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ück,1943— )出生于美国纽约市的一个匈牙利裔犹太人家庭,在长岛长大。
她没有上过大学,但在耶鲁大学教书,教授诗歌写作和诗歌欣赏。我们许多人第一次听说她的名字,也是第一次读她的作品:
《露易丝·格丽克诗36首|当一个人生命中有了秘密,这个人的眼泪永远无法解释》
我很兴奋,因为我喜欢诗歌,我也喜欢画画,但精力有限,不能到处发展,第一次看到《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获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真心地为她——为诗歌感到高兴,想不到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诗歌还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想不到中国人包括知识分子对诗歌冷漠的时候,世界上还是有一群人喜爱诗歌,创作诗歌的。
只是这诗,您看懂是什么意思吗?读读:
《十月》
来源 |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露易丝·格丽克诗集》
柳向阳 范静哗 译
又是冬天吗,又冷了吗,
弗兰克不是刚刚在冰上摔跤了吗,
他不是伤愈了吗,春天的种子不是播下了吗
夜不是结束了吗,
融化的冰
不是涨满了小水沟吗
我的身体
不是得救了吗,它不是安全了吗
那伤痕不是形成了吗,无形的恐惧和寒冷,
它们不是刚刚结束吗,后园
不是耙过又播种了吗——
我记起大地的模样,红色,黏稠,
绷直成行,种子不是播下了吗,
葡萄藤不是爬上南墙了吗
我听不到你的声音
因为风在吼叫,在裸露的地面上空呼啸着
我不再关心
它发出什么声音
什么时候我默不作声,什么时候
描述那声音开始显得毫无意义
它听起来像什么,并不能改变它是什么——
夜不是结束了吗,大地
当它被种植,不是安全了吗
我们不是播下种子了吗,
我们不是必需的吗,对于大地,
葡萄,它们收获了吗?
【简析】读者朋友,您看懂了诗人的意思吗?似懂非懂,朦朦胧胧的吧。我也是这样的感受。
这是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体验,然后用大量的隐喻、象征手法,用各种非逻辑的方式,组合了一系列的意象、情景,用意识流的方式排列组合起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追求,自己希望……没有人知道里面真实的意义,因为这种体验是无意识的,稍瞬即逝的情感捕捉。
中国文学史,这一百多年来,实际上是西方文学在中国的倒影。我们国家八十年代,也流行这种风格,人们称之为“朦胧诗”,正式名称为“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作品传递给读者的信息是相对的,每一个人可以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价值体验。诗人只是提供文本、象征符号、意境和情感的,至于意思和解释,每一个读者自己解释就好。
这种艺术风格,不但属于文学,同时也漫延于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各个领域,也渗透到宗教信仰和道德习俗领域。
以基督教为例:信仰的好坏基于个人体验,如卡尔巴特,所谓新正统主义,影响了大量的香港教会,中国大陆也有人不再相信圣经无误和教义的绝对性了,虽然他们嘴巴没这么说。
但行动上,他们——对圣经文本爱理不理,而是沉迷在各种讲道和神学作品,强调自己的体验,喜欢,在乎自己的想要,轻看神的话语启示,无论是称改革宗教会的人,还是认为属灵恩派的人,均如此。
无论是政党和个人的关系,还是国家和公民的关系,教会与个人的关系,包括夫妻关系,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忠诚,或自我牺牲,都是一种利益关系,生活的需要,都是相互利用的或消遣的、都是相对的,“全凭在平安、安全、价值和目的方面是否有舒服的感觉”。如果不舒服,就考虑分开,如果长期不舒服,竭尽全力地要离开。
因此没有绝对的忠诚,所谓上帝或耶和华,只是一个符号,一种理念,一种态度,一种精神感念而已,“去中心化”——即去上帝,以自己为生活的效忠对象:
一切价值都是多元化的、相对的,甚至虚无的,“社会理想、人生意义、国家前途、传统道德”往往值得怀疑的、甚至视为胡说八道,人们追求:思想彻底的解放,尽可能的感官享受,以及对自己更深刻的体验或了解。
今天很多人夸奖说,人类多少诺贝尔奖金被人口比例极低的犹太人拿走了,这是真的;但是人类败坏的思潮,也多是犹太人思想家、艺术家的发现发明,推广的,如主张社会进化论的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a;1632-1677),如推广阶级斗争的马克思。
为了了解格丽克的诗中的信仰,我们再读一下她的作品:
《夜曲》
资料来源:同上
一片树林从大地上升起。
噢令人同情,如此需要
上帝狂暴的爱——
他们一起成为野兽。
他们躺在固定的
他所疏忽的幽暗里;
从山丘,从狼群到来,机械地
被驱向他们的人类的温暖,
他们的恐慌。
那时众天使看到
他怎样分开了他们:
男人,女人,和女人的身体。
在翻腾起伏的芦苇丛之上,树叶
发出银子的低缓的呜咽
【简析】
上帝(他)的爱是“狂暴的!”
