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7 1 月, 2025
spot_img

从“读错字风波”谈批评与道歉


#我们成了一台戏,演给世人看#


更多专栏介绍,请点击



(图  来源网络)


 这是一场生命的博弈,真刀真枪地刺入五脏六腑,直至遇见真正的道歉与救赎。


1  风波


5月4日,北大120周年校庆在北大邱德拔体育馆举行,面对十多领导和海外来宾,北大校长林建华致辞时,要求北大学子“要励志,立鸿鹄志”,但他将“鸿鹄(hú)志”读成了“鸿浩(hào)志”;同时他还将“莘莘(shēn shēn)学子”读成“菁菁(jīng jīng)学子”。[1]一场由此引发的热议,在网络中迅速蔓延。


2 致歉


 

随后,林校长在校内BBS上发布的致歉信,他这样写道:

很抱歉,在校庆大会的致辞中读错了“鸿鹄”的发音。说实话,我还真的不熟悉这个词的发音,这次应当是学会了,但成本的确是太高了一些。我想,我的这个错误会使很多同学和朋友失望,觉得作为一个北大校长,不应该文字功底这样差。说实话,我的文字功底的确不好,这次出错是把这个问题暴露了出来。

 

一位63岁的长者,公众人物在舆论面前,以致歉将这事件推向了另一个高峰。网友纷纷在评论与声援:“堂堂北大校长读错字,北大师生和北大校友心情很复杂……”“北大校长知错能改,能够发道歉信,这本身就值得肯定”“林建华是理学博士,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3 崩塌



当然,在致歉信之后就爆发的批评热议,并未因此减弱,反而更是针锋相对。其中,更有一段署名为北大学子的文字,以四点内容回应林校长的致歉:“你既然承认文化少,水平低:请让位。”、“北大,建立之初,就有蔡元培先生提出的: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林校长,你的思想是什么呢?”、“焦虑和质疑不能创造价值?看看,你果然水平很低,人类有了焦虑和质疑才可以产生真理。”、“你自己也说了,这么大岁数,很难短时间高。那么,就辞职吧。给自己保存尊严,给北大保留颜面,给中国人留一点念想。”[2]


回应者站在了舆论的至高点,以强者的姿态来叩问一位致歉者所发出的歉意。细想其中的内容,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北大,作为全国乃至国际有影响力的高校,校长在重要场合的发言,竟出现了这样的错误,与他所得的身份不符合。其二,质疑他道歉的动机,既然认为自己不能胜任,那为何不量力自知,不能只是玩文字游戏。


其实,“读错字风波”最触及人心的是事件中知识分子与教育者形象的崩塌,作为优秀的人才、国之栋梁的培育之所,其中的教育者竟然会读错字音,这是不能被人接受的事。林校长的致歉,无法平息那些失望者的愤怒。


4 经历


在林校长的“读错字风波”中,最令你触动的事是什么,感叹他的不应该,叹息他之后可能产生的命运多舛,或是佩服他坦诚的致歉。我想到的是,人如何处理这样的危机。


他的致歉信里,有一段话触动了我的心:上中小学时,正赶上文革,教育几乎停滞了。开始的几年没有课本,后来有了课本,也非常简单。我接受的基础教育既不完整、也不系统。我生活在内蒙古的一个小农场,只有几十户人家。现在人们很难想像当时的闭塞状态,农场离县城几十公里,距离虽不能算远,但乘马车要一整天时间。当时不但没有现在发达的互联网,连像样的书都很难找到


这是文革时代的学生真貌,是一段饱藏着他们生命经历的言辞。在这段自白里,我确实看到了时代所能够产生的影响,但这是否能够为林校长的错误与致歉提供真诚的致歉?


