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9月 19, 2024
spot_img

行走人生 | 常怀起初爱心的教育

提起写工作总结,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带着非常期待的心情。就像小时候,期待作文课一样。想想吧!妥妥地两节课,90分钟啊,不出意外,没有任何打扰,你可以心无旁骛地对着白纸狂写一通。每一次,都觉得我可以写得更好,写得更多。

今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十个年头,算下来,已写过不下20篇中文学科总结,不少于15篇班主任工作总结,如果每篇按1500字算,加一起超过了5万字了。在这个写一部长篇小说动辄就七八十万字的时代,连个零头都不到。

这5万字代表着什么呢?代表着十个春天。木兰花绽放与凋谢,代表着一个男孩从大学校园走出来,品尝教育的酸甜与苦辣。不是我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而是这份职业所散发出来的独特气质和声音吸引着我,叫我可以继续前行。

作为在J学校工作的最后一个学期,这篇总结,我想将时段拉长,把起点放在2018年的5月,一个人拖着行李箱,里面装了我最爱的25本书籍。来到了这座JR这座陌生的小城。不,准确的说,是来到来一座陌生的乡村。这个被同学们戏称为有着“村德基”的小地方。

那时,校门口地铁,还没有兴建,那时我的家还是一片树林,那时,风中气息和现今一样:一样沉静,一样充满生机。


2018-2019

现在,让我们拉开记忆的帷幕,走进第一间教室。

2018年9月份,我和另外一位长期带班的miss Bian成了中国合伙人,成了一起共事一年的搭档,我有了一个新称号:包班老师。一开始,别人叫我包班老师很不习惯,觉得听起来跟包工头差不多。

Bian纪律严明,做事干脆利索,这让慢条斯理、不慌不忙的我吃尽了“苦头”。初来乍到,学生们只听熟悉老师的,不配合、不认可是常有之事。多少次,都觉得自己快要坚持不下去了,幸亏有我的妻子和两个宝贝女儿,每天赐予我妙不可言的欢乐和好吃的食物。我爱极了黄梅镇上那一家卤菜店,喜欢他们家的烤鸭,那味道,就算此生离家万里,也不会忘记的。

那一年,我最难忘的是,一个爱踢球的帅男孩,趁我到宿舍查寝坐在他床边,忽然弯下身子把我松开的鞋带重新系好;忘不掉,一个动如脱兔的女孩子信实守约,在正常学业之外,写出了一部十万字的小说《鹿游记》;还有个女孩,最爱的婆婆去世,作文中写到婆婆生前的点点滴滴,读着作文,不多时,就泣不成声,班上很多女生都跟着哭了起来;

还记得吗?那一只被我带到公开课上的小青蝗,虽没惊艳到台下见多识广的评委老师们,课后却成了同学们竞相观赏的明星动物;最要命的,是和学生发生冲突,差一点,我就失控了,椅子重重的砸在地上,地大震动,那个小孩却纹丝不动。我真的是太生气了,以至于忘记了她只是个孩子,有什么过不去的呢!

IB教育最大的魅力就是赋能。它给提供学生空间,充分信任学生,老师角色,课程框架都有明确指向。通过一轮轮的探究,学生从小就要学习如何合作,在探究中学习。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学习不再只是头脑的事情,而是身体、整个人的参与。

没有哪个人是多余的,任何学生都可以贡献所能,每一轮探究,每一天,学生们都清楚,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知道最终的评估不在于分数,而是要打配合,不是要通过竞争把别人比下去,而是要能说出对方小组的优点才能得分。

老师们提供的思维工具让学习变得可视化,我学到了任何教学设计,都必须促进学生思维的延展、能力的提升,以及任何教学思考和实验,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也要真正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作用为评价标准。

印象深刻的是五年级的毕业展。从学期初确定毕业展大主题,到拉出各班的小主题,同学们要将五年来在探究课上习得的技能与方法,全方位应用到本次结题展中。在“共享地球”这个超学科主题之下,同学们可以自主选择相应的领域,将静态展和动态展相结合,展开深入探究。

