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2 1 月, 2025
spot_img

百家争鸣

墨子不同意孔子的人生观,孔子讲“仁”,他则讲“兼爱”。他认为“仁”不过是“别爱”,爱父母肯定胜于爱他人,故墨子主张无差别的爱,“视人之父若其父”。

大家都明白人不可能视他人之父为自己的父亲,墨子这样的教导不就是有违人性吗?在墨子看来,从人生的角度看,每个人的父亲当然有别,但从宇宙的角度来看,每个人的父亲难道不一样吗?他说:“天兼天下而爱之”,事实也确实如此。

“天”原本将天下之人都视之平等,只不过人自己硬要差别看待,这只能怪自己。墨子说:“今天下之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如果主张兼爱,那么就不应该有礼,礼就是为了将人与人差别出来。

墨子为了兼爱平等,用庄子的话就是“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他自己不能厚待别人和别人的父亲,那么就只好薄待自己和自己的父亲。他自己不能过高水准的生活,便只教人平等地过低水准的生活。这已然背离了人的理想,所以不仅不是兼爱,而是不爱。墨子虽为天下人着想,但天下人却不领情。

墨子反对孔子,而杨朱又反对墨子,杨朱认为“兼爱”属于干涉他人,杨朱虽“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但却不干涉他人。孟子则对墨子和杨朱都反对,孟子认为“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如果说墨子是破坏家庭伦理,那么杨朱则是破坏社会秩序。

孟子反对墨子和杨朱,使人生观又回到了孔子的思想中,他还提出了人性善的观点。孟子最有名的就是通过“四端之说”来证明人性本善,即“恻隐之心、羞耻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它们分别代表“仁义礼智”的萌芽。孟子认为人心皆有善,只是“觉”有先后。另外,孟子也认为人可以为善,但人未必肯善,尤其像舍生取义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但孟子仍然告诉我们要舍生取义,就是因为他相信人性善,人也可以为善。

不论孔孟,还是墨子杨朱,他们的思想主要还是在人生观,墨子虽然从天下看人生,毕竟最后还是为了人生。但庄子不同,他认为“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人生首先最重要的是认识到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限,与其被束缚在各种条条框框内,还不如来一场逍遥游。

中国的神仙思想多少都和庄子有关,但庄子眼中的“神仙”依然是一个人。这多少和庄子生活的时代有关,后来中国历史但凡社会动荡多转向庄子的思想,简单地说就是活得自然洒脱一点。

庄子之后,荀子重回孔子,不过关于人性他又不同于孟子之说。今天我们特别关心荀子人性恶之说,但当时荀子的贡献则主要在驳斥墨子和庄子等。他说:“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认为墨子是一个实用主义者,而庄子则是一个自然主义者,这样的看法都太狭隘了。荀子虽然发展了儒学,但因为他的人性恶观点,又让他忽略了“仁”,由此走下去也只能越来越窄。

韩非子是荀子的弟子,他的思想不仅狭窄,而且还偏激。不论孔子孟子,还是庄子墨子,他们都是从人的角度来探讨人生,但韩非子仅从统治者的利益衡量人生,“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工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韩非只知道政治,不知道文化;只知道君主,不知道民众;只知道国家,不知道人生。他心目中的政治亦不过是如何驾驭民众,尽管他也推崇老子,但老子却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和庄子都属于道家思想,但二者仍然有很大的不同。庄子豁达豪放,老子则处处小心谨慎。韩非子则是一个孤愤之人,因此春秋战国思想在他这里收尾,对中国思想界来说并非好事,百家争鸣到此也没有了出路。


所属主题
大圐圙 人文圐圙
大圐圙 人文圐圙
你想知道历史真相吗?你想知道历史到底是成王败寇,任人打扮的小丑,还是真实历史事件的忠实纪录吗?老魏带你轻松有趣的看历史,真正做到还原历史真相,反思历史事件,真正让你做到“读史以明志,以史为鉴”。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