两方面,对物的错觉常见有视错觉、空间错觉和时间错觉等。对人的错觉也称为社会知觉偏差,常见的有第一印象、刻板印象、晕轮效应和近因效应等。
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常常会印象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看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入为主”,或者“以貌取人”。
刻板影响即人们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东北人豪爽,南方人精明等。
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它特别容易导致人们对人的认识“以偏概全”,比如一好遮百丑。
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最后的印象,往往有时候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的各种因素,这就是近因效应。
幻觉是在没有任何外部刺激的情况下无中生有的知觉。正常人虽也可体验到幻觉,但大多数是在身心很疲惫的时候,它主要是精神病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
知觉的基本规律主要有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上课时,当教师在黑板写字时,学生的知觉对象首选黑板,而非墙壁、自己的课本等。而当老师开始讲解时,学生马上做出另外一种选择,即老师的讲解的声音成为知觉的首选,黑板上的字则要暂时放一放。
知觉的选择性
影响知觉选择的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溜号两种原因都有,枯燥的教学环境和个人自己的兴趣爱好都可能让知觉者做出错误的首选。
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客观因素有对象各部分的强度关系,比如感知一个人的面部特征,不论服饰如何变化,也不会认错。而主观因素主要是过去的经验、知识储备等,比如考古学家可以凭借破碎的陶片复原整个文物的原貌,外行人则很难。
知觉的整体性
人们在知觉客观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它,这种感性阶段的理解就是知觉的理解性。也就是说如果给没有学过英语字母的人看单词,那么他就无法理解,尽管他能看见你写的,能听见你讲的,但没有任何意义。
知觉的恒常性是在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然保持不变的特性。比如;人们依然把强光照耀下的煤块知觉为黑色。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把握学生的感觉和知觉来教学,即感知教学,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和学的效果,一般遵循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直观教学的目的。多使用对比,比如形状对比、颜色对比、功能对比、环境条件对比、内容对比等。要求学生仔细看,留心听,用手触摸,用鼻子闻等。
第二,恰当使用直观教具。从空间上的合理布置,位置顺序排列适当,大小主次适宜,重点突出,抑扬顿挫,停顿等等。
第三,注意直观形象和言语的结合。言语在形象前,言语主要起动员或提示作用;言语和形象交叉进行,言语主要起引导作用;言语在形象后,言语主要起总结和概括作用。
第四,注意客观刺激强度对直观效果的影响。教室的光线不能太亮或太暗,教师的声音不能太高或太低等等。
第五,注意直观刺激对象与周围之间的对比差异。比如;深色教具应选浅色背景,而浅色教具应选深色背景等。
第六,利用刺激物的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利用动态图代替静态图。
学生要想学习效果明显,则需要观察力的培养。所谓观察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它包括积极的思维活动、稳定的有意注意和借助过去经验来组织知觉,有时候也称观察为“思维的知觉”。所谓观察力就指观察的能力,像法布尔一样,几十年如一日的观察力。
一般可以从五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第一, 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第二, 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第三, 在观察过程中加强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第四, 启发思维,鼓励创见。
第五, 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