我有幸负责结题展视频拍摄,从结题展开始,就穿梭在各班级,观察同学们如何讨论,如何找到问题的结点,如何向导师求助,如何解决团队中的意见分歧、冲突。获益匪浅。我们班当时在动态展中选择的是默剧的表演形式,我们把绘本《柠檬的滋味》改编成有舞台效果的剧本,通过同学们的精彩演绎,传递尊重、包容、接纳的价值观,以呼应“共享地球”这个超学科主题。


2019-2020

毕业展结束后,我分配到了四年级。我的身份也从辅班变为主班老师,这个班级经历老师的变动,整体情况也比较动荡。我和miss Fan成为朝夕相处的搭档,这一次,我的搭档完全是另一个极端,任何时刻,她人都是心态爆棚地淡定,就算有天大事情发生,她那表情仍然是云卷云舒,她颇有港星慵懒风范,又兼具几分艺术家气质,班级环境布置经她之手轻轻点拨,这里剪一刀,那里添一笔,就可以看上去很美,很实用。

我们的办公桌相连,以前miss Bian在的时候,很少看到她花时间照镜子、补妆,打理自己。每天都是紧锣密鼓,做不完的事情,在她眼里我是太清闲了。miss Fan不同,她是轻盈的,是优雅的,两位老师都是数学老师,前者十足富有科学家的认真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不允许出错,后者则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温柔,你觉得不行,不不不,你可以的,孩子,再试一遍,再试一遍,你瞧,你可以的,大哥,你真是天才!我从Fan身上学到了和学生的相处之道,原来这样的性格也可以教数学,并且教的很好!

也正是在那个阶段,我翻译了一本在家教育(homeschooling)的小书《不慌不忙的在家教育》,作者对直觉的信任,对孩子天性的认知,以及对教育节奏的把握,让我更加坚信,即使在注重效率和成就的国际教育圈子,不慌不忙的气质,依然有它发挥的空间。

我记得,刚开学时,走到我办公桌前面送我一个小挂件的孩子,我记得一个蹦蹦跳跳的女孩子,像个精灵一样,遇到开心的事,或者同学稍微逗她一笑,她就控制不住大笑,把脖子里挂着的的饭卡,甩得嗖嗖直转!那一年,插班到这个班的孩子特别多。再次刷新了我的认知和承受能力。有的孩子好斗,情绪化,一言不合就掀桌子砸东西,有的孩子丢三落四,每天都要跟在他屁股后收拾东西,

每天都要处理乱成一堆的琐碎小事,调解一个接一个的矛盾,不是这个孩子跑没影了,就是那个孩子在音乐课上捣乱了。作为包班老师,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遇到学生之间发生矛盾,家长不认可你的处理结果,不愿意听你一面之辞,相信自己孩子没有任何问题,遇事就把责任一股脑往学校往老师身上推,一言不合就把你拉黑,更有悄悄给你的电话录音,诉诸法律手段的,叫你的想象力划破了天际也想不出来!

将心比心,这些看似满身问题的孩子,哪一个不是父母的心上人呢?当事情不顺利,教室里充满了争战的气息,似乎每一秒钟都有引爆的可能,看着孩子们脸,想象他们包在襁褓里的模样,那个时候,哪个看到、摸到、闻到他的气息、面容、肌肤的人,不会心底泛起一阵柔情?

就在那一年,有一天,我骑车来学校,忽然明白一个点:如果我爱他,他就会变得可爱,如果我真的认识他,他一切的行径都不会显得怪异,如果我爱他,他的宝贵就会星光熠熠。不是我的爱有多重,爱给了我新的视角,爱让我看得更长远。

这群孩子中,有表面看上去松松垮垮,内心却容得下山海的孩子,有一句话一个眼神就看穿你的敷衍和疲惫的孩子,有用画笔、用电脑键盘画出、敲出一个个未知世界和创造可能性的男孩女孩,有人在成长,有舞蹈家在大小舞台上翩翩起舞,有在跌倒了以后仍能狂奔全场的酷爱足球的小子。。。。。。


2020-2021

现在,我要说说来Pre-U的时光。

也许是我自己的确有几分理想主义气质。我那个时候满心想的是怎么做读写工作坊,想的是怎么建教室图书馆,想的是每日一诗。这些东西早就已经萦绕在我的心头,我的指尖、我的书桌和日程表上。预科有如此宽松的环境,与其混日子,为什么不好好尝试一番?