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性爱、男人和女人的身体分开了,是上帝的嫉恨!——这种亵渎的话,只有在基督教世界中被包容!
而诗人对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在翻腾起伏的芦苇丛之上,树叶发出银子的低缓的呜咽”,充满了同情,对上帝的作为充满了抗议。
组诗《哀歌》是诗集《下降的形象》的压台之作,包括四首短诗,借助于创世记的内容,也即是人类堕落的框架来探索语言产生、身体变化和情感痛苦的体验,以及人与上帝之间,男人与女人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组诗“集中于人类的孤独,并发现神渴望得到理解,他通过厌弃人类来与自己的孤独战斗·······男人和女人被孤单地留在大地上,彼此陌生,共同照顾孩子”(Elizabeth Dodd,187)。
稍具耐心地阅读应该能发现这组诗包含了许多有意味的、富于创造性的细节。
其中第一首表示:人与上帝失和,被逐出自然状态,夏娃经历的心灵与爱欲之间的分裂,以及男人和女人被“分开”,所有这些都引向第一首诗中讨论的人类性爱的开始,尤其是第三首诗中讨论的初为人母。
本文引用的是第二首诗《夜曲》,说上帝如此嫉妒人类的性爱和人类自身的繁殖,所以他“分开了他们:/男人,女人,和女人的身体。”(Daniel Morris,75)
尔后,第三首,格丽克诗中的这对原始夫妻······相互缔结契约,而不是与上帝缔结契约。因此,格丽克的创世记强调的是,在建造住所、抚育孩子和语言习得过程中,是人的权威(Daniel Morris,76)。
二、在后现代浪潮中,基督徒的操守
我女儿喜欢画画,我劝勉她,你以后的使命就是“发现上帝创造的美”,因此,她很喜欢古典艺术,喜欢那种自然、流畅、清晰的美感。
什么是古典味道呢?咱们先读读诗歌:
《圣经•诗篇》第1篇
1 不从恶人的计谋,
不站罪人的道路,
不坐亵慢人的座位,
2 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
昼夜思想,
这人便为有福。
3 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
按时候结果子,
叶子也不枯干。
凡他所作的尽都顺利。
4 恶人并不是这样,
乃像糠秕被风吹散。
5 因此当审判的时候,
恶人必站立不住;
罪人在义人的会中也是如此。
6 因为耶和华知道义人的道路,
恶人的道路却必灭亡。
【简析】容易明白吗?虽然不押韵,但有内在的节奏:即平行经文和包夹式文学结构,限于篇幅,这里不细说了。。
再读一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美好的回忆。
【简析】容易明白吗?美不美?押韵,再读一下一首中国的古诗,节奏感更强,难明白吗?
《长歌行》
乐府诗集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简析】中国古诗,非常讲究格律和对称感,其语文结构为:起承转合,和希伯来文学好有一比。
您也许不喜欢写诗,也很少读诗,请问如果给你孩子安排学习材料,您会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后现代主义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还是古典文学作品,没有获奖的呢?
我早年也是写朦胧诗的人,十七岁的时候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除了送给同学一本以后,几乎没有人要,因为人们看不懂是什么意思,只能感受到一堆愤怒、悲伤和喜悦的情感杂烩。
尔后,我自己也从写诗转向写评论,写故事,写戏剧等领域。后来进入职场,忙于生计和野心,很多年只是写日记,写读书笔记,写广告文案,写工作报告而已,很少进行文学创作。
待我信耶稣之后,我追求的心志和写作风格被上帝所改变——虽然圣经没有说一个基督徒文字工应该如何写作,但我可以用心灵听见上帝对我说话:
1、从自我满足到寻求造就人:
凡是文学青年和艺术工作者,充满自恋或自怜,以及诸多愤世嫉俗的情节,但神的道可以改变人的生命:
“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林前 10:23 ),当我读这经文的时候,我就听见上帝对我说话:不能再写朦胧诗了,你肖遥的作品要“造就人”!
