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1 11 月, 2024
spot_img

杜西德|剑桥七杰中的传教士

小引:内地会来华的剑桥七杰,多来自英国相当富有的家庭,又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为了传教事业放弃了在家优渥的生活条件,特别是杜西德兄弟俩。

1860年2月23日,杜西德(Cecil H. Polhill-Turner)出生于英国,父亲是英国国会议员,母亲Turner家族是富有的英国贵族,家中共有六个兄弟姐妹,是杜家的二儿子。

英国区域图

1883年,杜西德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他从军进入英国第二龙骑兵卫队,即女王湾骑兵团,任中尉。他在军队中拥有前途无量的职业生涯,未来几乎可以肯定会享有特权和舒适的生活。

剑桥大学校徽

1885年1月,杜西德因受布道家慕迪、中国内地会戴德生和弟弟杜明德等海外宣教的影响,在同戴德生会面后,他也决定响应呼召,虽有一位长老极力劝他留下,原因是骑兵队很快就有机会前往印度,在那里也可以作很多宣教工作。而他叔父白亨利伯爵也拦阻他,但杜西德毅然放下了升迁的机会,还是要前往中国宣教。

戴德生

1885年2月5日,剑桥七杰受英国圣公会差会(CMS,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和中国内地会(CIM,China Inland Mission)差派离开伦敦。

剑桥七杰

1885年3月18日,他们一行抵达中国,在初步的语言学习之后,1886年,杜西徳和弟弟杜明德被派往四川阆中(当时称保宁),他们试图在此租房布道,因当年重庆教案发生波及周边区域,在阆中他们险些被仇恨外国人的中国民众用石头打死。

杜西徳兄弟俩

1888年,杜西德从甘肃考察回阆中(保宁)同内地会女传教士E. A. Marston结婚,因他对藏民传福音有负担,夫妇一起在甘肃等藏民居住边界地区旅行考察。

笔者在阆中寻访

1892年,杜西德选定在四川西北部的松州(今松潘)安顿下来。但这年松潘发生严重干旱,当地人认为是因为他们的来到所致,因此他们受到攻击而被迫离开。

州古城

1895年,杜西德从英国休假回中国的途中,也曾去印度的印藏边界的藏民区考察。回到中国后,他们在四川康定(Tatsienlu)安定下来。在那里同内地会的另外四位传教士一起建立了一个传道站。

康定福音堂

1900年,杜西德因为太太和儿子的健康原因,他们一家回国休假。但后来他的太太和儿子仍然因病过世了。因掌管家族产业的大哥也在1899年过世,杜西德不得不留在英国,接手管理家族财产。此后他虽一直留在英国,但继续保持着对中国和藏民的福音事工兴趣。他是中国内地会伦敦委员会的成员,曾七次返回中国做短期宣教工作。

向内地会奉献清单

1908年,杜西德从中国短宣回去途中,到美国参与了洛杉矶的五旬节运动。回到英国后,他与亚历山大·博迪(Alexander Boddy) 一起在英国推广五旬节派,并与博迪于1909 年创立了五旬节传教士联盟(The Pentecostal Missionary Union)。联盟的管理结构与中国内地会类似,并于1910年派出了第一批传教士到中国,后来又派其他传教士前往印度和西藏。杜西德一直担任该联盟的主席兼主任,直至1925年该联盟被纳入神召会,杜西德退休。

杜西德的遗作

1925年11月,杜西德再一次回到中国短宣。这次目的并不是为了来华40周年的回访,而是为在中国的宣教事工和创办中国伊顿公学(The Eton in China)的计划。杜西德是该计划的财务负责人之一。杜西德和杜明德高中都是毕业于英国著名的伊顿公学。杜明德在文章中说,1926年的中国由于明显受布尔什维克影响,上海等地爆发了严重的反对外国人和反对基督教的运动。

布尔什维克书籍

1938年3月9日,杜西德安息主怀,享年78岁。兄弟俩曾撰写过《两个在中国的伊顿人》,回忆录书稿未正式出版,装订成册的打字手稿,共201页。书的封面上是手写的标题“杜西德”(Cecil Polhill)。

回忆录书面

–谢谢您的打赏转发–

不做传教士、可做传教事

寻访者手机、微信:139 688 32737

所属主题
寻访传教士的足迹
寻访传教士的足迹
寻找过去来华传教士在中国各地建造的教堂、创办的医院、开设的学校以及安葬在中国的坟墓。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