好在我第一年来预科,我带的班级是一群将来要学艺术的孩子。开学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我继续沿用了以前的带班习惯,把办公桌安放在教室的后面,我从部门借来两个封闭式书架,花了接近3000元,扩充这个班级图书馆,我的梦想是要让这个班级成为全预科最有文学气质的班级。

这些想法和念想,或许每一个年轻的老师都有,现实的面前,很多人都会头破血流,人毕竟无法改变人,豹岂能改变斑点呢?这群孩子你整日坐在他们身边,也未必愿意和你讲半句话。

他们旁若无人的睡觉、闲谈,他们不会打扰你,你也不需要花心思接近他们,你能给的,他们都有,他想要的,你也给不了,在这一切之上,他们却不知道真正想要什么。

有一个同学,看完我推荐的《刀子与刀子》这本小说,生气的说,这个作者懂什么叫年少的痛与苦吗?我在半夜三更时的新街口,被人拎起砍刀狂追的时候,这个作者知道些啥?我给他们读《追逐金色的少年》,他们觉得倒有几分真实,当我继续给他们读绘本,读这些文字简洁到极致的东西,一些人开始在沉闷课堂上活跃起来。

有的孩子三不五时就胃痛难忍,有的隔三差五就要请假回家休息,有的孩子恋爱了,老爸就说,走吧,儿子,一起去澡堂泡个澡,或者写一封长长的信,告诉孩子,男女相处之道。

我们会在教室里架起火锅,会商量着周末一起吃顿饭。是的,人与人之间的张力永远存在,小团体,你看不惯我,我看不惯你的事情总有发生,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在长大,都在义无反顾向着明天直奔。

就在上周,我看到这班孩子排成整齐一列,身穿学士服,接受贾校的拨珠祝贺,他们磕磕绊绊的青春,咬着牙背单词冲击雅思,赶作品集的日子,总算熬出了头。谁的青春不是兵荒马乱呢?谁的父母爹娘不是站在孩子的背后,目送着孩子一步步远去,心中默默念着:你走吧!我不追你了,继续飞吧!飞到你想去的地方,过真正属于你的生活吧!

那一年,有幸做中文话剧社辅导老师,认识了杨同学,在她的领导下,中文话剧社延续了两个学期,演出了她自己最满意的《街上流行红裙子》。今年,她如愿以偿拿到了LSE(伦敦政治经济学院)offer,衷心地祝福她,继续去尝试,去创作更多有感染力的作品。

2021-2022

现在,我要说说,我终于等到了一次导致我教学产生转变的契机。

我遇到了一批真正有挑战性的学生。这挑战,不再是之前在小学或初到预科时遭遇的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问题一大堆的学生。而是另一个极端,在我得到的新学期工作任命中,有一个程度相当好的班级。这个班级的特点是,永远都会有人催着你,老师,请问,你的重点是什么?老师,你的知识总结在哪里?你准备怎么评估我们所学呢?

他们对知识的学习是认真的,他们也经历了多年IB教育熏染,现在要在冲击世界名校的路上。他们高度自律,也多才多艺,他们课堂上随便站起来发言,就可以语惊四座,丢出去一个作业,就能惊艳四方。

就这样,他们逼着我把诗歌单元教学给搞出了点轮廓,他们知道老师有点才气,读过书,但他们希望老师能够把这种对知识和书籍的热爱,转化成可分享的知识,而不仅仅是受到热情的感染。他们即使是在被动记笔记时,心态而论,依然是主动的。因为他们清楚,学习最终是自己的事情,需要学习者内化知识,形成框架,并且要不断练习。

于是,他们逼着我成长,把那些我曾经似是而非、囫囵吞枣的学到的东西,变得坚实起来。他们帮助我抛弃了那种过于随性的授课,杜绝了自我沉浸故作高深的派头,转而去思考我推荐的这本书为什么值得读?怎样才能吸取这本书的精华?

