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6 11 月, 2024
spot_img

梵高


“当我画一个太阳,

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

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

当我画一片麦田,

我希望人们感觉到原子正朝着

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

当我画一棵苹果树,

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苹果里面的果汁

正把苹果皮撑开,

果核中的种子正在为结出果实奋进。

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

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种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将不再眷恋人间。”


——《亲爱的提奥》文森特·梵高

梵高


叔本华曾经说,”坏的艺术模仿,好的艺术创造,最好的艺术超越”。所谓的”超越”,他的定义是“超越主客的二元对立”。他说所有的艺术品都有一个共通性,可以让一位敏锐的的欣赏者脱离自己而进入作品中,令那份孤立的自我感完全消失。换句话说,伟大的艺术品不管其内容如何,都是神秘的。


这也难怪知乎上关于“梵高的《星空》好在哪里?”这一问题,赞同最多的答案如下:


“说来惭愧,真正意识到梵高的伟大是在自己得了精神疾病以后。虽然以前去过好几个收录了梵高作品的博物馆,却没有感受到强烈的冲击。直到后来得了严重的抑郁症,每天需要吃药才有感触。有一个夏天的晚上吃完某种安定情绪的药物后产生了幻觉,当我看到窗外稀疏的星星时,星星就像《星空》中的一样旋转跳跃起来,甚至涌向我。第一时间我想到了梵高,感动得留下了眼泪,由于吃药我已经很久没有哭了。这种感觉不是悲伤也不是孤独,而是理解。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当中总有一些孤独的灵魂,而孤独的灵魂也可以有强烈的共鸣,虽然我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梵高


我对艺术一窍不通。我的太太喜欢上了画画。让我帮忙找一些梵高原作的高清图。看到梵高的画作,尤其星空,我只感受到充满强烈的情绪。我因此开始对梵高的一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机缘巧合,还没有了解梵高的时候,看了一本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这本小说以梵高同时代的另外一位天才画家保罗-高更为原型。


然而我很不喜欢主人公。虽然我相当敬佩他的天分,一心追求内心涌动的绘画激情,却不顾妻子、孩子、朋友以及周围之人的感受。


书中记载一段情节,爱惜天才的朋友为病重的主人公带回自己家进行悉心照顾,不料朋友的妻子爱上这位画家,后来却因为画家的离弃,选择自杀。这个画家带来了另外一个家庭的毁灭,带给他的朋友,甚至带给我的痛苦达到了极限,他却轻描淡写的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大意是,这是他们自找的。


当我试图去评价这位画家时候,看到毛姆在这本小说里似乎写给自己的一句话:”作家更关心的是了解人性,而不是判断人性”。我也就此打住。


不过当我读梵高故事的时候,我看到的是天才的另外一面。使我走出了郁结之情。


梵高一生都在寻求真挚的感情,摆脱孤独。然而现实带给他的却是更深的孤独。


他爱上房东的女儿,表白遭到拒绝,对方转而嫁给另外一个人。他爱上比他大七岁的寡妇,对方回答说:“不,永远没有可能”(nooit, neen, nimmer)。当他和邻居家的姑娘彼此相爱,对方父母却极力阻挠,以至于这位姑娘自杀未遂,最终却造成关系破裂。


在友情方面,梵高仰慕高更,期待和他一起同住,建立友谊,最终两个男人却越来越僵,以高更离开,梵高割耳朵收场。


梵高


梵高的父母始终关爱着他。父亲是牧师,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的弟弟提奥也深深挂念着哥哥。这位弟弟对梵高充满挚爱。甚至在梵高死去之后,受到沉重打击而六个月后去世。


高更的父母则相对世俗很多,高更自己也曾经小有成就。但高更最终为了艺术追求,抛弃了家庭和事业。


与高更不同,梵高的内心应该希望建立一个彼此相爱,互相依靠的家庭。梵高似乎还不无羡慕的说,高更竟然可以绘画的同时,还创造孩子。


梵高不是完美的。与人相处,给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感觉。但梵高心灵极其善良,脆弱和敏感。他曾经想做一个传教士,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抛弃一切物质,送给其他人,以至于被当时教会认为不正常。他还把一名妓女和她的孩子庇护在自己之下。


因为这个妓女糟糕的行为,许多人劝他离开这个邋遢的妓女。他为她辩护说,“她从未见过真正的善,又怎么能要求她从善呢?”


