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定娜. 民国时期黔西北苗夷知识分子的国家认同意识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1.
(该文主要集中论述了黔西北彝族的知识分子,也论及阿卯——如朱焕章1946年作为国大代表在南京的活动。但总体来说,所涉及的黔西北苗族的知识分子的论述较少。)
古朝明. 农村新生代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及实践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21.
(作者有涉及到一点有关石门坎阿卯的教育历史。当然,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看看作者笔下论述的滇东某地苗族新生代母女家庭教育观念及其实践的变迁。)
杨云惠,杨付辉.滇东北次方言老苗文与苗文谱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上)[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1,18(03):22-27.
杨云惠,杨付辉.滇东北次方言老苗文与苗文谱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下)[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1,v.18;No.70(04):10-17.
(上下两篇论文,是研究石门坎苗文谱的最新学术论文。论及该谱的历史发展过程,着重从乐理上分析了其中的知识。)
祝菊澧, 李灿辉, 周润, 等. 云南省马铃薯引种史, 传播路线及其影响[J]. 农学学报, 2021, 11(7): 95.
(该文论说马铃薯传入云南的历史,其中引用了《在未知的中国》一书。张道慧对石门坎的农作物的引介是有很大的贡献。关于这些Missionary跟当地的植物、农作物等的影响,还有待挖掘。不过这篇文章有个引述确是错的,原文是这样:《柏格理日记》也记载到,直到1892年6月在石门坎(今贵州威宁),才看到有农户收获马铃薯。1892年柏格理还没有来到石门坎,他怎么看到马铃薯在石门坎的种植?总之,作者这样说:……滇东北地区的马铃薯种植并没有形成规模,直到传教士大量进入的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期,马铃薯才开始大量种植。这一结论还有待继续分析和研究下去。)
刘振宁.《中国历险记》叙事法则及意义[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1,13(05):123-132+156.
(贵大学者的这篇文章,是集中阅读《中国历险记》后的研究结果。至于何叙事法则及意义,读者可自行去看看。有些观点我觉得有待商榷。)
艾菊红.“赞米亚”视角下的近代西南地区基督教的传播与国家适应[J].民族学刊,2021,12(10):46-52+121.
(可以作为参考)
卯娇,李小斌.贵州大花苗传统节日服饰纹样与工艺——以斗古乡大花苗为例[J].西部皮革,2021,43(19):67-68.
林建宇. 传说叙事与地方社会:传教士“牛皮圈地”传说的知识社会学分析[D].云南民族大学,2021.
(这篇博士论文,集中研究了“牛皮圈地”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变迁。不过,结论确是让人不敢苟同。他其中一个观点就是认为“牛皮圈地”是Missionary自己传出来的!What?至少我熟悉的柏格理,就亲自写过了这个牛皮圈地的来由,显然可以看出这个“谎话”不是来自于他自己或者其他的同工。作者显然也没注意到柏格理自己说的话。)
杨云惠,杨付辉.群体意识对滇东北次方言苗族诗班合唱的影响[J].音乐天地,2021(08):34-37.
杨凤华,熊玉有.中国西部苗文文献综述[J].民族翻译,2021(03):88-96.
张杰. 苗语滇东北次方言口传诗歌中的文学词汇研究[D].三峡大学,2021.
张杰,梁佳雪,万小芬.滇东北次方言口述史中的人名及其翻译技巧[J].安顺学院学报,2021,23(02):50-59.
张新罗,龙群玮.滇东北次方言苗族民间口传古歌谣委婉语的探讨[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1,38(01):75-80.
付立志.黔西北苗族芦笙文化研究评述——兼谈苗族支系芦笙文化对比研究的意义[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21,35(02):95-99.
刘一萍,刘欣.黔西北民族地区平织机调查与价值研究[J].装饰,2021(08):118-123.
余梦颖.大花苗服饰文化变迁原因探析——以威宁龙街镇大寨村为例[J].社会科学前沿,2022,11(3):641-649.
谭厚锋. 基督徒与贵州近代教育事业[J].中国基督徒研究(半年刊) ,No.16 June 2021,137-165.
梁佳雪,张杰.东川罗家沟摩崖苗文石刻考释[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02):49-57.
刘欣. 黔西北民族地区织机调查与研究[D].西南大学,2021.
刘欣,李维,卢明,刘一萍.黔西北苗族半框架腰机考察[J].中国科技史杂志,2021,42(04):574-585+478.
(以上论文,有些未必直接跟阿卯有关。到或多或少涉及一点,也可作为一个参考。欢迎补充2021年至现在的相关阿卯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