当我们探究自身文化里,对领导素质的期待,以及领导在处理危机能力的认知。怎样的人才能够胜任在这人前的位置,他又该怎样面对发生在自己生命里,实在的错误。


5 优雅 


写道此处,我也必须向读者真诚致歉,特别是那些希望在我的文字里,找到该如何为“读错字风波”站队的基督徒,原因有二,一是我无法去臆测林校长道歉的真诚,其二致歉信所引发的问题,不仅仅是读错字[3]


而我所要谈的事也有二,其一如何在充满网络语言暴力的批评中,优雅地接受批判。特别是基督徒,如何在其中展现信仰的力量。莫非老师在《如何优雅地接受批评?》一文中提到,批评犹如一类会人咬人,当对方开口说出对你建议的时候,感觉不到任何善意,反而觉得对方一口咬上自己的心。


人被批评时,往往容易被激起情绪,甚至是与批判者发生冲突。为什么批评会如此激起人心的波动?莫非老师认为,批评牵扯到触动人过往的成长经历,也关乎关系中的接纳感。她这样写道:


“你不好!你作的事差劲!”、“你写的文字不够看!”、“怎么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够笨!”这些皆是一种自我价值的批判。如果内里有一受伤的孩子,儿时伤口从未有机会走过疗愈,成年后,每次的批评便形同被揭开疮疤,被按了内在的敏感按钮,一听就跳脚,自卫得像个刺猬,谁都不能靠近。[4]


莫非老师如此诊断,所有的表现都脱离不了:

“我没错,是你错!”我们捍卫的是自己的自尊和自我形象。这样的人也特别“听不懂”他人的建议。更无法适当地感谢对方“建言”,谦卑受教地响应。 



从“读错字风波”谈批评与道歉

林校长(网图)

6 道歉


我所谈的第二件事,是该如何面对网络舆论下的致歉真诚。道歉,其实不难,但寻求谅解的动机,却展现出一个灵魂对自我与对他人的态度。


我想起高中时的经历,大致事情是晚自习时,我与后桌的同学发生冲突,两个人都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在老师面前,我主动揽过责任,也愿意道歉。然而,接受老师的批评后,我回到教室便在其他同学面前说自己为何大事化小,左右逢源。


但从那以后,我跟这位同学不再联络。我接受老师的批评,并不是真心接受自己的歉意,而是为了处理这次的危机。最为直接的表现是我在人前夸耀自己处置的手段,并未真诚地挽回与那位同学的关系。


后来,当我得知他所读的大学就在我旁边,每每走过他的学校,心中便想起这件事,却一直无法能够找到机会与他道歉。


也许人能够将公关危机做到极致,保全自己的身份与地位,缺乏真诚的致歉,却无法掩盖自己内心因缺欠而产生的不安。


真诚的歉意,是人坦诚接纳自己的过犯,愿意勇敢地直面属于自己的无力与不安。


7  重建


批评与道歉,是一对不容人组合在一起的词语,因它将人性最真实的缺陷呈现在他人面前。特别是当批评与道歉指向人心时,人毫无躲藏之处,也正是这种无力感,使人经历心灵被刺入、剥开,认识自己。


批评使一个人的内心真实地呈现出来,是勇于接受成为成长的机会,还是陷入到自卫或是反击的情绪里,使自己落入批评的漩涡之中,深陷人际关系的危机之中。


而道歉的动机,也关乎着我们如何去理解批评。人的道歉,是为了解决批评产生负面影响,还是真诚地接纳他人对我们已展出来的缺欠,并成为铸就我们智慧人生的助力。


如此,我们的歉意并不仅为了真诚地挽回关系,更是一趟与自我的失败经历和好的旅程。也成为一个经历救赎的机会,使深陷于思维堡垒之中的人,认识自己是缺欠,无能与傲慢,经历恩典时刻。


我们需要在四面埋伏的批判里,经历能颠覆生命的致歉。


 




      [1] 来源华商报《读错“鸿鹄”北大校长发道歉信》一文

       [2] 来源微信公众号互联杂谈10”,《北大鸿浩校长道歉信与学生回信》一文。

       [3] 详读郑也夫《鸿鹄、质疑,与一段往事》一文

       [4] 详读莫非《如何优雅地接受批评》一文





| 更多观点 |

郑也夫:鸿鹄、质疑,与一段往事

莫非 :如何优雅地接受批评

张凯:念错字不要紧,校长没常识才要命



| 往期阅读


复活不是愚人节的玩笑

清明节是堂不能回避的死亡课

当圣经成为奢侈品?

从特朗普的神秘组织说起

我的故事不多但都值得感恩

阅读日 | 当我们拿起书来







所属主题
金马可 谦言
金马可 谦言
在充满问号的时代,言说有答案的文字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