这里颇有基督之爱的精神。只是基督可以赦免罪,圣经里记载,他曾经救出众人要用石头打死的妓女,并对她说:“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


天主教的神父反感梵高在教堂旁边的画室作画,甚至吩咐教民不要做他的模特。而新教牧师则细心陪伴被认为有精神疾病的梵高。当他离开的时候,梵高,这位看起来与人格格不入的画家,热情而真挚的向牧师表达了谢意,并且为这位牧师所做的大为感动。然而这位牧师的离开,也切断了梵高与外界密切联系的纽带。从此更加孤僻。


宗教最终还是失去了对梵高的吸引。有人说,他对上帝的信仰开始崩塌。但我相信,与其说对上帝的信仰崩塌,不如说对宗教体系的一种逃离。根植于梵高内心深处的,是比宗教体系还要高的力量。让他一生像向日葵追求阳光一样。追求自由和解脱,真实和无限。


然而就像毛姆所说的,作家更关心的是了解人性,而不是判断人性。宗教常以自己的体系判定人的信仰。但上帝是否以此为准?或许梵高在痛苦的追求里,在孤独的感受中,他幼年所相信的基督,像磐石一样使他稳定在对爱和善的追寻中。并带给他,尽一切所能,用画作来宣泄内心的感受,用画作追求真实、深刻和无限,并最终安慰同样的灵魂。对于这样的梵高,痛苦经历带给他的是一条出路,而不是一套枷锁。


梵高最终是否以自杀结束生命?有许多人以子弹的方向判定不太可能是自杀。我的太太告诉我一个故事,就是在别人射杀梵高以后,梵高为了保护他,在生命弥留之际,隐藏了这样的事实。然而,我们谁也不知道事实的真相了。这只能提醒我们,那些属于内心的真相永远只握在上帝手中。我们能做的就是信与不信。我相信这是梵高有一颗伟大的灵魂。


我们都有不被理解的痛苦。伟大的灵魂,就是把经历的痛苦转化为对别人的祝福。梵高以画作实现,而基督以生命实现。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就是这种痛苦转化成祝福的巅峰。他被整个世界所厌弃,所钉死的时候,以至于痛苦的喊出,“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却拯救了全世界那些失丧的灵魂。成为满足上帝公义的赎罪祭。这是心甘情愿的献上。


梵高


梵高许多的作品,留给我们的是充满明亮和善意的表达。就像他自己所说的,“我的心感到出奇的明朗。我几乎忘记了自己的存在,那些画像在梦里一样出现在我的笔下”。他狂喜的高喊着,“生活到底还是迷人的。


最后,让我们看看梵高如何评价自己。


“我在他人眼中是这样的——一个无足轻重的人,自大而又郁郁寡欢的人,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的人,并且永远都不会有,一言概之,是一个在社会中没有存在感的小角色。


也许人们对我的评价是正确的。但是,总有一天我要用我的作品向世人展示,这样一个自大又无足轻重的人,他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这就是我的雄心,不是出于愤恨,也不是一时激动,而是内心的理智和平静。


虽然我总是在苦难的深渊中沉沦,但我内心依然存在着安静、纯洁、和谐。我在最穷苦的乡村里、在最肮脏的角落里作画,我的内心总受到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带领着我来到这些地方。


梵高



如需要梵高高清作品(220多副,最高一副图片大小1.2G),可以公众号里回复 “梵高”二字, 得到百度网盘下载链接。

所属主题
心意更新而变化
心意更新而变化
人若要扩展心灵,最好是研究基督。他舍身十字架以及三位一体神的荣耀真理。只要人对“神”这个伟大的课题做出真诚,热切和不断的探究,人的思想将得以扩到最阔,人的心灵将得以全面提升。这是做其他事情所得不到的。 ——司布真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