一个从事音乐培训的基督徒老师也告诉我,他从前在广州的街头卖艺,在酒吧唱歌,那不是“我搞音乐”,而是“音乐搞我”。
2、从污秽人的话,到有营养的话:
无论是中国的曹雪芹之《红楼梦》,还是法国的波特莱尔(Charles Baudelaire 1821-1867)之《恶之花》,都不避讳生殖器和诸多市井话语,我从前写作也不避讳,正如李敖所说的:“有话直说,有屁直放”——这是中国白话文运动,即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副产品。
我们为了表达真实的内心体验,就不能有道德忌讳了,但我读圣经的时候,神就跟我说话:
“污秽的言语,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随事说造就人的好话,叫听见的人得益处。”(弗 4:29)
所以,作为基督徒,我开始顾及别人的耳朵和心灵,尽力说一些有营养的话,写一些有营养的文字,当然,这是一个过程。
3、从追求肉体放纵到心灵的自由:
从前,把肉体的放纵当做一种社会权利,一种自我救赎的心灵自由,很多人都以这个为追求,以这个为写作、艺术创作或阅读的基础。
如果不放飞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像你们进入各种宗教规条里,岂不没有自由吗?”,不是,他们不懂,基督把我们从罪中释放,得了真自由。
关键是一颗新心,我们是否有新生命,一个新生命,也不好意思说那些骂人的脏话,那些悖逆上帝法度的污秽之言,说不出口,也不愿都多想那下流的事情——得罪神啊。
至于猪洗得最干净,看见烂泥巴,还是想去打滚;人呢?即便饿得半死,也不会想去吃猪食的。
我喜欢写这种风格的诗歌:
被破碎的乡土情结
我今年四十六岁了
我离开家乡的那时
父亲也是四十六岁
现在他却已经过世
这是个凉爽的秋日
抚摸着异乡的城市
想起一个个消失的面容
一个个离我而去的熟人
不知道应该是感恩
还是应该哀痛祭祀
曾经几次想打包回去
呆在黑魆魆的村子里
只感觉到无边的黑暗
和冰冷的墙壁、树林
在想要拯救灵魂的时刻
自己先陷入无边的泥泞
在我出生长大的乡土地
我已经祷告无力
我已经读经无心
曾经想在家乡的城市
购买一套住房、栖息
即便给了诚信的资金
人家也没有守信
还是卖给了别人
有一只无形的手
在拦住我的行进
曾经有人问我信耶稣的原因
我忽然发现我的家乡话贫困
无法表达我想要表达的东西
结结巴巴,舌头不听使唤了
我惊讶地发现:
只有普通话,才能表我心声
老婆,咱们不回去了
你也把户口迁到广东
我们有更美的家乡
孩子,咱们不回去了
你们也不要学乡音
我们有更美的家乡
在异地他乡
我们的在家自学,无人干扰
在他乡异地
我们的信仰生活,无人嫌弃
在熟悉的陌生人中
没有关系的我们,会更寂寞
在陌生的熟人当中
虽孤单,但呼吸自由的空气
一百多年前
我家从常德往益阳迁移
六百多年前
我家从河南往湖南迁移
悠悠祖地
是安徽的萧县
煌煌故国
是曾经的宋国
那些历史的烟云
弥漫着战争
弥漫着饥荒
弥漫着逃难
实在故土重迁啊
若非实在不得已
谁想悲欢离合呢?
美不美、家乡水
谁想举家搬迁呢?
孩子的哭泣
老人的疲惫
中年的担子
少年的梦呓
如果黄土高原能承载永生的梦想
谁想被南迁去蛮瘴之地
如果滚滚长江能浇灌不朽的希望
谁会需要十字架的苦难
只要我们愿意
依然还有回去的路子
只要我们甘心
回去还有生存的路子
只是我们已经
有了更美的家乡
修建
新耶路撒冷的城池
肖遥
2019年11月4日,深圳
当然,我们许多人的影响力,相比那种诺贝尔诗人的影响了,犹如九牛一毛,沧海一粟。
正如做企业的,有比尔盖茨创建的微软公司,也有辞职工程师自己开的路边修理店,各有各的活法。鸡毛一样的贸易商,能过上丰裕的生活就好了,不应该听见李嘉诚的名声就自卑。
从现实来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实在不如大学的高级知识分子聪明,也不如衙门的高官伟人有见识,但电脑病毒和世界大战,也不是农民发明,推动的。
追求社会影响力不是基督徒要努力的,就像使徒保罗、老约翰写书信,不是为了稿费,乃是为了教会的益处。但愿上帝喜悦,能造就神的儿女就好了。
*****************************
以上也是:我教育儿童学习中文,写作,评论文艺作品的态度和价值观,也是如此。或者说,这是我认为的:基督徒的文学观,一个基督徒文人的操守。
——————
更多的交流,欢迎加个人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