有一个女生经常对我说,老师啊,你“确定”你教的知识吗?我心想:我倒是想sure啊!但我心里没底,我只是刚刚开始接触DP阶段的中文教学,对课程大纲的认识还刚刚起步,怎么可能整出点什么名堂?目前的知识框架于我而言,还不能做到得心应手。

我开始四处找可用的资料,把提纲整出来,罗列知识点,一开始,做出来实在是很不成熟,但我真的非常感谢我的学生,是他们让我一步步意识到自身教学存在的一些固有缺陷,不断改进,永远向新知识、新技能敞开,成为终身学习者。

常听人说,学校里百分之一的那一部分最好的学生,他们的优秀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这种观点的确看到了这群孩子的自律和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以及娴熟运用。但是这里的不教,只是强调老师的角色要发生改变,我常常从我的同事DR.C身上看到高水平老师的榜样。

虽然DR.C平时工作繁多,但是他的课是有质量、有内容的。对小说、诗歌文本的解读,对于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甚至是佛学的知识和独特领受,通过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不断以写作训练呈现自身观点,他都做的非常出色。

原来,真正优秀的老师不是不教,而是不去生搬硬套地教,不顾学生的实际程度按照大纲教。真正的教一定是跨学科的,一定是思考和写作并行,输入和输出并重的,既要做到让学生独立思考,也要让他们在小组合中发挥群体的力量。

我听别的老师的课的机会不多,这几年,我也体会一点国内教育和国际教育,至少是中文母语教育上的区别。

国内的中文教育教师的主体性地位比较强,它的课程内容、知识呈现是静态的,是模块化,是原子化的;而国际中文,尤其是IB中文教育的学习方式则是动态的,是建构式的,是需要身体参与的。这跟两种教育形式背后的教育哲学,或者说知识论有关系。国际教育有很强的元认知色彩,能够在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上发挥很强的训练作用.

与此同时,我也开始了陪考的日子,面对并不喜欢的文本,并不感兴趣的考试模式,心里就算有一万个不情愿,每天依然要认真地跟马上要进入国际考的同学们讲一些相对实用、能够得满分的答题技巧。

有的学生一眼就看穿了学习的难易程度,平时根本不下功夫,他知道没有那个必要,所以你永远是推不动他的,但是他们的确有那么一点点力量,还可以拿起笔来,写一点像模像样的文章,谈起有待考察的文学文本,也能自来熟,从文学作品的背景,到作家掌故,从艺术手法到主题内涵,总是可以生搬硬套,要么就硬套生搬,总之死马可以当活马医。往上面使劲儿写就是了。

虽然国际考之后他们已不再学习中文,我也算是完成了使命。考试虽然结束了,可人还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谊还在,无论任何时候,是偶然的在校园里相逢,还是在哪怕超市、餐厅里、车站相遇,都会听到一声“老师好!”

JC校长在例会中常常提醒老师们:我们是从IB起家的,如果老师们对IB的理念不熟悉,实在是说不过去。假设我们的中文课堂,能够以IB的框架进行设计,难道不会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目前的情况是,以国际考为导向的中文教学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持久动力。我不相信,一个人真正受过教育的人会以考试结束来确认自己某个学科的学习正式结束。如果是那样的话,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就已经失败了。


2022-2023

我发现越是离现在近的回忆越是感到模糊,反倒隔开一段距离,一些细节、一些画面就会经常浮现在脑海当中。

回顾这一年,我首先想到的是我教的几位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学生们。他们多数来自韩国,也有些孩子是从小有在国外生活的经历,因此中文的表达,尤其是书面写作就会遭遇到一些困难。但是必须要承认,他们个体之间的差异还是很大的。

