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3 12 月, 2024
spot_img

阿信:王阳明青少年时代的读书方法(节选)


研究阳明的学者多认为阳明格竹子是在21岁。这个问题看似不需要考证,因为论据很充足,阳明先生高弟钱德洪所写《阳明先生年谱》中说:


五年壬子(1492年),先生21岁,在越。

是年为宋儒格物至学。先生始侍龙山公于京师,遍求考亭遗书读之。一日思先儒谓“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含至理”,官署中多竹,即取竹格之;沉思其理不得,遂遇疾。先生自委圣贤由份,乃随世就辞章之学。

 

阿信:王阳明青少年时代的读书方法(节选)


多么过硬的证据啊。但日本阳明学研究大师冈田武彦先生在《王阳明大传》中讲到阳明这段经历时,引用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陈来先生的考证,说王阳明19岁时,祖父竹轩公去世,父亲带着他回余姚守孝三年。因此阳明21岁时应该在家乡余姚。《阳明先生年谱》中的记载有误。

 

最近我用项目式读书法再读阳明,专门留意其青少年时代的读书方法,因此这个问题引起我的极大重视。我翻看《传习录·下》,有阳明自己对这件事的叙述:

 

先生曰:“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有这等达到力量?因指庭前竹子,令去格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穷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阿信:王阳明青少年时代的读书方法(节选)

 

阳明这段话说得很明白,为帮助今天读者理解,我再翻译成现代汉语:


阳明先生说:“人人都说格物要遵照朱熹先生的教诲,但他们何曾切实把朱子的学说付诸实践?我曾经认真实践过。早年,我同一姓钱的朋友一起讨论,认为做圣贤就要格尽天下之物,但哪里有那么大的力量呢?我就指了指亭前的竹子,让他去格格看。他从早到晚去穷格竹子的道理,殚精竭虑,到了第三天,便因为劳心劳神生了病。当时我说他是精力不足,于是我自己亲自上场,从早到晚第去格,页没有看出道理。到了第七天,我也劳思致病了。于是我们互相感叹,认为圣贤是做不成的,格竹子都格出病来,那有那般大的力量去格物。”

 

这段话阳明没有提自己“格竹子”的具体时间。我再回过头来仔细读年谱那几句话,发现钱德洪这段话把几个事情放在一起写,导致文字含混不清。我仔细考证,发现阳明先生“格竹子”的时间是在他11岁时。

考证过程如下:

 

1. 阳明格竹子的时间显然不是21岁。因为年谱说得很清楚,21岁他在越(浙江),而他格竹子的事发现场是在京师(北京);


2. “先生始侍龙山公于京师,遍求考亭遗书读之”。“始侍”二字引起了我的关注。这句话说阳明刚来到北京父亲家时,遍找父亲书房中朱熹的书来读。就是因为读朱熹的书,他才想到要按朱熹书上教的法子具体实行的。王阳明来北京的时间是那一年?这很清楚,1482年他11岁那年。“始侍”指明是1482年。


3. 从阳明11岁翻看朱熹的书到“格竹子”之间的时间段,钱德洪先生用了两个字“一日”,用现代汉语说,大约就是:“先生翻看朱熹的书,有一天突然想到……”那么,这中间间隔了多长时间呢?


4. 我的判断是时间不会太长,就在同一年之内。因为阳明先生读书用得是做物理化学实验式的读书法。书上说“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会有白色的氯化银沉淀”,到底有没有?他要亲自实践。“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大家都说“格物”要按着朱熹的教导来,但又几个人真去做了?不是吹牛,我王阳明真做了。他用这种蛮劲读书,一定是看了立马要去行的。

 

综上,我做出结论:阳明“格竹子”的时间是在他11岁那年。

 

 

写到这里,我似乎已听见爽朗的嘲讽声:“今天11岁的孩子,每天写作业写得昏天黑地,王阳明再牛,也不可能12岁就干这事?”

抱歉。您还真小看了中国的古人。阳明还真有这种能力。11岁他能扔掉课本,把朱熹的大部头找来阅读,怎么不能干出“格竹子”的傻事来?


如果您不相信,我再用朱熹读书的案例来佐证。在朱熹年谱中,记录着他亲口告诉学生的话:“某五六岁时,心便烦恼,天体是如何?外面是何物?”

……


善疑乃读书之法。



阿信,2019年9月26日


有兴趣请关注阿信讲《王阳明全集》导读:


阿信:王阳明青少年时代的读书方法(节选)


所属主题
阿信微言
阿信微言
阿信,独立学者,私学教师,以研究中国私学教育传统及译介外国传教士传记为治学方向,有一个4岁的女儿,陪伴女儿阅读和成长,在国内开展阿福童经济公民教育。 欢迎来信交流育儿、读书体会。有信必回。[email protected] 公号:阿信微言(ashing1989)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