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阿卯自清末民國到如今的歷史,往往研究者都停留在七十四年前的那個大關口。說實在的,這是一種未知的充滿危險的探險旅程,所以,沒有人願意深入進入探索一番。即使到今日為止,有很多著作或文章也突破了七十四年前的大關,但並不是在探險,而是自我感覺進入了桃花源,無比美妙!
不過這也不是沒有價值的。衹是从總體上來說,自那年后到現在的這段阿卯歷程,還不是誰能隨便碰的。馬玉華博士的著作深入了這一時期,并且是在擁有大量的檔案資料的情況下,不過還是保留了很多,但已算難得了。
我們常談“石門坎的衰落”,除內部因素外,外部環境因素的論述可都是停留那一年的論述,仿佛一切的衰落原因都可以在這段時間找到原因。
當然,古代當朝對前朝,一般也都是不客氣的,不說點前朝的不好,怎麼顯示……的光輝偉大。
不過這樣卻隱蔽了許多的歷史真相。比如石門坎的衰落問題。
有人敢說全部都“歸罪”于那年之前嗎?那衹是我們很無奈很無力的不願意觸碰更長遠的歷史。
想想熊熊大火之下的阿卯苗文書籍,這個場景能在哪個時代看到?我們不禁要思考:我們真的瞭解的夠多嗎?我們的許多珍貴文獻怎麼今天不在了?一百年不遠,就算保存的不好,那也還能看到碎渣吧!
朱先生自縊於黔靈山,楊先生病逝于威寧監獄內、王氏兄弟還沒來得及感受新時代的光照就永遠的埋葬于黑暗的土地里……
其實,我們都很雙標。那些宣傳多麼多麼“理中客”的著作,實際都是自娛自樂!筆者的文字帶有理性,也帶有情緒,沒必要為自己梳理高大上的標籤,沒意思。
在烈火焚燒之際,
在軟弱無力之時,
在烏雲遮蔽之世,
勇敢的人你在哪?
來!敬我們的新時代!一切都在向著蒸蒸日上的方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