在他们中间,我最欣赏的一位女生,她不仅成绩优异,10年级时就已经拿到了6门IG课程A*,托福首考就拿到115的高分。学习之外,她也是一个特别有爱心的学生,在爱心社团发起和组织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为人热情,对任何话题都有兴趣,并且会以开放的态度来和你进行交流。她的举止也是大方的,自信的,很难想象她竟然从来不打游戏,她也曾经试图用刷视频的方式释放压力,但是最终发现纯属浪费时间。

因为她热爱思考,喜欢阅读,平时我经常向她请教,尤其是对于英语学习,对于社团组织,对于如何看待同辈压力,她都有自己切身的体会和比较理性的观点。我从她身上能够看到那种国际教育的视野和胸怀,

另外有一些国际学生,他们的中文底子弱,导致在校期间,只能和为数不多的国际生打成一片,课堂上参与度低,学习积极性不高,这当然有学生自己的责任,但同时作为中文老师,我也在思考到底该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来帮助他们提高中文水平。

我也曾试过很多方法,录音、跟读、泛读,每节课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用中文和老师进行讨论,平时多加强书写的练习,朗读的练习。我发现,他们的进步也是非常大的,后面可以继续针对这一群学生有更具体的教学规划。

由于这批孩子当中,大部分的英文程度都很出色,我非常感兴趣他们学习英文的方式,到底和我们国内的学生有有什么不同。结果却发现,其实任何语言学习的规律都是一样的,都需要同样的沉浸,都需要大量的输入和输出,尤其是阅读。

其中一位同学跟我讲,当她在10岁那一年,将英文版《哈利。波特》读完,她的英文水平就有了质的飞跃,而当她12岁读完英文版《简爱》,她就可以做到用英文思考和表达了。

这和我们母语学习不是一样的吗?我们现在很多母语学习差强人意的结果,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完整阅读导致的。假设一个孩子在成长期间,从来没有主动的完整的读完一本书,一本无论是从词汇还是思想上都属上乘的经典,那么她的语言学习肯定是要大打折扣。我不反对大量背单词,但是这样的输入很难形成长期记忆,也无法做到活学活用。

国内中文教育目前提倡的整本书阅读虽然火爆,但响应者又有多少?学生参与的又怎样恐怕都是个未知数。一旦学生对文本背后的世界没有想象力,缺乏感受力,我们的中文教育就会步履维艰。

最后,我要特别谈一点从教AL10年级的感受。这个班级的部分同学也是我在他们九年级上半学期教过的孩子。如果再往前推,他们也是碧桂园学校建校以来,从一年级开始就读的一批孩子。可以想见,这群孩子对碧桂园学校的认识绝对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他们不会对学校抱很高的期待,无论是老师,还是食宿,是日常的管理制度,他们已经过了那种愤怒、对抗的阶段,转而开始接纳甚至开始自嘲。但他们是有爱的。碰到在外面跟别的学校同台竞技,他们会全力以赴拿到好的成绩,为学校增添荣誉。

而我则从这些孩子身上,收获了最最巨大的善意。

有一个学生,我只是看到群里消息说他状态不好,晚上就和宿管老师联系,想过去给他送一些夜宵,这个孩子知道后从此就特别认真的在我的课堂上学习,还有个同学,知道我家姑娘正在学跳舞,她就不厌其烦地回答我的各种问题,最终我意识到,原来跳舞和其他艺术一样,每个人只要掌握了基本的规律,就完全可以自主创造,有好几次我看到她在舞台上的表演,虽然是一个外行,却能够明显感受到她对身体语言的理解和传递是多么有意思!

另外,还有一个学生,在今年家长会的时候,我见到了她的爸爸,因为之前听过学生讲,他的爸爸是花了很多时间才在大学里追到了现在的妈妈,他们父母之间的爱情故事值得女儿珍藏,并且对生活,对未来有一种很积极的信念。

我有时候常常想,现在的大环境,别说结婚生子了,这些孩子恐怕连生存都会有一些恐惧,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多少人因为生活的重压而选择蜷缩在自我的角落,他们从哪里获得勇气重建对家庭对社会的信心呢?

看到儿子挥刀砍死母亲,听闻妈妈尾随死去的孩子纵身跳楼,这些人间的惨状不能不令我们动容,我们是可以选择闭目不见,正所谓眼不见心不烦。但是,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抽离于这个世界的疾苦吗?

再有一批孩子,就是本身有比较严重心理疾病的孩子,他们不见得就是不争气、怪异难以沟通的人,但是他们内心却大大的被黑暗的情绪或创伤笼罩,靠他们自己,靠药物和心理治疗是行得通的办法,但恐怕这已经远远超出了学校所能给予的帮助。

我们的社会因为好的教育、优质教育的存在变得美好吗?

如果我们仍旧只是只关注自己的得失利益,我们无非培养出一群钱理群教授所言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早已经失去了对弱者的同情与关怀,因为心已经不再柔软,无法容纳得下这个世界的哭声和呐喊,我们或许可以自我安慰说,这个世界会好的,或者干脆以悲观主义者的论调说,这个世界迟早要玩完儿。

但不管你选择哪一种信念,你都是这个世界的一份子。我问学生,你们在这个社区生活了多年,有的已经快要迈入第二个十年,请问你们对脚下的土地了解有多少?你对黄梅,对凤凰城,对南京,对江苏,对整个中国的认识有多少?我说的可能不仅仅是书本上、网络上可以查到的认识,而是那种深入的可以与之同命运共甘苦的认识,当然,最重要的是,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有多少,决定了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有多少,反过来同样成立。

我很感恩从2018年来到J学校。虽然马上就要和它说一声告别,但是我相信我不会忘记这里,不会忘记我在上面略略写过的文字当中,提到的,没有提到的那些孩子们、老师们的身影;我也不会忘记,在我来这里的五年光阴中,我有幸和那么优秀的领导、老师们合作共事。

我要感谢曾经的老校长H校长,感谢pyp小学校长X女士,感谢敬爱的Y校,感谢JC校长,真的,我觉得是你们让我多多少少体会到了教育的宏观搭建与微观建造;

我也同样感谢在这所校园里默默无闻奉献的那些保洁阿姨,餐厅阿姨,很遗憾我不能叫出你们的名字,但是谢谢你们给我的善意,谢谢你们为这所学校付出的一切,让校园保持干净明亮,让餐厅、宿舍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正是这样的共同体,才共同见证了一所学校的建立、发展与壮大。

也许未来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也许这所学校自有它的使命周期,但无论如何,教育最宝贵的依然是人,教师是一所学校的生存之本。没有好的老师就不可能有好的教育,再优秀的教育方案也难以付诸实行,除非有一群人肯拼尽全力、不惜一切代价来完成。没错,人生不是只有工作,生活有很多的面向,就像年有四季,日有昼夜之分。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要么就是这个世界的过客,我来了,我爱过,我活过,要么就是把这个世界当作是一份礼物,把所遇到的每一个人当作一份恩典,无论好坏,甚至不去评判,不去太快的做什么结论,承认自己的有限,承认教育的有限,如此,方能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不迷失方向,用一句俗套的话来说,叫不忘初心。

试问,什么是我的初心?什么是你从事教育职业的初心?

所谓初心,就是起初的爱心。那颗曾经为孩子的成长费神费力的心,就像一粒种子,借助于学校的优势课程,借助潜在的课程,营造一种土壤,适合各种天分的孩子在这里生长。其实,真的不是老师有什么了不起,我们若能容让生命扎根,尽上自己的本分,做自己当做的事,。这是我的心声,也是我最后一份在J学校的工作总结。

谢谢大家!


所属主题
Wayfaring, 徒步客
Wayfaring, 徒步客
实践真教育,探索新道路!公号名: Walking Education 行走教育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